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理距離?
在準備一場會議時(哪怕只有你跟另外一個人),你都必須要很清楚,每個與會的角色之於你,分別抱持著什麼立場,唯有這樣你才能在會議前、會議中、會議後,採取適當的策略與行動。
我自己簡單的把角色等級分成五種,由左至右分別為A-E級:
當今天要推動一項計畫或是想做個產品時,往往大家都思考著如何一次推給所有人,但我們心裡都很清楚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現在消費升級、資訊破碎的時代,想要一網打盡,跟過往比起來,難上加難,套句本土天王吳宗憲的話:
「以前是出道困難要紅容易,現在是出道簡單要紅很難。」by 吳宗憲
因此當我們今天要推動一件事情時,重中之重,就是要找到你的A級夥伴。
這些等級的特點分別有什麼?讓我娓娓道來:
A級
是身邊最支持你的人,因此需要特別照顧他們,他們相信你所相信的,今天當有人持反對意見時,他們會是第一時間站出來替你發聲替你解釋的人,你Facebook發什麼貼文,第一個按讚留言+分享的,絕對是他們,即使你今天犯下大錯,也對你不離不棄,容錯率相當之高,這可以從許多政治事件裡面明顯觀察到這樣的一群人。
B級
他們很挑惕,他們喜歡你,但就是愛之深、責之切,他們不會說你壞話,但也不會到處講你好話,他們總是默默的把你放在心上,但你要小心,相對於A級,當你只要一不注意一個閃神,往往容易失去他們。因此你需要不斷給予正面的刺激,抓住他們的喜好,好讓他們持續留存。有時在責之切的部分,容易會跟D級的人搞混。
C級
中立咖(我還桃園),不管你怎麼做,都很難影響到他們,要影響這群人,不是靠你自己,而是要靠他身邊的人,他們時常會因為身邊的朋友關注什麼就關注什麼,像柯P在2014的選戰我覺得打得很漂亮,其中之一就是靠這策略。
D級
問題最多的一群人,通常可能是利益衝突,因此他們的問題都會很細緻,你的知識及邏輯必須要到一定水平並做足功課,才能在整個過程中全身而退,不要把它視為一種反對或把其看成問題,我倒是常把這看成是機會,以“利他”角度來跟他探究問題,只要能消除他的疑慮,這類人很容易會從D級變成B級甚至A級。
E級
你最不需要花心思的一群(蛤?什麼?沒錯,就是最不需要),這類人不管你怎麼做,他始終不會滿意,就像A級的相反,做再多都很難得到認同,與其在你身上花時間,不如把時間花在證明給你看上!
講到這,一定有的人會開始在想說,這是不是只是單純個人感受去做的猜測與設定?但其實這不單單只是感性心理,還有理性科學的部分足以證明這件事情的存在。
創意的傳播模型
這個圖叫做「Law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又名「創新擴散模型」,我第一次接觸到這觀念時,是在看Simon Sinek在Ted Talk上的演講(很精彩,相當鼓勵大家去看,我自己看了不下10次),他在演講中所提出的模型與我自己觀察到的心理距離不謀而合,也與大自然「常態分佈」又名「高斯分佈」相同,大家可以試想看看,從A-E級的人數多寡,他會長得怎麼樣?是不是應該要與附圖相似呢?
要注意的一點是,每個人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的環境下,之於你的心理距離都是會有所調整的,他不是至始至終都這樣,也不會說這個人對某件事情是A,就代表其他事情也都是A,這個要分清楚,因為很常會因為這些先入為主或是刻板印象,造就心理距離的定位,設定錯誤。
擬定策略與行動
當知道每個之於你的人,大概落在哪個距離時,為了要能順利推動計畫(產品)時,你就大概知道誰會是你的第一個、第二個想要爭取的對象,你已手握資源,主管老闆那關已經過了,無論是同事也好部署也好,從小開始從AB級啟動,絕對會讓你的計畫推動的比以往順利,怕就是怕一次想要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買單)你的計畫,千萬不要這樣做,除非你已經有十足的把握。
延伸來看TA設定
當然,這個心理距離導圖,在做行銷上的「TA設定」,也是非常非常有效,他會讓你在初始階段,聚焦關注在那一小群人身上,你的資源(錢+時)也會花的相對有效率,當這一小群人的數量與黏性不斷提升,市場就會自主性的往大眾市場穿透(C級較多的地方,也像影片中所說的)。
因此未來在做TA設定時,不要又只是:「我的產品適合賣給25–30歲的男生,科技控、喜歡玩手遊。」這種初級設定了。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10個掌聲,讓我之後還能繼續跟你們一起來反芻反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