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越家庭的Mixed教育

南嚮導
_心南嚮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n 18, 2019

--

靜謐的午後,應該是很適合睡午覺的時間,棉泰小吃店的老闆和老闆娘,早已經準備好飲料,等待我們過去採訪。

右:梅格碩;左:吳玉霜。梅格碩提供。

老闆梅格碩,是一位國小老師,台灣人;老闆娘吳玉霜,越南人。他們是全新莊最“有個性”的台越夫妻檔。

台越家庭的教育觀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通常都會沿襲父母的原生家庭背景及成長歷程。梅家有一位靈巧聰明,帶點調皮的七歲小男孩。我們很好奇,梅式夫婦是如何進行他們的家庭教育。

以愛出發,台、越教育大不同。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愛孩子的方式各有不同

梅格碩根據他的觀察,他認為越南教育孩子的風格比較權威,有點像30、40年代的台灣。而且論到家庭教育,不論是台灣還是越南,通常媽媽都是比較兇,管得嚴,而爸爸的管教就相對輕鬆許多。

但是吳玉霜的家恰恰相反,他的家反而是爸爸比較嚴格,管的比較多。

誰在家比較兇,比較嚴格?

「我不喜歡扮黑臉。說也奇怪,明明我是教育工作者,但是我就不愛教我的小孩。」,梅格碩馬上跳出來說。「而且易子而教,在家還是不要有老師那樣的架勢,孩子就比較親近我。」

吳玉霜嚴肅地說:「孩子很黏他,因為他常常買玩具給他,不過最近有比較少一點。」

梅格碩說,他們還是會因為教孩子的方式不同,起了爭執。

他們對孩子的容忍度蠻高,基本上不打罵,但是媽媽還是比較有原則,會兇一點。

例如:梅小弟愛玩手機(吳玉霜覺得這是這世代難解的問題,很多父母很頭痛。)

「梅小弟常趁父母不注意的時候,把手機拿去玩。媽媽的反應就會比較激烈,會罵兒子,覺得拿東西需要先問,不可以直接拿走,這時候孩子就會大哭。但我的做法,就是會告訴孩子,再讓他玩五或十分鐘,時間到請他把手機還給我。」,梅格碩說。

「其實我們還沒有真正研討孩子教育過,我們都比較彈性」,梅格碩補充。在這個家母親會教導孩子原則,父親則是教導孩子自律的態度。

全家福。梅格碩提供。

提早讓孩子學做事

吳玉霜說自己的父親管很嚴,從小就被家裡訓練需要做很多的事情,而且也重視道德與禮節。因為女兒之後會出嫁,就是要當人的媳婦,從早到晚都要做,所以什麼都應該要會,如果不會很多東西,怕女兒會過得很辛苦。

「我爸管很嚴,他覺得女生不應該在晚上出門,不能在黑暗處跟朋友講話,要帶進去家裡講話。可是有時候我交朋友不想讓父母知道,就不得已在暗處講話。每次我晚回家,都被爸爸打的要命。」吳玉霜說。

相對的,越南男生接受的管教會輕鬆一點,但還是有一些原則要遵行的。像是不能睡太晚,要早起,有些事情就是得自己來。

吳玉霜的另外兩個孩子(嫁入梅家是二次婚姻),從小訓練他們自己做事,所以會自己洗澡(兒子四歲自己洗澡),自己做功課,都不需要擔心。

「哪像梅小弟,七歲都還要人幫他洗澡,我們就是太寵他了。」吳玉霜大笑說。「但我還是會訓練我兒子幫忙,我會請他幫忙收店裡的椅子,收客人的碗。雖然他做得慢,但做得非常好,做得很有成就感。」

家庭教育,是孩子表現的關鍵

「孩子調皮歸調皮,非常聰明,也很熱心,很願意在學校幫助老師。」吳玉霜說。

梅格碩認為,現在的新二代越來越能獨當一面。經他在學校的觀察,新二代和台灣學生不分軒輊,在校表現不輸台灣學生,成績不但優異,也勇於參加各樣的表演和活動,非常活躍。

「家庭教育,是孩子表現的關鍵。就像船一樣,需要一個港讓它回家,讓它休息。家庭教育做得好,孩子表現就好。」梅格碩語重心長的說。

新二代根本不像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是智力不足、能力不好等。其實一個孩子的好壞,不在於他的生世、他的血緣,而是他的家庭功能。就算新住民沒有辦法在學業上給予孩子直接實質的幫助,但好的家庭的經營,父母給予厚實的愛,也能讓新二代在台灣,健康平安地茁壯,在這片土地上發光發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