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來一課|設計思考的 N 種想像】

課程簡介

設計思考 ( Design Thinking )

這個在業界、教育界風靡了一大段時間的專有名詞,

今天這陣風也吹到了資訊種子的課堂。

事實上,設計思考不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一種精神。

核心觀念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並且透過拆解解決問題的步驟,使得團隊的每一位參與者

「一起有方向的進行腦力匯集,並且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得到問題的最佳解。」

Let's think out loud!

說到設計思考,不得不提的就是設計思考的 5 大步驟:

同理(Empathize)、定義問題(Define)、創意發想(Ideate)

、原型設計(Prototype)、測試(Test)

若是將每個流程完整的敘述會太過冗長,因此在這裡我們摘錄了幾個在流程中我們認為最為重要的部分,就讓我們娓娓道來吧!

當然,如果對於完整的步驟流程操作有問題的話,也可以參考這些大神的文章 ~

1. 同理/定義問題

2. 原型設計

我們趕緊看下去吧!👇

「設計思考事實上就是由一次次的發散、收斂、發散、收斂…所集結而成。」

# 同理/定義問題

由於設計思考最重要的就是「以人為本」的核心概念,白話文,就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替他著想。

那要怎麼達成這個目標呢?

我們可以透過訪談、問卷、等資料蒐集的方式,找出想解決的問題方向,當然,也可以透過「使用者經驗旅程」。

等等,什麼是使用者經驗旅程呢?

首先,我們先選擇一個想要被解決的情境,並且確認自己在這個情境中的角色定位

(以本組為例:情境是「大學生加簽選不到課」、角色定位則有「選不到課苦惱的學生、負責加簽事宜的系辦人員、授課老師…等等」)

接著詳細的回想並記錄下在這個情境中,每一個事件點的心情指數(從+5 ~-5),再來,我們將每個點的數值相連,使其成為一個具有高峰與低谷的曲線

最後,圈出這個曲線中的低谷,就完成了使用者經驗旅程圖了!✌️

講者解釋著使用者經驗旅程

從圈出的這些低谷,我們可以發現,這就是我們在這次的體驗中,最「糟糕」的部分,當然,也就是我們需要去解決的「痛點」

真確地了解了每個問題的痛點後,我們可以善用「HMW Statement: how might we statement」思考方式,收斂發散前面的討論。

將痛點套入「我們如何解決因為…,造成…,所以…的問題?」的句型中,定義出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 原型設計

「重點在於模擬出體驗,不在於做出商品。」

原型設計有四個必須掌握的重點:

1. 快速

2. 便宜

3. 精準

4. 可測試

原型測試的重點在於學習、協助驗證市場價值,也是一個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是否真實的機會

因此,在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的情況下,製作的時間必須快速;使用的材料也盡量簡單、便宜,這樣在一次次的更正中比較能夠掌控測試成本(也比較不會心疼🤣)。

當然,能夠「精準」的解決所定義出來的問題也是必要的。

最後我們必須要讓「使用者有能夠體驗的機會」,才會有質化與量化的回饋,除此之外,在測試的過程中,也是給自己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所設計出來的產品,「是否真正解決了問題的痛點」。

這一次次的嘗試過程,我們稱為「迭代」

最重要的,就是不斷的嘗試,在每次的原型設計中,都會看到新的、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也是有了這些跌代的過程,才能讓最後的成果更貼近人心!

提供身為大學生的你,三個學習點!

以上設計思考的流程說明在有想法或產品時可以練習使用,但其實設計思考不只是有流程,重要的是背後的思維。

那麼沒有想法或產品的我們,在平常要怎麼訓練設計思考的思維呢?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方法實踐並應用這個三個學習到的方法!

1. 動手思考

2. 以人為本,換位思考

3. 擁抱失敗,實踐善意循環

# 動手思考

💡 前面文章看多了,來玩個小遊戲吧!

如果要大家拿起手邊的便裡貼,先畫出九個圓,再來用一條直線,要在轉彎三次以內連續穿越九個點,注意的是,彎不可以是弧線喔!

「除了題目本身,沒有其他的限制!」

大家提筆嘗試後發現有的人沒辦法在三次轉彎內貫穿九點,有的人雖然成功貫穿了但卻是弧線(好苦惱)

🔑 公布答案!其實有好多個解答,

「可以是直接拿起粗筆的一畫就好完全不必轉彎,甚至可以將紙張折起」,就能簡單的貫穿六個圓了。

透過粗線,九個點竟然一筆就被穿過了!

