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災到說明書人生 — 福島50死士

邁向日本311地震10週年,相信日本坊間都準備排山倒海的回顧這十年所發生的事情。在大家都關注很多當地居民或者遇難者的狀況的時候,也應該有不少人對這個導致生態大災難的現場 — 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現場充滿興趣,究竟發生事故的那一刻,裡面的人又大概發生了甚麼事,於是從記錄文學中,以影像重新呈現出來。

日式災難片是…

以一個普通觀眾而言,我們看災難片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場面。《福島》說的是重演地震後所引發的海嘯而沖毀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慘況。這麼多年後,這些場面我們都歷歷在目。這次電影重新把事件放上舞台,一群專業核電廠的職員為了保護核電廠不會帶來核災難而奮勇作戰的故事。

大場面,《福島》是有的,但還是想提醒大家,大場面不是為了電影而服務的。

但日式的災難片(對了,我們又要麻煩哥老大出來)和大家平常看的歐美災難片而言(最近的北歐電影Tunnel例外),歐美災難片最多是希望以最短的時間解決最多的問題,而日本的災難片我會視為寫實 — 把日本最官僚的一面都攤給大家看。《福島》也一樣,電影在呈現核災毀壞爆炸那些對於看慣歐美災難片的觀眾而言是相當的「感覺不足夠」,但要認識日本的政治生態的話,《哥斯拉》和《福島》卻能讓你看到不少東西。

又要麻煩哥老爺 - 相信有看過的朋友也應該知道哥老爺所比喻的正正就是這50個死士面對的核能。

回到人和大自然的關係
既然是災難片,自然就會拉上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因為311,日本為數不少的災難片以核災為起點,引發天災導致人禍的思考。《福島》描述人和大自然的關係篇幅不多,不過片中回想到數十年前福島興建核電廠前的風景,卻給了一個新的思考角度。福島在數十年前只是個很普通的地方,但成為了核電廠的所在地後變成了這樣的光景,也許有人會覺得,福島發展這麼多年後,終究要為了這些年來,付上這樣的帳單。

建造多年的設施,誰會想到幾分鐘就讓大自然的力量完全摧毀?

既然人類為了不斷發展自私地犧牲了大自然,大自然也只好用極端的方法加上人類造成的傷害而把災難提升。最諷刺的是,福島因核輻射而撤離了大量居民,多年後不止沒有變得荒涼,而是大自然回到最繁盛,櫻花開得特別燦爛。

被人類遺棄的地帶,不但沒有荒廢,而是更生機處處。人類的破壞到底有多大?

天災難避,但人禍更難避

《福島》的其中一個重要部份,除了對整個災難的一個紀錄,更重要是批判了很多日本人的劣根性。電影讓我們看到這五十位奮不顧身拯救大家的勇士,但更甚的我們看到了日本人對災難處理方法。

讓我很深刻的是,當地震後大概二十多個小時,當全個核電廠都在奮力搶救的時候,首相竟然要求到核電廠視察,而且還要核電廠上下準備,在水深火熱中再添壓力。沒錯視察是正常不過,但在如此的時期要做這樣的面子工程,這樣很不合理吧?

不過更難避的是當這五十人奮戰期間,坐在冷氣房的那些高層 — 沒錯他們很努力的向外界交代,但問題是很典型 — 在冷氣房的自以為很理解核電廠的情況,結果一個又一個無理的命令下達到前線。但幸好的是這五十人最後在適當的時候懂得反抗權威,得到一個沒那麼慘烈的下場。

因為吉田昌郎(渡邊謙)反抗,最後才讓核電廠沒有發生最壞的狀況 -日本人也是時候想想,處處聽從命令,不懂反抗,又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日本人擁抱權威到一個令人無力的地步,服從是日本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但這次看起來也不得不反思,我們一定要遵守上面下來的指令嗎?結果當一群完全不知道情況的人指令現場人士,最後讓事情越來越糟。

無論是哪個地方的人,《福島》另外一個令人反思的地方,正正就是,導致人禍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時候太信奉權威,失去了思考和反應,結果系統和制度癱瘓毀滅。

《福島》的對政府的鞭撻大嗎?當然看慣了日影的我們會很理所當然的不夠,但有人提出了「日本政府對電影有所意見而自肅」的陰謀論,但也告訴大家,表面看似很自由的,其實也不一定是完全自由的。

說明書人生所導致的日本發展,也正是如此。

以一般觀眾而言,《福島》是一套鬆緊有度的電影 - 但對我而言,吉田和伊崎(佐藤浩市)二人在廁所裡面的那段戲是讓人覺得非常出戲。
香港和台灣方面的朋友要留意了,我們兩地上映的版本少了5分鐘,而這5分鐘正正就是預告片內有關美軍和美國政府的戲份,但看來這邊覺得劇情影響不大而決定剪掉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