簡介何謂「禮」概念 兼談荀子禮論篇(二)之「禮」的發展及目的 ( EP. 7 )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4 min readFeb 27, 2018

著者:戈登

之前提及「周文疲弊」 ,即孔子生於周朝「禮崩樂壞」的世界,但什麼是「禮」呢?

狹義而言,專指禮儀的形式。廣義來說,即指社會整體的秩序。余英時說,「禮」即為現代所謂的「文明」。

正因如此,當孔子看見這個世界的文明崩潰,他意欲提出一套重建文明社會的思想。當中「禮」是關鍵概念。孔子《論語》提「仁」約一百次,而講及「禮」竟高達七十多次,極為重要。

有人會區分「仁」、「義」、「禮」三者,「仁」、「義」才是核心,「禮」不過為外在形式罷了。這種講法,並不能真正表達孔子思想。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

「仁」、「義」、「禮」是三個相互依存的概念,唯有將三者扣連,才能夠明白孔子講「禮」的重要。 「不學禮,無以立」,唯有去到「禮」的實踐,文明始有重建的可能。

Photo by Mihai Surdu on Unsplash

荀子 禮論篇十九
凡禮,始乎梲,成乎文,終乎悅校。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其下復情以歸大一也。……禮豈不至矣哉!立隆以為極,而天下莫之能損益也。

梲:疏略。
文:文飾。
悅校:恰到好處。

雖然孔子為儒家之首,最重要的思想家,但作為儒學始創者,思想尚未正式完成。後人更進一步發揮,講得更加詳細,一如荀子談「禮」。

荀子講「禮之三本」,更加談及「禮之發展」到底「禮」如何實際發展呢?

最初開始>梲(非常簡略)>文(開始有制度,有修飾)>悅校(情同禮之間的平衡恰到好處)。

荀子提倡的是「文明進化觀」,相比「法先王」更重視「法後王」。

孔子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外在,「質」,內在,兩者配合得恰到好處,即為儒家美學最高境界:「君子」。

荀子借此概念,實際分別「禮」的級數。最高級:「情」同「文」兩者配合到最好;次一級:「情」同「文」的比例各有不同;最低級:只有「情」。

荀子主張「隆禮」,講求最高級,情文俱全的「禮」,並非主張只有外在形式的隆重。「而天下莫之能損益也」 ,如此即可建立人類的文明世界。

喪禮之凡,變而飾,動而遠,久而平。……一朝而喪其嚴親,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則嫌於禽獸矣,君子恥之。故變而飾,所以滅惡也;動而遠,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優生也。

凡:常規。
變:死。
動:儀式。
遠:送別死者。
平:平復傷痛。

儒家主張守孝三年,荀子在禮論說了許多禮的例子,一如提及最多的葬禮,荀子非常關注人類如何面對死亡的傷痛。

「禮」除了表達情感,更可分別人和禽獸的不同。荀子以親人離世作例子,若果我們「不哀不敬」,就不是文明的表現。因此,「禮」同時具有「滅惡」的功能。

「久而平,所以優生也」,儒家不談鬼神之說,哪為什麼人死要有葬儀呢? 其實是為了讓生者有一個面對傷痛的過程,三年,三年之後要好好忘掉一切的傷痛,再次面對人生。

這點非常能夠呈現儒家的人文關懷,死者已矣,生者才是最需要關懷的人啊!

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最後,荀子談「禮之目的」, 「性偽合」,本性和人為的禮義法度配合,恰到好處,至「隆禮」的境界。

這種境界就是聖人了,足以令天下重返文明世界,止絕「禮崩樂壞」。

德尼思化創立於2017年3月,為一文藝哲思的入門平台。目前已用粵文完成多個系列專文,並逐一轉成華文於Medium發表。隨意圍觀拍打,歡迎留言討論,感謝!若有任何建議,隨時至德尼思化FB專頁私訊交流。

--

--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德尼思化創辦人:隨筆評論,港講文藝|刊登於《立場新聞》、《關鍵評論網》、《LINE TODAY》等|圖文IG: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