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不會教的事,荀子無可取代的勸學篇(一) ( EP. 11 )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5 min readMar 11, 2018

著者:戈登

“A pencil on the blank pages of an open notebook” by Jan Kahánek on Unsplash

看書可以思考許多問題,例如,篇章的鋪排就是一大重點,尤其重要是「開卷」和「壓卷」之作,開首和最後的篇章大多都有特別用意。

荀子全書,列勸學篇為首。我們不妨問:勸學篇為何重要?荀子把它放在全書之首有何特別用意?

香港DSE課程列勸學篇為範文,但大多老師普遍都接受了思想史主流的講法,「價值根源」失落,根本解釋不了人為什麼要學習。唯有經過上次解蔽篇的解讀,才可以知道荀子勸學之動力。

荀子 勸學篇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已:止。
木直中繩:中:符合;繩:木匠用以取直,浸滿墨汁的線繩。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
輮以為輪:用火烘整彎條木變作車輪。
其曲中規:曲到圓,合符標準。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再用火烘都變不回原本的直。
輮使之然也:這是用火弄彎直木的改變。
木受繩則直:木料受到墨線的彈劃校正才能取直。
金就礪則利:金屬工具在磨刀石上磨過才鋒利。

我們將讀過的荀子篇章列表:

性惡:荀子思想之源起,因人性欲望易成惡行。
禮論:荀子制度之實踐,說明禮之內容如何使人性走向文明。
天論:荀子自然之天道,指出天人之分,大自然規律不受人為影響。
解蔽:荀子價值之根源,提倡「心」的自主,具判斷能力的價值意識。

以上種種,都必須回歸個人。勸學是荀子修行之功夫,唯有透過「心」的自主學習,成為君子,才能明白「天人之分」,才能做到「化性起偽」,才能實踐「隆禮」。

唯其如此,我們才了解荀子苦口婆心地說「學不可以已」,大量人要學習的比喻,都是在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只有透過學習、反省,令本性欲望不走向惡果,這正是荀子為何而學的目的。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須臾:片刻。
跂而望:提起腳跟去望。
彰:彰顯。
假輿馬者:坐馬車的人。
假舟楫者:坐船的人。

此段旨在說明學習環境的重要。荀子說,只靠自己思考,比不上一秒向外學習。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荀子更為強調學的重要,先學後思。

荀子強調,學習環境的重要,在恰當的環境,老師細心教授,自然事半功倍。

學習成效取決環境,而非個人才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正可連結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能否善用外在的環境、工具是學習最重要的關鍵。

Photo by pan xiaozhen on Unsplash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神明自得:心智澄明。
聖心:聖人境界。
蹞步:行一步。
騏驥:千里馬。
駑馬十駕:劣馬跑足十日。
鍥:雕刻。
舍:捨。
螾:蚯蚓。
蟹六跪而二螯:蟹有六足和兩隻鉗形爪子。
虵蟺:蛇與鱔。

荀子強調學習的方法:

一、累積,學習要「鍥而不舍」。荀子用許多比喻,行路、河流、馬等等,都是為了說明持之以恆才會有成果,相反則連朽壞的木頭都弄不斷。

二、專一,學習要「用心一也」。荀子用動物做比喻,說蚯蚓好像很廢,但因為牠做事專一,反能在泥士大展所長。蟹雖然有許多隻腳,又有對爪,但只能借住蛇、鱔的洞穴,正因為牠不夠專一。

上文已經是DSE會考的全文,下篇會再講勸學篇另外的重點。

祝各位考生順利,荀子會保佑你們。阿們。

德尼思化創立於2017年3月,為一文藝哲思的入門平台。目前已用粵文完成多個系列專文,並逐一轉成華文於Medium發表。隨意圍觀拍打,歡迎留言討論,感謝!若有任何建議,隨時至德尼思化FB專頁私訊交流。

--

--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德尼思化創辦人:隨筆評論,港講文藝|刊登於《立場新聞》、《關鍵評論網》、《LINE TODAY》等|圖文IG: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