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核鄰-當風險來臨,幸福遠離….

于立平 liping yu
我的海平面
Published in
2 min readOct 23, 2017
《家有核鄰:德國反核抗爭史》
《The Thing Next Door — About Resistance》
導演:安潔胡貝特 Antje Hubert

這部紀錄片的敘事結構,以居民訪談為主,從他們與核為鄰的生活現況,緩緩道出過去與未來,片中穿插剪接許多抗爭的歷史影像,跟著畫面與口述,也走進了他們的反核人生。

這不只是一個農村的反核故事,從這部紀錄片可以看見德國四十年的反核史,影片中還蘊含著關於「風險」、「民主」以及「人性」的討論。

當年德國政府為了興建核電廠,以各種強勢鎮壓手段,企圖阻擋反核民眾,壓制反核聲浪,當地居民原本堅信民主是可以理性討論,到最後對國家與民主徹底的失望,守護家園的酪農們,甚至被冠上了暴民的稱號,「有商人說,這些人違反秩序,應該被吊死,」即使數十年後,居民再談起那段往事,仍哽咽難過。

核電廠進駐,也帶進了公共建設與工作機會,小鎮裡開始出現贊成的聲音,利益與訛語,不斷撕裂原有的和諧。

沒有人願意長年生存在風險中,這是居民不願與核為鄰的主因,一場場核災演習,並沒有帶來安全感,反而讓他們更加明白這是一場殘忍的競賽,他們諷刺的說:「這是另類的物競天擇。」一旦核災發生,到時就看誰比較有能耐,能夠逃過輻射污染存活下來。

這一路來,歷經抗爭、建廠、停建、運轉,從核電廠計畫興建的那一刻起,與核為鄰的居民,就註定是輸家。

「你還記得核電廠啟用那一天嗎?不,我試著去遺忘它。」說完,居民低頭不語。

一切都回不去了,即使試著遺忘它,試著看不見它,但它卻真實佇立在身邊,伴隨而來的恐懼從未離開,儘管無力,儘管戰友們陸續放棄,還是有人得繼續撐下去,德國的故事,讓我想起貢寮人的反核身影,那些堅定又憂鬱的臉龐。

核電來了,幸福遠離了…..

片尾,一位居民從倉庫中拿出一面老舊的反核旗幟,緩緩的走向街上,將它豎立在路旁,逐漸老去的身影愈走愈遠,只留下在風中飄蕩的反核旗幟,彷彿一種沉默的宣示,回首來時路,一切竟然如此的漫長、無止盡….

20, Nov 2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