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子 — 以故事為軸的感性設計

Yen Wang
好好地、穩穩地寫下去
10 min readMay 20, 2019

作為一個參展廠商/品牌,難得參與一個擁有象徵性的展覽,想必會有許多想法想對觀展者訴說。但前來看展的人們會因為耐心、心防等因素,不願用多一點時間觀看細節,讓參展品牌想想法傳不出去。

這次想介紹我們如何藉由四月台灣文博會的體驗設計,讓更多人看見藺子的理念與實踐,同時這也是我初次用更感性的視角進行規劃,希望會找到同樣對感性設計有興趣的朋友。

藺子成員合照

關於藺子與本專案

藺⼦由創辦⼈怡雅及易紳 2016 年創立,其品牌關懷藺編產業中的「⼈」,同時關注產業鏈的⽣態、⼯藝師及其他利益關係⼈福祉。品牌訴求以延續老藝師⼿路,傳遞藺編美好,與當地30位編藺職⼈合作,亦同時致⼒於藺編⼯法紀錄及⼈才培訓。

本專案為藺子參與 2019 文博會公布「2 . 藺」,包含新的品牌方針,以及在新視覺形象和藺編應用的實踐成果,期望在此盛會讓更多人看見苑裡藺編的美,以及無限的可能性。​​​​​​​

拜訪藺編工藝師阿屘,拍攝適合在文博會講故事的畫面

藺子是個擁有豐富故事的品牌,和在地工藝師、藺草農如同好友般地關係密切非常難得。希望展現精彩的藺編工藝,更期待讓藺子的溫暖,分享給到來的人們。

去年文博會總參觀人次達三十萬,我們清楚觀展者在如此紛擾的環境,沒辦法藉由傳統文字或圖像傳達龐大的資訊量,因此,我們將故事拆解、轉化,自然地存在在觀展的過程,並和現場人員的解說對應,自然地「閱讀」藺子的故事。

本次專案以「體驗」優先,展示空間設計及印刷物設計皆為體驗的一環,以下將介紹背景、思考過程及設計成果。

開始設計之前,先了解觀展者的想法

在設計體驗之前,需要了解一個觀展者從進入展館,走到藺子展區可能會經歷哪些過程、想法會有哪些變化,讓體驗設計不會離真實狀況太遠。
我們以距離作指標,取 10m 十公尺是展場設計能夠對觀展者產生影響力的概略距離,從遠而近分析觀展者的狀態變化:

1. 10m — 觀展者埋沒在人群中,在此距離只會看到較高、大面積的物件。
2. 1m — 距離接近,概略地掃視展場。
3. 0m — 進到展區,注意到藺編產品、印刷文宣,與工作人員接觸。
4. Buy — 購買商品。

從遠至近,各個階段都有可能因為失去興趣而離開(圖中 Away 標示),因此需要在各階段設置誘因,讓人願意多走幾步路,更靠近展場一些,也就更有機會讓他多停留一刻。

以簡單扼要的設計捉住目光游移的觀展者

觀展者距離展場 10m 至 1m 之過程,「掃視」是觀展者的看展方式,需要思考/理解理解的訊息是不會被看見的,因此展場設計需要更表層的感官刺激吸引注意力。

採用三公尺高展牆,就算被人群淹沒還是能注意到展場的存在,此外,物件數量與辨識難度成正比,在觀展者還沒提起興趣之前,我們希望訊息單純化,因此在展牆上只留下藺子 LOGO 以及藺草帽子;立面牆造型安排淺淺彎折變化,不讓它流於一般單調無趣的白牆;觀展者接近時,用無框畫與文宣、商品的陳列點綴,提起觀展者進入展場的意願。

此外,過多、過於擁擠的物件也會讓人開啟「掃視」模式,讓我們失去和看展者多傳遞一些訊息的機會,因此拉開五款商品的距離,放在水泥灌注的方形展台上強調每一件商品的獨立性,讓大家能注意到各種編織紋樣的差異。(牆上的三本冊子是藺子的小小故事書,下段會提到。)

對願意走近藺子的人,進一步用服務體驗留住人心

「以故事為軸的感性設計」中的「故事」,係指藺子與苑裡在地的密切連結,希望來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藺子是個溫暖的品牌,而故事正是我們想帶給大家的形式。

當一個人願意走進藺子展區,代表他已經從「觀展者」轉換為「訪客」,是更有動力與耐心的狀態,資訊吸收意願更高,藺子就有機會分享相對詳細的介紹。

我們捨棄上百字的品牌故事,嘗試將故事拆解,轉化成「工藝師簽名」、「苑裡小小故事書」,接續分享它們如何與藺子的服務流程產生連結。

商品資訊吊牌與工藝師簽名的結合

工藝師簽名 — 故事的引言,也是服務的起始點

藺子背後有著一群在地工藝師的支持,同時這也是藺子故事的主角,因為他們的努力,才會讓這些精緻的藺編產品誕生。在展場不放繁複的文字介紹,也不講攏長的故事,只需要一個簽名,就能讓人意識到帽子/零錢包背後的深度。

「簽名」在本質上就帶有不需解釋的意涵:意指一個人的存在,跟產品有某種程度上的關係。然而,簽名在展場像根不起眼的火柴,但施點力就能讓想像力迸發,而工作人員的介紹,正是讓想像力點燃的推手。

工作人員可以順著簽名,介紹每一件和產品有關的小情小事,比起用公版介紹打擾觀看產品,這能讓故事更自然地進到訪客的心中。

接著,簽名要放哪是另外一個課題。
我們拆解觀展者的思考與行為模式,發現當一個人對商品有興趣時,找標價絕對是第一動作,過程中和標價無關的事物絕對會被忽視,因此我們選擇在這項行為終點的物件:商品吊牌,作為放置工藝師簽名的位置,調配適當的簽名大小與位置,讓人順利地找到標價,同時也能看到簽名的存在。

