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steller】是宇宙性的革命,也是一場愛的進化論

Jean W
Jean W的五坪討論區
9 min readMay 27, 2018
《星際效應》電影海報

這兩天又把《星際效應》(Interstellar)重刷一次。我記得當年看完之後在youtube上狂追著劇中的科學知識跑,但追了老半天其實也沒辦法完全弄懂。這個假日承接著上週看完《2001太空漫遊》的科幻魂,想說再把一些《星際效應》裡的科學鏡頭看一遍,還真的有比較懂五維空間(加入了時間軸與重力軸)與重力關係,以及為什麼重力是個關鍵字、可以傳遞訊息。甚至弄懂了為什麼庫柏在掉入黑洞後沒有被「撕碎」(義大利麵化;意指人掉進黑洞,會被黑洞的引力壓成一條條的形狀)。

但再看一次,發現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諾蘭刻畫科學寫實的部分,他想表達的還是在人性。一部分人看完了《星際效應》後,對於父女情深拯救世界的梗很難認同(而且最後父女重逢不到幾分鐘又分開了),畢竟「愛」不是個很科學的詞,卻在科學電影中成了主角,而在很多科幻片裡,這樣的設定其實很瞎;另一部分的人則是對電影中的科學知識沒有興趣,反倒被親情賺盡熱淚,這便顯示了諾蘭成功地將理性與感性兩個看似相悖的概念在短短兩小時半內融合並傳達。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星際效應》獲得如此高評價的原因。

但是,諾蘭到底怎麼做到的?

關於人物關係、劇情與台詞

諾蘭的敘事功夫,不在於讓角色說,而在於讓角色做。讓他們的行動多於他們的宣示。

一、父女關係:血濃於水外,一起解決問題。

庫柏與墨菲

主角庫柏與莫菲是父女關係。除了父親—女兒的關係外,還加上了一些外因讓這層關係對比起來更緊密,一是諾蘭設定庫柏還有一個兒子(在後來與墨菲的個性產生極大對比),以及庫柏家與外公同住,媽媽則已死亡。在庫柏闖入NASA之前,導演讓我們看了一下庫柏如何與一女一子以及外公共處在同一個屋簷。首先,庫柏對兩名子女的教育是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對未知不要害怕,要勇於追逐。這能夠在一開始車子爆胎,庫柏令兒子想辦法及帶著他們追逐無人機的過程中察覺,而延續這樣的設定會發現,兒子最後的發展在形式上承襲了父親(成為一名農夫),女兒墨菲則是在個性上繼承了庫柏(最後成為一名無懼的理論物理學家);另外,外公給庫柏的建議常是代母職的建議,在細節裡都在教導庫柏如何面對他的女兒。例如在餐桌上的一幕,庫柏原想打發掉墨菲的無稽之談,但外公暗示了一下,庫柏便耐著性子告訴墨菲如何研究科學:蒐證、紀錄、分析,墨菲開心的接受且聽進去了,開始紀錄一連串房間發生的怪事(摩斯密碼:“STAY”)。連最後的道別,都是外公提醒庫柏,要好好處理,也提醒庫柏「不要許下無法達到的承諾」。墨菲當時10歲,正是孩子對世界好奇,而父母也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時候,這些經歷都被墨菲牢牢記住。這是在家庭設定中,諾蘭的第一個成功。

而在許多的台詞裡,都顯示墨菲不同於哥哥,是一個聰明倔強的小女孩,庫柏知道這一點,於是送了手錶給墨菲,並且告訴墨菲,會在他們兩人同年時回到地球。這樣的一句話就讓墨菲知道,其實爸爸不曉得自己什麼時候回來,而要等到兩人同年,至少不會是20年以內的事。但墨菲都記住了。這兩個梗是延續後面電影親情的關鍵,梗鋪得簡單有力,反而張力十足。

在兩人分離的日子裡,諾蘭沒有讓兩人聲嘶力竭乾喊對彼此的思念,而是在行為上讓觀眾看到父女的心中仍有彼此,這是最有力的證據。例如,墨菲並沒有像哥哥一樣,23年來錄製影像傳達到永續號,反而自己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跟隨布蘭德教授去理解父親的任務,並在長大成人後才第一次錄製影像傳達到永續號。哥哥最後逼迫自己相信父親已經死亡,但反而墨菲仍懷抱著渺茫的希望,他們之間從此產生共通點:實現Plan A或Plan B,這是電影中感性與理性的初始結合點。後來垂死的布蘭德教授讓墨菲知道Plan A無法達成後,劇情來到另一個轉折:所以在黑洞裡無法取得的資料怎麼辦?這後半段的任務便意外地交由庫柏與墨菲(還有機器人TARS)完成,同時布蘭德則駕駛著永續號前進艾德蒙斯星球執行Plan B。

二、布蘭德(安海瑟薇飾):我是科學家,但也相信愛。

庫柏與布蘭德博士

在米勒星球失敗後,當組員繼續討論該前往曼恩星球或艾德蒙斯星球時,布蘭德的一席話其實帶出了這部電影的核心觀點,只是劇情的支撐力還不夠,加上庫柏對布蘭德的反對,使得布蘭德的這一幕變得像是鬧脾氣的小女生,只是為了找愛人而決定計畫目標,還利用自己是科學家的身份讓庫柏相信她。有趣的是,庫柏當時強烈表示不應讓愛來主導決定,但最後他卻也明白,正是因為自己愛著墨菲而被「他們」選中來與墨菲溝通。這兩段的對比證實了諾蘭讓布蘭德說出的話是對的:愛不是人類發明的,還沒有辦法證明這股力量,但應該相信。而最後艾德蒙斯星球也被布蘭德證明是適宜人居的星球,又第二次證明愛的力量是對的…。

也許愛更意味深遠,是我們還無法瞭解的。也許這是某種證據,是我們無法自覺感知的更高次元產物。愛是我們唯一能夠感知,超越時空次元的東西。也許我們該信任愛,即使我們還無法瞭解(布蘭德)。

三、愛,成功地跟著進化論演化了嗎?

