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與《立場新聞》:2021年末,懷抱希望與黑暗共存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Dec 30, 2021

前天《立場新聞》的編輯問我:「聖誕之後復工未,想問問《東京教父》篇文可否轉載?」

昨天早上看到《立場》被港共拉人封閘,原來屈人叫雞的新聞,早已是撰好粗製濫造的劇本。想來順理成章,唯因劇本太牽強庸俗,反而讓人難以置信。

《獨媒新聞》隨之宣布結業,香港距離沒有新聞可供入目的日子,又近了一步。大家都預咗,只係事實當前,難免神傷。

想起馬奎斯《沒有人寫信給上校》,說到實行新聞審查以来,當地的報紙就只談外國,最好是兩地交換新聞來看,就知道對方發生什麼事了。翻閱報紙不是有什麼內容,而是要學懂讀出「空白」到底是什麼。到最後,空白才是真相。

相對其他媒體,《立場》於我特別親切,尤其是離開紙媒的年代漸久,網路媒體資訊成了我常汲取的平台。香港最大的網媒《立場新聞》,自然成為我幾乎每天上網時,不須刻意尋找,像空氣般自然會出現的名字。

很多人批評《立場》的投稿制度,有時會看到別人將投稿轉到LIHKG,大抵是些保守、親中的言論,然後戲稱為「垃場」、「中垃」等。

我倒特喜歡這種投稿,沒有任何門檻,老實講,只要有人願意投就會登。這是完全的「無大台」,群龍無首,本是吉兆,有如公民廣場似,只要有心站出來發聲,這個地方就提供一個機會,讓世人聽見。

這當然容納了許多非主流的,具批判力的意見。2018年時,我寫下一篇關於「文學放得開」的批評,似乎引起不少關注,因緣際會,受邀轉載至《立場新聞》,從此開啟了我定期在網媒刊登文藝評論之路。

我想,對許多文藝評論者來說,《立場》是難能可貴的文化平台,海納百川,再小眾的題材、興趣,諸如古典文學、藝評、劇評等,都有機會分享給數以十萬的香港人看見。香港當然還有許多平台,但能夠廣泛地面向大眾,百家爭鳴,只此一家而已。

不少思友跟我說,原來我一早就已經在《立場》看過你的文章!慶幸我曾在《立場》刊登過百篇的文稿,能夠和許多素未謀面的讀者神交,感謝欣賞,接受批評,皆是來之不易。感謝和我合作過的三位編輯,尤其是近年的那位,常在閱文後分享看法,鼓勵我繼續撰文,祝你事事平安。

何韻詩《當你仍在這裡》說:「把這暫時的絕望,變成日常生活的陪襯品,或裝飾品。接受它的存在,不去抗拒它,也不去刻意地逃避它。但不逃避,也盡量不能被它侵蝕,絕不能被黑暗淹沒。就讓它默默地存在著,與黑暗共存。」

昨天,編輯跟我說:「最後篇文出唔切添!」我想了想,回應道:「將來有緣再出。」我相信,將來一定會有緣,再刊登新的文稿。

--

--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德尼思化創辦人:隨筆評論,港講文藝|刊登於《立場新聞》、《關鍵評論網》、《LINE TODAY》等|圖文IG: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