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神漬的誕生與命名由來
版本一:江戶時代初期
上野寬永寺的勸學寮,有個僧侶,翁道覺(りょうおうどうかく)思考要如何各種蔬菜的餘料作成小菜,後來使用醃漬的方式作成一道小菜;寬永寺的住持吃了,覺得這也太好吃了吧!就如同福神般的美味(我不懂呀…),就把它取名為「福神漬」了。
由於福神漬是用餘料作成,也有節省、不浪費,存錢的意義在裡面。
版本二:明治時代
1885 年,上野有一家專賣漬物的店家開發出來的創新醃漬物,使用了七種蔬菜醃漬而成。
由於這是由七種蔬菜醃漬而成,而該店家附近的不忍池附近祭拜著七福神的弁天,當時知名作家梅亭金鵞(ばいてい・きんが)就把它稱為「福神漬」。
至今依然在上野營業的「酒悅」,據說該店第 15 代店主,野田清右衛門開始製作福神漬。
日本農林水產省的定義
福神漬是以白蘿蔔、茄子、瓜、胡瓜、薑、紅刀豆、蓮藕、紫蘇、竹筍、香菇、辣椒、紫蘇子、胡麻…等材料,以 5 種以上的食材為主原料經醬油醃漬而成;根據季節不同,使用的食材也會有所變化,除了醬油,也會添加砂糖與味霖來增添「甜」味。
咖哩飯配福神漬 什麼時候開始?
咖哩飯配上福神漬是在大正時代的時候。最初是在,日本郵船(にっぽんゆうせん)的歐洲航線一等艙的咖哩飯一起出現,爾後,這樣的配法就慢慢普及開來。
題外話 — 火雞肉飯 + 醃黃蘿蔔片
最初吃到的時候,很快就聯想到火雞肉飯附上的醃黃蘿蔔,小時候有一陣子會因為覺得顏色奇怪而夾到一旁不敢吃;但隨長大之後,對味覺稍微有知識之後,才知道這樣的組合根本其實很科學呀!
這樣的組合應用的是「味覺增強效應」,透過甜與鹹的搭配,強化味覺感官;反過來,則是「味覺抵銷效應」,例如用糖或鹽能減弱酸味。
希望你看完我的日文作業之後,下次吃日式咖喱飯時,記得試試看,一口福神漬一口咖哩,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味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