用小小故事書,替好奇心高漲的愛好者獲得滿足

除了工藝師的介紹外,我們準備三本冊子,用照片講三個小小故事。這是藺子的精華,也是藺子不同於其他品牌的價值。

對工藝師來說,藺子和他們不只是商業往來,更像是一群年輕的好朋友:在尾牙一起吃大餐、在易紳來收藺編產品時喊著「來來呷拔辣」邀請進來坐坐來聊天。

藺子也像是苑裡的在地電台,大家可以從這聽到其他工藝師最近在做什麼事:「阿他怎麼在編帽子了我也要編」,也可以 Call out,和大家說最近發生了什麼事。這些都是因為藺子和苑裡在地關係密切而帶來的故事。

小小故事書以照片編排,平均用 20 張照片講完一篇故事。三篇故事分別是:

藺子的一天:
從藺子的視角,帶讀者走過苑裡一戶戶工藝師的家,了解藺子是如何收取藺編成品,也了解為何藺子會像是苑裡工藝師們的在地電台。
阿屘的一天:
阿屘是個開朗可愛的工藝師,照片紀錄阿屘從早到晚做藺編的一天,也在家裏的陳設看到幾十年來阿屘和苑裡藺編的淵源。
來去種藺草:
藺子有自己的藺草田,這次邀請幾位朋友一起來種藺草。拖了鞋放下手機,穿上種田專用襪子一腳踏進沁涼田水與泥巴裡,感覺新奇。

故事體驗段落小結

即使三本小小故事書採用頁數少、易吸收的圖像形式,但它對於經過看看,耐心尚未提升的訪客來說,還是很難消化的內容,因此,如何逐步提升訪客的興趣是藺子在本次文博會體驗設計的重點,這也是採用工藝師簽名吊牌的關鍵原因。

在五天展期觀察,會讀到小小故事書的訪客屬少數,在開放大眾參與的展會在所難免,但讀完小小故事書的人,都會得到滿滿的感動,更願意向工作人員了解藺子。

也可以說,因為小小故事書,找到一群深刻認同藺子理念的新朋友。

故事以外,讓體驗變得更好的小小安排

介紹藺草香氣時遇上的問題

介紹藺草,必會提到藺草本身的淡淡藺香,希望大家都可以聞聞藺草的香氣。不過這時,若工作人員彎腰從櫃檯拿出庫存最香的藺草產品,或是請訪客直接拿起架上商品聞聞,觀感上有一些微妙之處。在體驗上不夠純粹,我想人們也會因此分心,讓感受在過程中散逸。

藺草香包正是為了這項流程環節而生的新產品。

選擇以兒時遊玩的沙包作為外型輪廓,精簡不必要的意指讓人誤會用途,裡面填滿藺草碎枝增加香氣,側邊加上布標完成度UP!挑選適合的瓷盤擺放,提示觀展者可以拿取。就讀幼兒園、國小的小朋友都不需講解,就知道這個可以拿來聞聞看。此外,藺草香包也成了文博會高詢問度的期待商品。

滿放滿藺草碎枝的藺草香香包初登場!

怎麼讓消費者好好留住保養說明書

藺子偶爾會收到顧客詢問:買回家的帽子、包袋該怎麼保養,但店內購買時附上的商品保養說明總是早早就扔掉了。如何讓消費者願意好好地留著保養卡,正是這次在保養卡設計的課題。最後我們在設計和流程上做了一些改變:

在設計上:我們讓保養說明書變得更美更想收藏!
增加厚度(200磅) 與面積(140x210),封面放上兩款插畫師替藺子繪製的作品,讓它帶回家放在書桌上都好看!

服務流程:兩款封面樣式不是隨機發送,你可以自己選!
保養卡封面有兩款,在結帳後你可以擇自己喜歡的那款。比起結帳時店員講幾句提醒就順手丟進提袋,我們藉由「挑選」行為賦權,讓消費者的被動化為主動,建立消費者對保養卡的記憶與關係,。

這次文博會結束統計,多間廠商向藺子詢問合作意願;藺子臉書粉絲團五天增加一百二十位粉絲。很高興能看到自己的設計不是單純美感上的調整,而是可以有更多的影響力。

總結上述所做的,或許可以說是一個「催化」的設計:
選擇最好的時間、地點,準備好物件或人物與之互動產生催化效應,讓事情自然發生。

我也不知道該用什麼詞稱呼比較好,「體驗設計」這詞就暫時借我一下 :P

體驗很難藉由視覺重現,因此選擇在 Medium 留下文字紀錄,分享過程中的考量點與解法。初次嘗試還有很多調整空間,希望能因為這篇分享遇到更多擁有同樣興趣的人,互相做伴討論一起讓大家變得更好。

謝謝你讀完這篇三千字的分享,希望會喜歡我們的設計

在「藺子 — 以故事為軸的感性設計」有獲得一些靈感嗎?
從現在開始,我想在 Medium 留下更多想法,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文章,你可以透過底下的Like「化讚為賞」,提供我實質的回饋贊助:

✔ 點擊5下Like:Likecoin平台將會派發獎勵貨幣給我,而你完全不必付費!

點 5 次就會到 Max!快點點看XDDD

如果想多聊些細節,可以加臉書,也可以直接丟訊息 : )

專案參與成員:廖怡雅、李易紳、邱瑀薰、林婕妤、邱靜瑩、王彥翔

藺子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yuanlihandweav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