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叫我 外籍新娘

南嚮導
_心南嚮
Published in
3 min readMay 22, 2019

她說:「越南雖然不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但是,那裡有我深愛的家人。小時候,哥哥們非常照顧我,因為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兒,他們將我當公主一樣呵護。最近妳外公生病了,我非常擔心卻又無法回去照顧他,只能匯錢到越南,有時候你爸爸會因為這件事情責罵我,當我覺得滿腹委屈、心力交瘁時,我看著你們這群孩子,心中就有支撐的力量…….」說著說著,媽媽的眼匡似乎有了淚光,而我的心情總會隨他的會議起伏、擺盪。

世界在我家/2013年新移民子女創作比賽

從前的:「外籍新娘」

外籍新娘是一種歧視性的稱呼,背後代表的是一群沒有生活能力、沒有經濟生產力、佔用台灣(移入國)資源的東南亞女性。如今,台灣成了東南亞女性想望的富裕國度,但當她們移入台灣之後的生活,卻是那樣的艱難。入出境與入籍法等相關規定,對「外籍新娘」是相當不利的,她們被限制而無法在台工作,然而他們在台灣的家庭卻常是工人階級;在以身份證資格為社會福利基礎的台灣社會中,冗長的等待期間,讓她們無法獲得社會制度的支持;取得身份證之後,依然沒有擔任公職的權力。如果在未取得入籍之前就訴請離婚,將會被遣返回國,探視孩子的權利也掌握在夫家手中,正因為台灣將「外籍新娘」視為台灣配偶及子女的「依親者」(不是法律上獨立的人),因此,也才使得她們往往被夫家控制,更加深性別權力的不平等。

現在的:「新住民」

隨著「外籍新娘」被官方改名為「外籍配偶」,而後成為「新住民」,台灣的整體社會氛圍似乎對婚姻移民女性日漸友善,尤其是在2005年成立「外配基金」後,各地有越來越多針對婚姻移民女性(尤其是來自東南亞)的課程和多元文化活動,例如東南亞節慶、美食和東南亞傳統文化展演,也有越來越多以服務新住民為名成立的團體,不少東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女性成為知名的電影電視藝人,甚至於2016年出現第一位新住民出任不分區立法委員。整體而言,原本以「血統」為依據的公民身份,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多元文化公民身份」似乎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

跨國婚姻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以東南亞或大陸新娘佔最多,其所生的「新台灣之子」不久將來,勢必在台灣形成一個不小的社群團體,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將是一個不能不審慎因應與重視的實際問題。

未來的:「新台灣之子」

觀察這群優秀新台灣之子的共同特質,包括早熟、懂事、自制力高,都比同齡台灣小朋友來得突出。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很尊重媽媽,知道體貼外籍媽媽的辛苦。

10個就有一個!!!

台灣本國籍 2,183,314人89.98%
父母有一人為外籍243,209人10.02%,中國、越南人數最多。

圖/天下雜誌

台灣的因應

因此台灣新住民適應的因應政策上,內政部對於這些新移民的重視,自2003 年 5 月 7 日訂定「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於 2005 年成立「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伊甸基金會也成立「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協助新移民適應台灣的生活,提供新移民生活及心理扶持,同時給予家庭及靈性上的滿足與發展。

內政部也成立「新住民培力發站資訊網」,從生活輔導到法令宣傳,都有詳盡的資料,可以提供新住民對於台灣有更深一步了解,對於不認識新住民家庭或是家中有新住民家庭也有更近一步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