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耳朵借我:與蕭賀碩談音樂人這一行

馬世芳
耳目江湖
Published in
3 min readApr 30, 2018

--

蕭賀碩在「活屋十講」現場演奏hang鼓,圖片來源:吹音樂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週六、週日 08:00–10:00(CST)重播。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Alian電台亦有隨選重聽服務,歡迎利用。

不久前蕭賀碩參加「活屋十講」第一場,我沒去現場,但看了當天討論摘要,知道她談了很多這些年兼治幕前幕後工作,不斷進修,不斷在人人焦慮的圈子裡尋找立足點的心得,還現場示範了她因為迷上世界音樂而開始學的hang鼓

打從她和冷笑話樂團在2013年發行那張精采萬分的《繆思,尋 Musicians》專輯,我就一直默默關注蕭賀碩在樂壇幕後工作的動向,覺得她始終頗有想法,出手都有技術含量,不與時俗合流,卻也始終低調。看了她在「活屋十講」的發言,我想是時候請她上節目,以專業音樂工作者的身分來好好聊聊這一行了。

我一直相信流行音樂這一行若要熱鬧,一定要在各個分工領域都有能力出眾的專業工作者:作詞、作曲、編曲、演奏、錄音、製作、當然還有企劃行銷,現在還得加上現場演出的幕後專業人才,大家共同成全那站到舞台上的歌者。蕭賀碩是很棒的詞曲作者,又很能唱,拿過金曲獎年度新人,而她入行是從幕後工作學起,基本工夫非常紮實,既趕上了台灣唱片工業輝煌的尾巴,親炙過老師傅的手藝,又能適應後來的翻天覆地,唱片不再是利潤中心,製作回歸DIY手工業狀態的新時代。她不但寫歌,也能編曲製作,更對A&R的職掌深有心得:在這期節目,我們也仔細聊了這個音樂圈至關重要的工作 。

她感慨地說:當年一起入行的同輩,許多都離開了。而她遇見的每一個同行,無不焦慮一身工夫和手藝無以為繼。她也焦慮,卻深感無濟於事,總得做些能做的事情。她和娃娃魏如萱、陳建騏一起去參加了芬蘭的歌曲創作營,體驗北歐音樂工廠的歌曲流水線生產模式,深有所獲。另一方面,她也大量聽爵士樂、世界音樂,拓寬對歌樂語言的認知。相關裝備愈充實,就愈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精采作品。

這期節目,蕭賀碩準備了十多首歌,作為講述的依據。我們聊得很深也很精采,相信對音樂圈同感焦慮的同行,以及認真的樂迷,都會有實在的啟發。

播出曲目:

蕭賀碩與冷笑話 / Musicians
Maria Schneider / Walking By Flashlight
Leo37+SOSS / They Don′t
戴愛玲 / 身體說
李代沫 / 隨遇而安
濁水溪公社 / 雷公針
老貓偵探社 / 宇宙美景
蕭賀碩與冷笑話 / 呷飽未
順鵬 / 枕頭下的紙
江美琪 / 追雨
黃瑞豐 / 青蚵嫂
陳明章 / 賣肉粽
蕭賀碩 feat. Alex / 晚安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