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不愛聽新歌,真的是因為自己老了嗎?

Affe Liu
恍恍惚惚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n 27, 2018
這部動畫電影下個月也上映滿16年了…

上星期有則新聞報導指出,外國音樂平台「Deezer」之前針對1000名英國人進行音樂偏好、調查他們的聆聽習慣,發現有多達60%民眾會一直重複聽同樣的歌。研究還發現,最愛聽新歌的年齡層落在24歲,其中有75%的人每星期會聽至少10首新歌,但當人們離24歲越來越遠,追隨新歌的動力就會逐漸下降。

哦,真的假的?

告訴我一首你最喜歡的歌,我就能猜出你大概的年紀

我想許多快三十歲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不要說聽歌了,每次去ktv怎麼唱都是哪幾首閉著眼睛都能唱的經典金曲。

因為人們能列舉出來自己最喜歡的那些歌,多半都在他17 歲前就發行了。

·現在google上搜尋愛你第一個結果已經不是王心凌了,時代的眼淚啊QQ

所以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對17歲時聽的歌,這麼情有獨鍾呢?

推薦大家一本書,叫做《好音樂的科學》作者用科學的角度頗析音樂如何影響著我們。裡面有幾頁的篇幅,剛好在談「音樂品味」這件事。

書中提及,年輕時對音樂的選擇,絕不單純受到樂曲的影響而已。在後青春期到成年的過程中,人們會嘗試許多以前未曾體驗過的事情,像是牽手、接吻、喝醉,等許多人生中的「第一次」。

心理學家Morris Holbrook和 Robert Schindler認為,我們對於生活中事物的偏好,從閱讀小說的種類到買什麼牌子的牙膏,都會在青少年晚期遲至二十歲初期定型。

而那時候的音樂品味,是跟著一群死黨走的。如果大家覺得某個歌手或團體很「酷」,那所有人都會乖乖地把所有他們的作品都聽完,不會放過任何一首。同時也希望只有我們這群人懂得欣賞這些作品的好。

這種孤芳自賞的歡愉,在這些作品被主流市場所接受並且大受歡迎時會深受打擊,會突然覺得創作者不再這麼的「酷」了,甚至會覺得自己遭到背叛,反過來厭惡原本喜愛的歌手或團體。

同時也有一份針對十三、四歲青少年的調查顯示,就音樂而言,男生會要比女生更容易受到這種「酷」潮流的影響。

恩,真的超級中二的。

好在這種酷與不酷這件事情隨著成人之後就不再這麼重要了。關於那寂寞的十七,溫柔女生的十七歲,伴隨著青少年才有的焦慮,音樂彷彿成為成長的印記,就像時空膠囊般,我們都把部分的成為大人前的青春偷偷地埋在歌裡面了。

所以一但上了年紀,真的就不再聽新歌了嗎?

其早在2015年spotify就利用數據針對此一議題進行分析了,結果指出除了年紀、性別、跟是否已為人父母都會影響人的聽歌行為。這邊只節錄結論,詳細文章可以點這裡

平均來說人們從25歲後用戶漸漸遠離圓心,一直到42歲遭遇 ‘musical midlife crisis’才稍稍好轉。這與Deezer的分析結果(24歲)十分接近。

男生對於青少年時期聽的「酷」音樂,或許真的情有獨鍾,“Taste freeze”的程度也比女生強烈許多。

不管在幾歲成為父母,相較於整體用戶,遠離圓心的程度都近乎相同(筆者幽默稱之為“musical tax”),十分有趣的發現啊!

而因為近幾年音樂串流服務的興起,進而改變全世界的人聽音樂的行為,透過演算法我們比以往更容易發現符合自己喜好的新歌。或許幾年後來看這樣的分析研究會有很不一樣的結果。

“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

這樣革命性的變化讓我想到抖音。以前每個世代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金曲,江山代有人才出,彼此壁壘分明。因為抖音,JJ的那首《醉赤壁》又紅了起來,這首歌由方文山作詞,JJ作曲,收錄在他2008年底發行的《JJ陸》中的歌。

《JJ陸》當年最紅的是這首拉! 是說現在的小朋友認識Twins嗎?

我從沒想過年少時聽的歌,竟然有機會成為現在小朋友耳中的「酷」音樂,或許歌曲的年代感已經在逐漸消失,任何老歌隨時都有可能因為爆炸快速的資訊流再次風行。

而這些變化又會怎樣影響我們的聆聽行為呢? 實在是很令人興奮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