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個房客「藏」給我的東西

Yen Wang
好好地、穩穩地寫下去
6 min readJul 1, 2019

2016 年,因為任職新工作,一個人從桃園搬去陌生的台南。

參觀一間沒有電梯的五樓套房,房東說他在房客離開後都會把房間恢復得像新的一樣,十五坪大,鋪滿四十公分大塊白色磁磚,有一張可以盡情翻滾的藍色雙人床,衣櫥書桌都有特別整理過,就連白牆都重新粉刷,除了書桌的細微刮痕,完全看不出曾經有人住過。
能理解為什麼房東會清理得這麼徹底,因為這一刻我感覺到:「我就像是第一個住進來的人!!!」

馬上簽約,身為第一個房客的任務就是買馬桶刷(房東這也扔了)。

入住正逢夏天,「嗶」一聲很涼快,但一度五塊,讓房東多賺一筆心裡就是有點不爽。只好大字躺在白色地磚上散熱,省錢又涼爽。才躺下滑沒多久手機就沒電(一直沒去換掉這老化電池),在地上翻滾找插座在哪。

我四處掃視,瞄到書桌下,抽屜後的空間,有個大概三咪厚的合成板,看起來不像是書桌的一部分,還放著一個盒子?大概跟 A4 紙的長邊一樣長,厚度有三公分。

我低身進到書桌下仔細觀察,手指緩慢靠近……,快速果斷用力戳馬上收手!!!再靜觀十秒……,確認沒有蟲子,也確認就只是個紙盒,在戳的同時也聽到盒子裡有東西挪動、碰撞。只是為什麼會有一個紙盒,還有一個奇妙的夾層呢?這,該不會是!上一個房客留給後人的重要機密訊息吧!?房東一定沒想到書桌下還有這樣的一個空間,這盒子像是歷經災難級大翻新的倖存者啊!

多戳幾次,確認沒有蟲子,鼓起勇氣拿出來看,發現是個讓人幻想破滅的東西,就不多做敘述 :P

不過因為這個盒子,我意識到了上一位房客的存在:他也在這生活過,是做什麼樣的工作呢;我想當然是外縣市來的,不過有和我一樣正為了人生地不熟而苦惱嗎?我們存在於同一個空間,卻因為時間差而錯過;我們住在同一個地方,卻互不相識。他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會想留下這個呢?

我想這盒子也是一個意念的具體呈現,證明他在某個時間點,在這個房間,因為某些原因,他思考留下些什麼,並做了選擇,最後化為一個物件,留給下一個房客。

上一個房客留了這個給我,讓我開始想像這個房間的故事, 那我,想留下什麼給下一個房客呢?

正在讀這篇的你也是租房子嗎?到了搬離的那天, 你會想留下什麼呢?

後記

因為這件事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其實有更多的可能性。除了當面對話、除了書信往來,還可以進行一場「不指定對象」也「不指定時間」的互動;人與人的交流也可能有更多的動機,除了解決問題、除了分享時事,還可以純粹的傳達「善」的意念。

我正在籌劃一場展覽,主題是「留給下一個房客的信」,預計明年一月展出,地點是「桃園-只是光影咖啡廳」,在這想先分享我第一個聽到的故事:

今年(2019)二月跑去基隆參加活動,結束後,回程搭客運和剛認識的新朋友聊天,聊到這項展覽的想法,從在台南租房子的特別經歷、為什麼我想辦展覽,到對展覽的期待。一路上講了很多,她默默地聽著,沒有一句應答,怕會不會是我講得太無聊,開始緊張起來。
講完,空氣凝結半秒,她說:「剛剛聽的時候我一直忍著不插話,其實我真的有拿過上一個房客給我的信!」

「說是信,其實比較像是一個提醒,我是在衣櫃裡看到的,上面寫說『棉被和床墊都有洗乾淨了,可以放心地用』,底下就是香香洗好的棉被。那時看到我真的很感動,一個不認識的人可以對自己這麼貼心。」

她在台北下車,說如果未來展覽真的辦起來了記得跟她說。

因為聽了她的經歷,我想這塊土地還有更多未曾被提起的故事,想把它收集起來,用展覽的形式跟大家說,我們的力量不是只能用在追求功成名就,更可以因為這樣小小的舉動,讓疏離的租屋世代開始有一股讓人溫暖的心流。

最後,我想問大家:
租房子到現在,有收過上一個房客留下來的東西嗎?如果有,你可以和我分享嗎?

喜歡這故事嗎?
30 歲的我想從設計工作轉往獨立策展,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發現許多未曾想過的、讓生活更加豐富的可能性。「留給下一個房客的信」是我的第一個策劃的內容,也可以說是給租屋世代的行動:我們離開房間,是為了上班工工作;我們回到房間,是為了休息保存體力,給明天的工作;我們週末玩樂,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心力繼續工作……,這不是生活該有的樣貌。

如果生命是一本書,這些策展會是我留下的註解,提醒你讀到這,可以緩下心,把對結局的臆測拋下,細細品嚐生命如何在這段章節大放異彩。

希望你喜歡這些故事,也希望你對我的策展理想有共鳴,其實目前也同時在策劃關於「雨聲」的內容,如果也期望給我一些助力,歡迎多點下面的 Like 噢!

✔ 點擊5下Like:Likecoin平台將會派發獎勵貨幣給我,而你完全不必付費!

點 5 次就會到 Max!快點點看XDDD

後記之後

為了把這篇分享到 Facebook,卻越寫越多,我想這也是自己喜歡「留給下一個房客的信」的原因,一並貼上來:

想像一個外國人來到夜市,通常主角會是一個「人」,非常興奮且猶豫到底要先吃哪攤的畫面,就算想像夜市的情境或雞排,也都會是從「人」的視角去描寫看到什麼樣的細節,那麼, 如果試試看從「物」來想像「人」呢?

其實這「留給下一個房客的信」的啟發,就是「從物去想像人」的嘗試:

在房間發現一封沒看過的信,它是對折再對折再對折,還是用了國小傳紙條折信紙的摺法?如果是這樣,我想上一個房客是很認真地看待這封信吧;

是 DoubleA,或是從筆記本撕下來,邊緣破碎的紙,還是印著花草邊框的信紙呢?

用的是什麼樣的筆?字跡是方正控制好字距的,還是說像是在心情煩亂時寫的字?如果是打字印出來的,會不會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字不好看?可是他還是想了替代方案,為了留下這封信。

從「物」去想像「人」,會有好多超級新奇的感受。

仔細觀察細節,會發現很多痕跡都是歷史,從「物」去想像,會有好多新奇的想像空間,好多物件都能從細節,以及它所處的空間發現它的故事:

苑裡火車站套著白色大塑膠袋的電子告示牌,會不會是為了避免下雨潑到而短路呢,不過我想站務人員又沒辦法馬上把告示牌換成防水的,只好用這個克難的方式,站上鋁梯,套上塑膠袋的當下應該也很無奈吧;

中壢往台北的遊覽車上,左右窗框掛滿玩偶,粉紅色黃色各種顏色的熊,好多好多,天花板還有貼著晚上發出螢光的塑膠星星,是司機佈置的吧,或許這台遊覽車是他存了好久的錢才買的,對他來說,這個空間就像是他的辦公室,我也是會在辦公室放上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讓這個小空間可以多一點屬於我的氛圍。

由「物」想像,像是一個濾鏡,戴上它,就可以在煩膩的生活情景發現另一個樣貌,我想「留給下一個房客的信」就是一個翻新視野的起點,也會是創造連結人與人關係的新方式,如果你喜歡這些故事,想起前些日子有同樣的感觸,希望可以跟我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