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共享的交通,成就一座可快可慢的宜居城市

-柯文哲的交通政策

柯文哲
我們的臺北藍圖
10 min readOct 25, 2018

--

綠能、共享、安全、E 化,發展「以人為本」的運輸環境

以前我在急診室的時候,送進來的如果是年輕人,通常是車禍的;而晚上推進來的,通常是被酒駕撞的,這讓我在交通的處理上,特別在意「車禍」跟「酒駕」這兩件事情。在總車禍傷亡人數當中,18到25歲的機車傷亡人數大概占了70%,所以「減少機車傷亡」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

如果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比起騎機車或開車貴很多,年輕人當然會選擇不搭,所以我們盡可能把大眾運輸工具的成本降下來,鼓勵年輕人能夠減少騎車的頻率。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那麼堅持,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推出「1280」吃到飽定期票的原因。

事實上,臺北市的交通網絡已經算相當完整,但好還要更好。我對臺北市願景是「一座宜居、永續的城市」,讓人民在這個城市裡生活得舒適、快樂、便利。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發展交通政策的基本價值就是:綠能、共享、安全、E 化,發展「以人為本」的運輸環境,希望讓更多人習慣用、喜歡用、方便用大眾運輸工具,同時達到「綠能減碳」價值,更要確保每個人自在出門,開心回家。

以大眾運輸為導向的城市發展規劃
— 導入 TOD 概念

所謂「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一種以大眾運輸為導向的都市發展模式,談的就是以交通運輸發展為核心來構思都市發展的樣態與土地利用的規劃。臺北市的 TOD,是透過捷運的規劃來帶動城市再生的新動能,這是我們在城市空間改造中全新的嘗試。我們重新檢視各區現有的都市計畫與公共空間,由捷運為核心向外延伸,盡可能讓每個社區都有足夠的生活機能與福利設施,同時創造更優質的步行環境,搭配鼓勵「綠運輸」的相關配套措施。

今年,我們首開先例,針對 12 個行政區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避免重蹈過去三十多年來捷運建設和都市計畫脫節的覆轍。接下來四年內,我們也將完成 TOD 相關法定程序的制訂,未來大眾運輸將不再與城市空間規劃脫節,反倒會擁有通盤性的主導地位。無論是要漫走在台北,或是尋求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統,TOD 設計都能滿足上述生活型態,讓臺北成為可快、可慢的宜居城市。

讓綠運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推出1280定期月票

為了減輕民眾交通費的負擔,以及減輕空氣污染,我們在今年 4 月推出 1280 吃到飽的定期票「All Pass Ticket」,有計劃的鼓勵機車族、開車族改變生活習慣,搭乘捷運與公車。

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協調跟精算,並做好前置的準備作業,這個「吃到飽」定期票的政策才能做到「票價打折,服務卻不打折」。這段期間,我們加強捷運的商業化,增加業外收入;我們也讓路邊停車全面收費,增加停車收入。這個交通戰略的邏輯是,透過路邊停車全面收費,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原則;然後增加的收入,再補貼公共運輸的支出,一方面減少了自用車,一方面則是鼓勵公共運輸。此外,過去捷運的主要收入是車票,這幾年我們增加場站的廣告收入,以及商店的營業額,業外收入增加不少,不只降低票價上漲的壓力,還可以拿來補償公共運輸的支出。

All Pass Ticket 是我們實踐臺北市共享、綠能交通政策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大步。提高公共運輸的使用率之後,臺北市的交通因此有了新的可能,環保的價值也獲得進一步的落實。

高效率運輸的基礎
— 建立更完整的捷運路網

臺北捷運一天的載客量眾多,已經是臺北交通的主力。接下來大家很關心的環狀線第一階段(中環段:自新店大坪林站-新莊新北產業園區站)預計今年底就會完工,明年 6 月可以通車營運。之後新北市民不用再特地搭到臺北市來換車,通勤效率會比現在好很多。南北環段目前正在中央審核,東環也在規劃當中。其中,我們目前規劃的東環段將銜接內湖科技園區(內科)地區、信義計畫區、東區門戶,並且串接東西向捷運及鐵路系統。東環段完成之後,從士林到內科上班,可以省下三分之二的時間。

未來的環狀線,我們將會一貫採「府級列管」,每三個月於市長室做進度報告,力求施工品質並期待盡快啟用,帶給大家最便捷的捷運公共運輸服務。

班次更密,搭乘更便利
—規劃八橫八縱「類捷運」幹線公車

我們將原有的公車路線轉型為全新的八橫八縱 16 條幹線公車,提供像捷運一樣的穩定班距。在忠孝東路上移動,就搭「忠孝幹線」、在復興南路上移動,就搭「復興幹線」,直接明瞭;而且,新的幹線公車還擁有標準化的設計,讓民眾可以輕鬆識別。此外,尖峰班距四至六分鐘一班,隨時都有車可上。而幹線公車也比照捷運,提供轉乘半價優惠,方便又實惠。

幹線公車,實際上是依據現有的捷運路線,建立快速公車路網,捷運與公車相互搭配,打通了臺北市的交通命脈。接下來四年,我們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調整公車路網,發展出小規模、效率高的「接駁公車」。以前的接駁公車因為路程短,還要多花一段票,所以沒有人要搭。吃到飽定期票上路及幹線公車提供轉乘半價優惠後,短程的接駁公車就比較容易被大家接受,這也是我們的交通戰略的重要一環。

