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群島》網路這代人的切身之書

Stephanie Chien
我的玫瑰色眼鏡
4 min readAug 27, 2019

「淑媚想要屬於一個偉大東西,無論是一場社會運動或歷史革命。

大抵,每名台灣人都有這種說不清楚的強烈需求。可能台灣太小,太過邊緣,可能這塊島的歷史過度詭譎複雜,可能我們一直受到各路政治干擾,我們因為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對自我身份始終擁有不太健康的癡迷,幾近著魔,導致所有的社會討論都要先從定義台灣人開始。

我想不起哪個台灣人說自己是台灣人不是帶著莫名的自我厭惡,就是浮誇的表演激情。」

有一天在居酒屋,與三五好友聊到了反送中,一個把國家大事當成己任,能借鏡任何國家的興亡盛衰作為台灣預言的朋友,侃侃而談香港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所謂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似乎在這番激情的言論下,明天就要發生。另一個處事淡然被動,甚至可說是隨波逐流的朋友,將個人與國家置之度外,認為歷史是宏觀的,所有在發生的事情或即將發生的事情,就如同恐龍大滅絕一樣自然而然,誰也抵擋不住,個人沒有力量也沒有影響力。

眼看這兩派的平行價值觀隔空砲火越戰越烈,入世派的朋友決定先來一道題目,試圖找出認知交集。

「你是台灣人嗎?」

他甚至沒有用「你覺得」,或是提供任何前提與條件,好像他是在問你今天有沒有帶雨傘一樣,你不會說我只帶一半。

誰知道我那出世派的朋友從祖先、家庭、教育、歷史甚至人類的起源開始一一論述,如果以現在社會來定義,他們家就是所謂的外省人,父輩那一代正逢蔣家統治時期台灣經濟開始起飛的年代,用中國的資源在中國賺錢,許多親戚朋友也在中國,因此從小就有宗族觀念在中國的認知。他雖在台灣長大,教台灣朋友,講台灣腔,他所經歷的歷史是中華民國主權穩定後的歷史,不過再說了,到底台灣的定義是什麼。

從頭到尾他都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入世派的朋友急了,逼他採取立場,鞭叱他沒有自我認同,差點連國家叛徒都差點出口。

我甚至忘了我們原本在討論什麼。

唯有全面中央集權的極權社會,才會以公眾之名,要求個體從幽暗舒適的洞穴中走出來,立正站好,因為在那中生命環境中,政治表態是唯一美德。

在我們所活的這個時代,台灣被濫用,運動選手出國比賽回來叫做台灣之光,旅美設計師在外得獎要冠上台灣之傲,馬拉松選手參加國際路跑是為台灣而跑,大媽在國外插隊叫台灣之恥。個人達到了什麼成就、做了什麼事情都是台灣的事,在人生的旅途中要背負者整片土地的歷史包袱,飲水思源到走火入魔的程度。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只是驕傲的自我,對於滋養我們的土地表達適切的感謝,然後實際付出回饋社會。我們的自我認同不應該被拿來作為幫國家刷存在感的武器,台灣更不應該是我們歸咎一切對錯的對象。

她就像大多台灣人,富裕開心的時候,就誇口自己的苦幹實幹,碰上心煩意亂,就把自己的社會亂罵一通,好像台灣有出息了,自己的命也就不會這麼苦了,他們一輩子那麼優秀勤奮,無奈的是這個「台灣」始終對不起他們這些美麗的台灣人。

講到這裡有點偏題,我本是想要分享書摘。

胡晴舫的筆鋒一向犀利,無論是描寫城市、旅人、上班族、社會等等,她的眼光銳利到能夠穿透所有事物,直指本質,把身為其中一群被描寫的份子中的我給抽離出來,讓我看著我的思維心緒被活體解剖。我常常翻一翻便必須得停下來深呼吸,陷入自我對話跟認知調適的過程。只是過去她常只針對某一類特定族群寫書,《群島》這本書則是寫活在這個時代下的所有人。

這個時代,指的是網路、社群、同溫層、假新聞、網路獵巫、國家主權、憤青、世代交替(或鴻溝)、政治表態等充斥的現代台灣。你一定可以從裡面的人物看到你身邊的人的影子。這是本小說,不是社論集,卻能夠讓人反思在虛擬洪流之下個人之卑鄙渺小。

虛擬世界裡,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斷裂只是一個指尖滑過的動作。現實生活中,瓊瓊與我站在月台的一個擁抱卻需要多少時光與幾次機緣的涵養,從初次相遇、同事之間的日常摩擦到彼此終於達成某種形式的諒解,並不是一個表情符號就能簡單交代的生命歷程。

裡面有個角色在世界各地從事不穩定的體力活工作,可說是四海為家,但又哪裡都不是家。他嚮往在台北同年齡的朋友已具有穩定房產、車子甚至自組家庭的生活,但往往與他聊天的人只聽到他所待過那些炫目的城市名稱,人們會說「真好,好羨慕你可以去那麼多地方。不像我回家還要照顧小孩累死了」或是「哎下個月還要繳房貸,真羨慕你都沒有這種煩惱。」他們不會過問的事他心中無根漂泊,也不知道未來在哪的心酸。

我驚訝於人們對其他人的生活誤解這麼深,恨不得找各種機會自憐。

也許在我們試圖瞭解他人的生活前,先審視自己的生活、我們使用網路的方式、我的做每件事情的動機。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網路是一片汪洋,到底是把人們連接了起來,還是隔開了人們?

--

--

Stephanie Chien
我的玫瑰色眼鏡

行銷廣告出身,喜愛電影音樂與文學,目標是透過學習與經驗來好好體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