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可能是我們的未來

黃慈愛
_心南嚮
Published in
5 min readMay 16, 2019

聽到公園裡的阿嬤們在聊天,每每就想要趕快離開他們。內容裡很少有一句好話,不是唉聲嘆氣,就是把厝邊頭尾評論一番,很吵,真的很吵。

但那一次,我停下來了。我以聽得到他們聲音的距離,偷聽著。

『歹竹出好筍喔,沒想到那個越南人生的孩子,那麼會讀冊,成績還比我家孫子好⋯⋯』

我想了很久,這句話究竟是褒還是貶?是褒了孩子,還是貶了媽媽?我想,鐵定不是貶自己的孫子吧。

這語帶歧視的字眼,好像只有台灣人是高尚有智慧的,但那些從國外(東南亞及中國)來的及他們孩子,似乎不能是聰明的。

社會的誤解和歧視

長期關注新住民及新住民二代在台相關議題,世新社會發展所夏曉鵑教授曾提出,2002年起政府對外籍配偶從漠視轉為積極介入,許多官方報告顯示新住民二代的人數已不容忽視外,當時的媒體因對這群人並未全有全面的了解,僅依靠學校、醫療相關單位提供的「發展遲緩」的片面、個案式的報告,造成社會充斥各種缺乏科學研究根據之「外籍新娘子女發展遲緩」的報導。

教育單位也十分擔憂這群孩子的狀況,是否就如媒體所說,將會造成台灣未來「人口素質」下降的原因。相關單位在未有全面,扎實的實證研究下,紛紛提出提高素質方案,如針對新住民二代的課後輔導。這些提高素質方案,讓媒體又能再炒作一番,造成的後果就是外籍配偶子女(新住民二代)被貼標籤,更加強台灣社會對婚姻移民女性及其家庭的污名化。(夏曉鵑,從「外籍新娘」到「新住民」走了多遠?(三)

2010年,高雄林園高中國中部,就發生老師言語歧視,導致女學生自殘,四次以美工刀割腕。這位學生的媽媽是一位從印尼來的新住民,老師就針對這個事實,不斷以言語羞辱他。不僅質疑女同學是因作弊使考試分數進步;在管教學生的時候,還大罵『你是野蠻人嗎?你寒假要與媽媽回印尼,你就滾回去印尼當野蠻人!』(蘋果日報,2010/1/12新聞

2015,台南也發生老師在罵學生的過程中,疑似羞辱學生的陸籍母親,而同學在寫完陳述書時,在學校跳樓自殺。(中國時報,2015/10/23新聞

他們也能讀書

有許多研究指出,新二代受教育的最大困難處,就是他們所處的環境,而家庭環境又是在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孩子在適應環境上有困擾,這會影響他們的心智發展。來台新住民在語言上面臨許多的障礙,如語言障礙、缺乏育兒知識,對台灣社會脈絡不熟悉,這些都會造成教育孩子上的問題。其實不是孩子本身有發展遲緩的問題,而是新住民來台,語言及適應不良,造成教育子女的困難,讓子女缺乏有利環境,學習發展受限。(王子銘,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之研究 — 以台南市安南區國民小學為例,2012

因此,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及適當的教育介入,這些新二代依然能與其他孩子擁有相同的學業表現,甚至更為傑出。

新台灣之光

台大今年「希望入學」提供卅五個名額給身處逆境仍認真上進的學生進入台大就讀。在台南一中推薦的名額中,有一位是新住民之子。錄取台大醫學系的陳智憲,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爸爸是魚販,媽媽是印尼新住民。他為自己的學業負責,從來沒讓父母操心過。教過他的老師也說,他是上課認真,下課也常拉著老師問問題的好學生。

圖/陳智憲榮獲鼓勵金(引用自中華日報)

家齊高中提名的葉姵嫣是越南新住民之女,錄取台大醫檢系。從國小加入東方藝術團,假日時跟著藝術團到廟會等地去跳舞表演,打工賺錢貼補家用。葉姵嫣對醫藥的興趣來自他身體不好的媽媽,因需要長期靠藥物控制,所以常常陪媽媽到醫院,他很開心自己能朝醫藥方面前進發展。(中華日報,2018/12/21

圖/葉姵嫣與校長(引用自中華日報)

今年的母親節,黃楷軒以他的學業成績回報自己最愛的媽媽。身為越南新住民之子的他,因為家庭因素,隨著母親搬回越南。後來因為無越南籍身份,無法在越南唸國中,媽媽又為了他回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黃楷軒當時一句中文都不會講,被降轉3級,11歲唸小三。但他很爭氣,成績慢慢追上,如今成為西式划船的選手,拿過全國賽金牌,也獲得總統教育獎的肯定。今年他20歲,就讀高中2年級,明年準備力拚亞洲賽的台灣國手。(聯合新聞網,2019/05/04

圖/黃楷軒與母親(引用自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年來,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有愈來愈多台商插旗、佈點於東南亞。這些新住民之子在台受教育,又帶有第二外語的優勢,或許未來能帶我們再度躍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的,會是他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