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武功的想象與現實

喬靖夫 Jozev
手戰之道 Art of War
3 min readMay 17, 2019

--

自從金庸前輩逝世後,大家都踴躍分享閱讀其經典作品的美好回憶。金庸武俠小說除了故事情節精彩,武功比鬥的奇想和描寫,也常為人津津樂道。「金庸武學」的想像力非常宏大豐富,有「六脈神劍」、「吸星大法」之類誇張奇功,不過大體上來說,又未至還珠樓主「仙劍系」的那種魔幻程度;而金庸寫練武或高手對戰,經常以他獨有的才思,創作出深入的武藝技理描寫,雖然未必與現實的武術格鬥完全符合,但是從藝術和哲理上,有時對練武者也具啟發性。

縱觀金庸寫武功,有一個有趣現象,就是故事時空越遙遠的,武藝就往往越「超人」;寫到較晚近例的如清代背景的故事時,人物的武功則趨向實在,我想這應該是他刻意的編排。
金庸寫真實存在的武術其實並不算多,我想是因為他希望與當時同樣流行的粵派技擊武俠小說有所區別,記憶中他好像只有在《飛狐外傳》裡,比較多篇幅涉及現實武術,例如太極門的「陰陽訣」及「亂環訣」,其實是真實存在的楊式太極拳口訣,相信金庸是參考了吳孟俠於1958年編著出版的《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注解》一書。《飛》寫於1960年,時間上正好吻合。

金庸前輩較精彩的都是長篇大作,故事喜歡寫人物漫長的成長蛻變,主角出場時一是少年,一就是武功平平,要經歷許多遭遇磨練,才成為當世高手,因此也常常有很多練功習武的詳細描寫。雖然金庸小說的武功有大量誇張和幻想,但也不乏跟現實武術鍛錬原理相通之處。

其中一段最經典的學武情節,是《笑傲江湖》裡令狐沖跟太師伯風清揚學習「獨孤九劍」的過程,金庸對這套劍法相信格外情有獨鍾,寫這個學劍過程篇幅非常的長,有關的劍法理論更寫得十分仔細。
我初讀當時頗為驚訝,因為那時後我已經學了武術兩、三年,並經常閱讀李小龍的著作《截拳道之道》作為學習的參考,發覺小說裡風清揚所說劍術道理,與李小龍的武術理論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例如都對一些過於形式化、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法大加鞭撻,強調人的個性和創造力;甚至「獨孤九劍」以攻為守的描述,也有點像截拳道重視及提倡的「截擊」理論。
翻查《笑》一書寫於1960年代晚期,而李小龍於美國發表他的武學理論,也是在相近的時期,而當時他還未回港拍電影及成名,以當年的資訊流通程度,猜想金庸不大可能參考過截拳道。我想應該只是純粹兩顆傑出的腦袋。同時想到了相近的東西。

另一段非常有趣的金庸小說學武情節,是《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在武當山跟張三丰學太極拳,而且臨陣磨槍即學即用,與趙敏旗下高手對打的過程。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節,是教拳時張三丰不斷問張無忌學得如何,張無忌越是學習,越是回答自己忘記得多,張三丰聽了反而大樂,欣賞張無忌的悟性,結果張無忌也是以「忘記」的過程充分領悟太極拳,並且打敗強敵。
金庸前輩一屆文人,我不確定他本身是否有修習太極,但即使未學過,也一定是做了很深的研究,除了在幾本不同作品中一寫再寫之外,也曾以短文談過太極拳。張無忌學拳這段情節是藝術表達,現實裡這麼速成拳法當然不可能,不過這個「忘記」的故事,對於學武之人確實很有啟發意義。
習武的過程,學生開始時需要接受很多框架,例如套路、招式組合及各種對練模式,以培養技術、身體感覺與條件反應等;但學武者必須知道,最終目的並不是要要去記著、擁抱著這些框架,不是去牢記或者收集多少套拳法,而是借助它們,把技術練到變成身體的記憶,不必再經思索就能應用。這種不必再「用腦」的轉化,就是「忘記」的比喻。

--

--

喬靖夫 Jozev
手戰之道 Art of War

香港小說家,至今出版作品逾四十卷,包括武俠長篇《武道狂之詩》、幫會政治史詩《殺禪》、幻想冒險故事《吸血鬼獵人日誌》系列等。亦為運動專欄作家、流行曲作詞人及菲律賓兵器術教練。 A Hong Kong novelist with over 40 books published si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