最後庫柏與墨菲的短暫相逢相信讓許多觀眾扼腕,最後諾蘭也並未讓觀眾看見庫柏與布蘭德的重逢。但是如果緊扣諾蘭想表達的人性觀,我想他要表達的,是人類成功跨越了一場浩劫,這場浩劫讓人類的愛也進化了,即使彼此不認識,也懂得愛。因此五次元的生物(人類)才能創造出五維空間,以愛為名讓庫柏與墨菲溝通,以及放置蟲洞協助宇航員。最後墨菲也是因為出自對人類的愛,才捨得讓父親再到艾德蒙斯星球與布蘭德重逢,創造人類的新家,只是以「父母不該看子女死去」為由。曼恩曾說:「進化論還無法跨越這道簡單的障礙,同理心還無法讓人類關切與自己無關的他人。」科學與愛看似是兩條平行線,但諾蘭顯然不這麼認為。

「愛」之外的對比

諾蘭似乎知道觀眾無法理解為何愛能拯救世界,於是安插了幾個巧妙的對比,讓觀眾看見沒有愛而只有知識會多麽無知或殘忍。

一、單身的宇航員與曼恩博士

這裡應該很好理解了,布蘭德教授選的12位到各星球的宇航員,都沒有家累,而其中曼恩博士是「最優秀的」,但後來他害死了羅米利、設計了庫柏,最終致自己於死地。曼恩對於人性有一套自己的見解:「進化論還無法跨越這道簡單的障礙,同理心還無法讓人類關切與自己無關的他人。」因此他在打破庫柏的頭盔時對情況危急的庫柏說:「別批判我!(Don`t judge me!)」便是將自己的自私歸咎於進化論。顯得格外諷刺。

二、在五維空間內機器人塔斯的疑惑

在五維空間內,庫柏到了墨菲的書房。這段是父女情的高潮部分,也在這場戲裡展示出了機器與人類的對比。塔斯並不理解他們之間的愛。

在五維空間內,庫柏到了墨菲的房間,然後慢慢理解了他們之間的愛是他和墨菲被選中的原因,反過來說,進化到五次元的生物也明白只有愛可以解決問題,所以安排了相愛的父女在五維空間裡溝通,但身為機器人的塔斯並不明白。順道一提,這部電影裡的機器人倒是忠心耿耿,只是機器人不明白愛,以此形成人類與機器的對比(機器人凱斯對布蘭德的不離不棄,應該是設定的結果,忠心的一種)。塔斯在五維空間問庫柏一連串問題:你怎麼知道她(墨菲)可以?如果她沒回來怎麼辦?就算她知道了,也要花很多時間才能了解。這一連串機器人問出的問題,庫柏都以肯定句回答,他相信墨菲可以,原因就是愛。這一段畫面的剪接也讓觀眾看見墨菲終於明白:爸爸就是她的鬼,達到劇情前後呼應的效果。

三、布蘭德教授與布蘭德博士

電影中另一個有趣的設定是,上太空的宇航員除了庫柏外,另外有親情關係的就是老布蘭德教授父女檔了,但Plan A無法成功的謊言,卻連女兒都不知道,這不就是置女兒於死地嗎?這個設定實在無法理解,女兒是布蘭德教授的一顆棋子,好讓其他宇航員也願意赴死嗎?或者老布蘭德是明白為了人類的未來,必須犧牲自己摯愛的女兒?畢竟最後不能否認老布蘭德教授的計畫算是成功了,這樣來說,他不算是反派吧?但是與庫柏/墨菲、布蘭德/艾蒙德斯,老布蘭德教授對女兒的愛真的隱晦到只剩科學意義了。

再回頭看:用「愛」__(?)

諾蘭電影的寫實功力無庸置疑,但要看到電影外傳達的價值觀不太容易,需要再三推敲。如果沿著諾蘭的觀點,愛能跨越科學,帶領人類到進步的新境界,好像不是不可能。

去年夏天,因為中油員工的一場疏失,造成全台無預警大停電,彼時2013年主婦聯盟的反核標語「用愛發電」被網友拿出來大酸特酸,主婦聯盟最後只能表示很開心大家關心能源問題,但顯然無法消減網友開玩笑的興致。

而這句話被酸到無極限的原因,就是無法理解「愛」如何解決科學問題,因而覺得可笑。諾蘭這部長達快三小時的電影,不也是「用愛移民/殖民」、「用愛搬家」、「用愛@#$%」?當然這不是說,用愛發電是件必然的事,或者應該的事,而是兩造對比之下,在嘲笑「用愛發電」這句話的台灣人,在諾蘭這部電影的世界觀內,不就是還沒進化的那些人類?這說起來不就有趣的多了?也顯得諾蘭很清楚現代人的心理狀態確實有待加強XD。

最後最後,關於科學與愛的合作,在這部電影裡確實造成了革命性改變,但在現實的人類社會中,我們走到哪裡?《星際效應》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線索,理性(科學)與感性(愛)能否共存、能否合作、能否促成人類的另一場進化?而21世紀的人類,會先等到糧食危機,還是能先見證愛與科學的合作?我也不知道,可能諾蘭也沒有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