因此重點是題目從一開始就沒有其他限制,然而大家很容易不知不覺被自己的框框所限制了…

「框框除了紙張的邊界以外還包括我們的思維本身,讓我們勇於打破自己的框架吧!」

框架就在那邊!那麼 … 我們要如何打破它邁向創新思維呢 ?

腦力匯集不等於腦力激盪,任何點子都是有價值的!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兩種簡單的方式打破聯想障礙,一起各自發想喔!

工具一:

梅迪奇效應 Medici Effect

答案不遠,就是我們多與身邊不同專長的朋友交流!

我們一起透過異場域碰撞,突破框架,激發出驚人的創新。

大家踴躍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並與身旁的夥伴們激發出創意!

工具二:

心智圖 Mind Map

透過一同畫心智圖的過程,鼓勵大家拋開所有的限制,天馬行空的提出創意點子,最後讓彼此經驗互相堆疊,進一步激發出最佳解!

🧠 「任何點子都很有價值!創意不該被討論更沒有標準答案!」
利用便利貼進行腦力匯集後,再使用心智圖提出創意點子!

# 以人為本

「忘掉設計思考四個字,漂亮的名詞但需要內化。」

以同理心換位思考使用者未被解決痛點、癢點

前面有提到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但是「設計思考只是一套方法,沒有標準模板,每個人都有自己最適合的方法。」

而我們又該怎麼以「人」為本的以「同理心」找到使用者未被解決的痛點呢?

大家要記得將前面介紹過的「使用者經驗旅程」(user journey map)帶入,讓我們一起透過以下「下課時間跟朋友揪團買飲料」的例子說明看看,在日常中我們可以如何利用使用者經驗旅程圖來找我們或他人的痛點吧!

以「下課時間跟朋友揪團買飲料」的例子來試試 UJM

設定好情境與角色後一一列出每個時間點的情緒,就可以簡單地從最低谷的凹點看出,現在需要被解決的痛點即是「店家大排長龍」的這件事了~

是不是很簡單啊?大家也一起動手試試吧!

# 擁抱失敗,實踐良善循環

「任何人都能以創新思維做到社會設計,創造出良善循環。」

文章及課程的最後,講師很感性地介紹了自己所創辦的公司,

Social AED — 點燃下班後的社會設計火種

經歷了無數次的企業與大專院校的「創新思維」工作坊以後,觀察到很多民眾對於社會影響力有高度興趣卻難以展開行動。

於是發起了 Social AED 幫助沒有資源、方法及工具的志同道合的夥伴,讓 人人都可以成為社會設計的主角 🌈 。

在這堂設計思考課程裡

講師教導大家以原型設計,「以極低的成本快速測試市場」,並在失敗的經驗中獲得成長動能,才能「一步一步扣緊使用者的真實需求」。

在 Social AED裡

講師擁抱了過去在工作坊、專案裡曾經失敗的經歷及成功的寶貴經驗,創造了「Social AED 社會設計平台」,最終獲得與關注社會專案行動有興趣的夥伴們,一同「運用設計思考育成社會設計專案」

在資種

我們和「多元背景的夥伴們」,在一個個培訓計畫裡,切磋交流激發出專案中的創新解決方法,逐漸變成擁有資訊素養,跨領域精神的職場人才,並「創造出樂於學習、分享、回饋的善意循環」。

「跌倒了不只要跌得好看,還要撿個東西帶走。」

以上的共通點就是我們都與不同的夥伴們,從不斷失敗經驗中找到未來成功的點子,因此,不要畏懼失敗,讓我們一起擁抱失敗、實踐良善循環吧!

值日組與講者頒獎感謝卡後的大合照

講師簡介

【林紹偉Wayne Lin】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 Social AED 社會設計平台 發起人
  • ExLearn 課外通 事業發展經理
  • 社企流 iLab 孵化器 諮詢夥伴
  • 擁有諸多創新思維的學界與業界授課和實作工坊的經歷
  • 長期關注社會議題,但僅憑一己之力難以將想法轉化為行動,深刻體會到跨領域團隊的重要性,因此成立「 Social AED 社會設計孵化平台」

看完以上文章,對社會設計有興趣嗎,讓我們一起加入 Social AED 吧!

https://www.facebook.com/SocialAED/

還是想加入資訊種子呢?點進來看看吧!

https://www.facebook.com/iloveitseed

第 18 屆資訊種子培訓計畫第二堂課,下課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