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女權精神

Stephanie Chien
我的玫瑰色眼鏡
4 min readJan 26, 2020

我剛學會自己閱讀的那個年紀,有一年聖誕節,我收到了《小婦人》這本書,視如珍寶一直讀一直讀。但是對當時還在玩公主芭比的我來說,我沒有理解它之所以為世界名著的地位,當然遑論去體會故事可貴之處是戰時襯托出的良善,單純被四個穿著美麗洋裝女孩之間的姐妹情感深深吸引。還記得我小小的心靈對自己說長大後要有老大 Meg 的溫柔美麗,然後在家相夫教子(現在看來整個大走偏了我),結果我此時此刻像是電影裡的 Jo 一樣扎著凌亂的辮子熬夜寫著這篇。

回到電影本身,世界名著改編之故事多之又多,《小婦人》早就被改編翻拍超過六次,而《她們》卻超乎我預期的富有新意,在不偏離核心劇情之下,玩轉出獨有的時代意義。與早期幾個版本相較之下,從角色偏重於 Jo,到每位女性都有細緻而深刻的篇幅;從凸顯 Jo 的反傳統,到致力於傳達多元女性觀點。《她們》是溫和暖心的女權電影,告訴我們每個女性都能有自己的想法,無論那是保守傳統的、標新立異的、現實物慾的。重點是,這是「她們」自己的選擇。(針對每個角色的刻畫,ELLE 這篇寫得很明確)

「選擇」在導演 Greta Gerwig 的巧手中靈巧地用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凸顯而出,故事前半先呈現了每個女孩做選擇後的生活,再循著 Jo 所經歷的事件慢慢「回想」出當時種種導致這些選擇的過程。而 Jo 的回憶是明亮溫暖,對比現今的灰暗色調,感受得到這些回憶對她來說有多重要美好,而她卻還是勇敢做出離家到紐約闖天下的選擇。當 Meg 結婚時, Jo 感嘆的說童年結束了,然後做出了第一個象徵新時代女性的選擇:拒絕結婚這條路。之後她一直不停地與那個時代的價值觀抗衡,遭遇許多困境,就連出版社老闆都堅持有最終嫁人(或死去)的女主角的書才會有人買。Jo 的一次次困境都引發了做選擇前所對應的美好回憶,Greta Gerwig 好似在告訴我們人生有許多選擇是苦澀的,但那條路是必經之路,如同成長,如同生死。

Greta Gerwig 真不愧是編、導、演才女!她對於女性的成長、獨立過程特別敏銳,擅長處理女性在社會價值觀中的碰撞,藉此逐步尋找自我的經歷,往往能用機智幽默中和一些成長帶來的苦澀。 《紐約哈哈哈》、《紐約新鮮人》、《淑女鳥》 都是精彩的作品,這次更把《她們》帶到一個新的層次。(Steph專欄 / 《紐約新鮮人》:我們不都在剽竊某人的人生?

之前看1994 年薇諾納瑞德飾演 Jo、克里斯汀貝爾飾演勞瑞的版本對於最後一幕印象深刻, Jo 在雨中奔跑追上教授,說出可能是那個時代女性所能講出最前衛的話:請你留下,(放棄你的工作),與我在一起。而在《她們》裡面,這變成一個全然為書而存在的開放式結局,Jo 的愛情歸屬是依附在她的理想之下,無論最後書中結局是 Jo 為了利潤而編造而出,或是真的霍出去主動追求自己的愛情,我們都可以解讀成 Jo 完完全全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做出了由衷的選擇。

比起1994(上圖)的版本,《她們》(下圖)的鏡位更傳統復古,兩人的半側身逆光接吻,投射了出版社老闆口中所說的早期電影女性該有的結局。

--

--

Stephanie Chien
我的玫瑰色眼鏡

行銷廣告出身,喜愛電影音樂與文學,目標是透過學習與經驗來好好體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