持續推動共享交通
—從 YouBike 到共享汽機車

YouBike在今年 4 月已突破一億人次使用。它不但是臺北市的驕傲,更是臺灣共享交通的成功範例。到現在已經上路 9 年了,仍然好騎而且不生銹,代表臺灣自行車工藝技術的水準相當高。感謝郝龍斌市長當年推動這項政策,更在市府同仁持續的努力之下,2017 年年底我們完成了 400 站、1 萬 3,000 輛的目標,建立一個真正完整的 YouBike 系統,幾乎每個里都有 YouBike 站。 而在 YouBike 的成功經驗之上,我們也正在逐步建置共享機車(U-motor)、共享汽車,進一步帶動臺灣的共享經濟。未來四年,我們將導入 YouBike 的借還車起迄大數據,找出最迫切的自行車騎乘需求,規劃出「接駁型自行車路徑」,讓民眾可以享受到出門第一哩及回家最後一哩舒適的自行車環境。

一座能夠「好好走路」的城市
—鄰里交通改善計畫

每一件死亡或重傷交通事故就代表著一個遺憾,在 1995 年瑞典提出道路交通安全策略性工具「零(死亡重傷)願景」(Vision Zero),包括英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以及紐約、舊金山等城市也採用了零願景的核心精神,各自發展適合自己的交通安全改善策略。零願景並不是說完全沒有交通事故,而是道路交通系統內不應該發生讓用路人死亡或嚴重受傷的交通事故。這也是臺北市的重要工作,針對不同族群的事故特性,從「工程」、「執法」及「教育宣導」找出對症下藥的作法,讓臺北市民行得更安全。

除了大馬路,街頭巷尾是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地方,但卻較少得到關注。好好走路,從改善路邊停車開始,原先就不寬敞的巷道,扣除路邊停車佔據的位置,行走的空間剩下柏油路。這樣是不對的,因此我上任後推動「鄰里交通改善計畫」。這個計畫有三大重點,一是取消紅線改黃線,可夜間停車和供貨車卸貨,更有彈性;二是在路寬不足 12 公尺的道路劃設標線型人行道,還給行人空間;三則是巷口紅線從 10 公尺縮短為 5 公尺,增設機車停車格。目標是確保消防救災空間、提供合理友善的停車環境。

最早提出鄰里交通改善計畫的是新營里,第二個是大學里,這兩個里徹底落實鄰里交通改善計畫,成效非常好,讓我們覺得這是有效果的,因而更全面的推廣。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全市已參加計畫且達到 80% 完整度的有 197 個里(至 2018 年 8 月底),約占全市 456 里的 43%;此外,交通局也做過統計,我們發現,以前劃上紅線時,大家照樣違停,但劃上綠色人行道後,違停減少了,車行的速度也比較慢,更重要的是,巷弄內的車禍件數下降 58%,傷亡人數下降 47%,這是一個不得了的成就。

在我們多管齊下的政策規劃之下,去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65 人)是近 50 年新低。這些計畫不是什麼偉大的建設,但是在不知不覺中改善臺北市民的生活品質,這完全符合我的政治主張:「政治要落實在人民生活中的每一天」。好的政策我們會繼續推廣下去,目標是讓整座臺北城成為一座「好好走路」的城市。

交通,也應該平等
—提升交通友善性

為便利老人、弱勢、孕婦、孩童及身心障礙人士等使用者的搭乘,我們積極落實像低地盤公車、臺北復康巴士等無障礙運輸政策。我的目標是:臺北市未來將全面提升無障礙車輛的普及性,除山區無法行駛低地板公車的路線外,其餘路線皆要求為低地板公車;復康巴士與無障礙計程車數量除了數量增加外,針對無障礙車輛的預約、派遣功能,進行全面升級,使無障礙車輛的營運效率能夠提升,並服務更多民眾。

我們希望親子出遊可以在友善的車廂內同樂,因此臺北捷運公司在捷運車箱內推出「親子友善區」,有「可愛動物列車」、「蔬果列車」,車廂裡貼滿許多動物和蔬果的貼紙,小朋友搭車時,可以藉由車窗上的貼紙認識動物、蔬果,還可以學英文。另考慮到人行道符合無障礙設施的要求,針對現有人行環境持續檢討改善如騎樓整平、機車退出騎樓及人行道、鄰里交通改善及標線型人行道等。

從大臺北都會區的角度出發
—紓解交通壅塞問題

臺北市道路交通壅塞的原因,不僅內部的交通量大,還需要面對外縣市湧入的車輛,未來不僅要規劃符合臺北市民的交通需求,更需要以大臺北都會區的角度著手,並以資源共享的理念為出發點,將閒置資源做最有效利用,以有效提升整體運輸服務效率。

至於大家最關心的內湖交通問題,我們長期計畫就是連接文湖、松山、板南、信義線的環狀線(東環段),只要評估結果可行,我們會編列預算積極辦理。我們也做了「微整型」,包括縮短尖峰時刻的文湖線班距、增開快速公車、拓寬港墘路及成功橋、改善十幾處交通瓶頸的號誌與路幅,這些都有一些成效。另外,已經在蓋的瑞光公宅,以及計畫中的河濱高中公宅,我們會優先租給內湖上班族,讓大家「在內湖上班,也住在內湖」,減少通勤車輛與人數。希望能從時間、空間兩個面向降低尖峰時間的交通量,進而構建以大眾運輸為發展導向的永續宜居城市。

以上是我的交通政策,歡迎幫我「拍手」,也可以提出意見,一起討論:

--

--

柯文哲
我們的臺北藍圖

現任臺北市長,剛加入 Medium 的新手。很久沒好好寫字了。我需要讀者,快來追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