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是四年多前的某一日,到三代以上都是台南人的好友家中作客,好友的阿嬤特地煮了「打滷麵」來招待我。
五彩的餡料勾芡成滷汁淋在黃麵上,置於紅色漆器裡,灑上香菜,再擺上三隻大蝦,不僅賣相十足,更顯得喜氣洋洋,宛如歡度佳節。
好友的姑姑說,台南人每逢節慶、生日、喜事或是宴客的時候,餐桌上都會擺上這麼一道「打滷麵」。
府城士紳辛西淮的五女辛永清的大作《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中,也寫到父親生日時家裡一定會煮「什錦全家福大麵」來慶祝。
打滷麵的材料豐富,但每家配料略有不同,約有:
金針、木耳、香菇、扁魚、蝦米/蝦仁、紅蔥頭、紅/白蘿蔔、白菜、豬肉、魚漿、鴨蛋、油麵。
作法為:( 此處參考前大法官孫森焱老師家裡的用料與做法 )
用小火油爆紅蔥頭、香菇與扁魚干,扁魚須撕成小片爆成褐色但不焦黑,方能入口即化。加入白菜、紅白蘿蔔翻拌至半熟入味,再加一點水,份量約浸到食材表面,再用小火加熱到水滾。放入用醬油醃過並裹上地瓜粉的豬肉絲、用米酒醃過並裹上地瓜粉的蝦仁還有打了結的金針,然後整鍋稍微滾一下。
接著是調味,加入適量的鹽、很多糖(約莫五大匙),稍微攪拌後再加入五印醋。
只能用五印醋,其他白醋、黑醋、果醋都不行。
應特別注意的是,加入五印醋時應邊加邊測試味道,直到酸甜適中為止。最後勾芡、加蛋花。
麵條使用一般市場就有賣的黃色油麵,先燙好麵條放入碗中,再加入煮好的滷。
北平時代的美食家唐魯孫認為:
打滷講究好湯…既然叫滷,稠乎乎才名實相符,…一碗麵吃完,碗裡的滷仍舊凝而不瀉,這種滷才算夠格…。
他還回憶昔日在北京積石潭附近一家舖子裡曾吃過的打滷麵,評之為:
人家勾出來的滷,除了凝而不濁外,而且腴潤不濡,醇正適口,調羮妙手,堪稱一絕。
可見打滷麵講究的,是滷汁勾得好不好。
平日甚少吃羹食的我,面對這一大碗美麗的打滷麵,竟也津津有味地吃到發撐。好友說,阿嬤很貼心地調整成沒那麼重鹹的「台北口味」,讓我很是感恩。
打滷麵,這樣一道貌似平凡、看似簡單的食物,卻有相當繁複的烹調步驟,而且每個細節都不能大意馬虎,真是辛苦阿嬤了。
府城美味的背後,總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還有說不完的歷史與世代相傳的故事,就連身邊朋友的美食記憶,都那麼引人入勝,令人心生嚮往。
好友的阿嬤目前身體狀況不太好,已經沒法下廚了,但當年這碗打滷麵的滋味與阿嬤親切笑容所帶來的溫暖與美好,將永遠留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