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科幻遊戲.現實關懷

Bruce Cat
我不是貓
Published in
Jun 9, 2022

在超現實的眩目光影之下,仍然是有關現實與日常的故事。貫串多個時空的主軸是北美華人移民家庭的通俗劇,就如《熊抱青春記》,以奇幻元素象徵主角的心理變化。所以《奇》的跨越多重宇宙情節,也可以被理解為角色在高壓下變得不穩定的精神狀態。穿越時空的橋段亦可以是一種思想實驗,讓主角在諸多可能性中理清自己的思緒和抉擇。(以下劇透)

若觀眾純粹把《奇異女俠玩救宇宙》視為科幻故事,期望故事中的理論假設和世界觀設定圓融一致,並且透過清晰的方法表達出來,那麼這齣戲有些細節的確未能理順,或含糊不清。例如跨越多重宇宙中的活動是實體性質還是意識層面的呢?除了已經成為「超越性的存有」的大反派Jobu Tupaki之外,角色在不同宇宙中的「跳躍」主要在意識層面互通,而非具體地穿越時空。那麼在「本來」的宇宙中,那個讓人以「verse jumping」技術接通至其他宇宙的耳機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發明此技術的的Alpha宇宙,還是「本來宇宙」?阿蓮第一次跳躍失敗時接通的「分支」和另一個宇宙怎樣區分?結局那個看來跟「本來」宇宙的設定一樣的時空是否其中一個「分支」?在不斷加速的情節推進和剪接的干預下,加上連場動作與特效奇觀,觀眾未必在意並回想那些細節,然而這種加速的手法亦可能會使人感到混亂。

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在小說《小徑分叉的花園》(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就是有關多重宇宙的。故事中的漢學家Albert研究古人崔彭的知識遺產:一堆雜亂的小說手稿和一個有入無出的迷宮。Albert認為所謂「迷宮」其實就是這部小說,其混亂正是一個蘊涵無限可能性的多重敘事世界的樣態。在這「迷宮」中,每一個人的選擇或一件事態發展會衍生不同的可能性,而不同可能性的宇宙都存在,亦可能滙聚一起。然而Albert也算是建成這敘事迷宮的一份子,因為他整理了散亂的素材,才能看出亂中有序。電影的多重宇宙邀請觀眾進行多種詮釋,而這些詮釋之間不必互相兼容。但觀眾作為解讀者,對過量的訊息進行選擇,或對留白之處進行「腦補」,就像Albert一樣,成為當代文本的共同作者。

若觀眾不把這齣戲視為一個傳統的科幻故事,即一個就世界觀設定有相對客觀性和一致性的類型,而是對當代人精神狀態的回應 — — 混亂與虛無 — — 那麼電影的形式便更加吻合其內容。我們可以把跨時空意識跳躍視為阿蓮被多種煩惱同時困擾著,在極高壓力之下出現的心理反應。「如果我當初不是那樣選擇,後來會否過一個更好的人生」這種平常想法,是普通人在面對壓力時會產生的一種逃避或想像,這些「可能另一個人生」就是另一個宇宙。結局阿蓮神情恍惚的狀態,或Alpha Joy的意識被高壓式培訓擊潰後,演變為厭世者的情節,都印證《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是一個心理寓言。

這種心理危機產生於北美華人家庭的背景中,如《熊抱青春記》(Turning Red)一般,以奇幻和異變的元素來演繹人內心的陰暗面或創傷。在這些電影裡,移民家庭中的世代問題往往亦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祖父母一輩的文化意識和心理構造是「中國的」,難以適應或接納西方的一套;子女一輩則基本上是「西方的」,難以接受從上而來的「老一套」觀念;夾在中間的一輩,既是子女又是父母,則承受著兩邊/上下拉扯的壓力。這兩齣戲的傾向都是:既身處西方社會,而時代向前演進,父母不應勉強在下一代身上施加祖傳一套,反過來更可從下一代身上學習,處理自己成長的創傷。跨世代的和解也是跨文化的和解,也是自我的和解。

免費訂閱:最新文章直接電郵給你!請在這篇文章的最下方輸入你的電郵地址;或按我的帳戶名稱旁邊的綠色電郵按鈕

若有一些觀眾習慣線性敘事,期望劇本的起承轉合圓融一致,或許《奇異女俠玩救宇宙》並不是拍給他們看的。對於網絡世代的觀眾來說,電影的這種分裂、跳躍及高速變化的世界觀只是日常生活的經歷的反映。舉例說,這兩年網絡會議已成為常態,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呈現於同一屏幕上同步互動,而每一個用家都可能在multi-tasking(如查電郵、看電話、帶小孩),就是原片名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的一種狀態。

這一代人一方面被要求有multi-tasking的能力,又被批評缺乏專注力,逼得不少人像戲中的Jobu Tupaki一樣變得厭世。但這其實不只是一代人面對的難題。有西方影評人批評《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的表現是「失控的過度活躍」(frantically hyperactive),大概不知道原來這齣電影本來真是有關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的。在劇本初稿裡,阿蓮被設計為ADHD患者,而導演之一關家永更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自己有ADHD的徵狀並得到診斷,讓他了解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困擾和抑鬱。所以這個故事也是創作者自我接納與療癒的經歷,也是對某些有所共鳴的觀眾作出的擁抱。

謝謝閱讀!請讚賞公民拍手支持!也歡迎用PayMe打賞!謝謝!

[原載於《明報》2022年6月5日「星期日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