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介紹:Portfolio Visualizer — Timing Models (2)

投資航路上
投資航路上
Published in
Aug 28, 2023

本文介紹在Portfolio Visualizer裡的第二種擇時模型:移動平均。除了之前介紹以CAPE這種市場的估值高低當作判斷資產配置比例的依據之外,以資産價格相對於歷史均價的高低水準判斷進出市場也是擇時策略裡常用的模型之一,對於技術分析熟悉的讀者應該能快速理解。

移動平均 (Moving Averages — Single Asset)

該策略的本質是一種動能(Momentum)策略,即當市場連續上漲形成趨勢後則順勢投入市場,持續持有直到下跌的趨勢形成則離開市場,待上漲趨勢再度確定後再回歸市場。具體而言,移動平均策略會根據資產的調整後收盤價格是否大於等於移動平均價格,若大於等於時則配置該資產,反之,則將比例配置在市場外資產(out of market asset),一般而言,市場外資產會採用與股票市場低相關且相對低風險的資產,例如現金,或是美國中短期公債等。

案例設計

本案例採用美國整體股市Vanguard Total Stock Mkt Idx Inv(VTSMX)自1993年3月至2023年7月數據為例,擇時判斷為:當VTI在月底的調整後收盤價大於等於10個月的移動平均線時則在配置該資產,否則配置於美國中期公債Vanguard Interm-Term Treasury Inv (VFITX),交易時採用次月第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執行買入。參數設置說明如下:

參數設定

  1. 擇時模型 (Tactical Model):在此選擇資產移動平均(Moving Averages for Asset)。
  2. 回測週期 (Time Period):可指定選擇回測的起始與截止年月,在此選擇資料交集可用的最長週期,即選擇month-to-month。
  3. 期初投入資金 (Initial Amount):採用預設值為10,000元。
  4. 資金流 (Cashflows):預設值為None,即測試單筆資金在期初買進持有的回測結果。或是根據年金等資金流情況,可以選擇固定投入金額、固定提領金額,或是固定提領比率回測結果。一般建議先採用預設值進行評估,由於不受現金流進出的時點影響,最能反映該策略的實際效果。後續若有定期定額的需求,可再根據實際現金流狀況進行測算。
  5. 基金代碼 (Ticker):評估策略效果的主要資產,這裡採用代表美國股市的Vanguard Total Stock Mkt Idx Inv(VTSMX)進行案例說明。
  6. 市場外資產 (Out of Market Asset):預設值為現金,也可以調整為其他與股市低相關且低風險的資產,在此以代表美國中期公債的Vanguard Interm-Term Treasury Inv (VFITX)進行案例說明。
  7. 買進信號 (Buy Signal):可以採用調整後收盤價大於移動平均作為信號,或是建立兩條移動平均線,以短期移動平均大於長期移動平均作為信號。在此採用前者。
  8. 移動平均線的類型 (Type of Moving Average):可以選擇簡單移動平均(Simple Moving Average),或是指數移動平均 (Exponential Moving Avearge),前者隱含所有歷史價格資訊重要性相等,因此給予相同權重;後者則認為近期價格更有參考價值,因此對於近期的價格給予更大的權重。在此採用最為常用的簡單移動平均。
  9. 回看週期 (Lookback Period):由於Portfolio Visualizer主要以月報酬率計算,在此採用預設值的10個月,相當於日報酬率資料的200日,是比較常使用的主流參數。
  10. 止損設計 (Stop-Loss):這裡可以設置當資產下跌至一定比例時觸發止損,並將資金轉移到可指定的止損資產 (Stop Loss Asset)裡。由於策略已考慮均線在未突破時轉移到市場外資產,因此建議這裡維持預設不使用。
  11. 交易頻率 (Trading Frequency):評估什麼時候觸發交易,可以採用週、雙週、月、季等頻率,越高頻率代表有更高的交易手續費。在此維持預設值,採用月頻交易。
  12. 交易執行 (Trade Execution):決定交易的時間點,可以採用當月最後交易日的收盤價或是下個月第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由於以當月最後交易日的收盤價進行測算不符合實際情況,保守起見以下個月第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作為策略的交易價格。

回測結果

統計摘要 (Summary)

以下是自1993年3月至2023年7月為止超過30年的擇時策略回測結果:

採用移動平均擇時模型的年化報酬率為10.8%,與買進持有美國整體股市的年化報酬率9.93%相比表現略高,雖然不足1%,但在30年後的終值差異超過4萬元以上(226,625 vs 177,860)。更重要的是,兩者在標準差(Stdev)、夏普比率(Sharpe Ratio)以及最大跌幅(Max. Drawdown)表現有很大差異,主要原因即在於移動平均策略在歷史幾次市場大跌階段轉移到債券部位裡,發揮較好的擇時功能,最終達到降低波動與最大跌幅的效果。

從下圖的投資組合成長曲線來看,移動平均擇時模型(藍線)相較於買進持有組合(紅線)的波動幅度明顯較低,在幾次市場大跌(下圖黃框處),例如2000年.com泡沫、2008年次貸風暴以及2020年的Covid-19期間都能有效減少跌幅,與上述統計表格裡呈現的資訊一致。

然而,以移動平均擇時策略絕非萬靈藥,從下表展示過往至2023年七月底的報酬率可以看出,觀察近10年、近5年、近3年與近1年,移動平均擇時策略的年化報酬率明顯低於買進持有策略。這說明近10年來該策略的報酬率表現不如以往優秀。

原因在於以下幾點:1. 近10年不包含2008年與2000年市場大跌,這兩個期間擇時策略相對買進持有策略表現明顯較好;2. 在股債雙殺的市場裡,這個策略無法有效降低跌幅,例如2022年移動平均擇時策略的表現甚至比買進持有策略還差;3. 擇時也可能踏空:將配置轉移至債券後,股市卻大漲。例如2019年。

滾動報酬率 (Rolling Returns)

雖然近10年相對表現不佳,但不代表移動平均擇時策略未來沒有價值。從下表展示過往30年週期的滾動報酬率來看,可以明顯發現該策略的下限較高。例如以連續持有7年為例,過往30年最差的7年都有7%的年化報酬率,遠高於買進持有策略的-3%。換句話說,該策略的表現較為穩定,不容易在極端市場裡遭遇重大損失,能夠減少投資人的心理壓力。

對於需要投資20年以上的長期投資人而言,在投資過程中遭遇至少一次以上的熊市(股票市場達20%以上跌幅)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事件(下圖黃框處),這使得該策略有極高的機會在市場大跌時觸發擇時所帶來的保護機制。其代價就是也可能擇時失敗造成上述的踏空情況。

模型選擇 (Model Selections)

這部分可以用來判斷擇時信號出現的頻率以評估交易成本。以本次案例的移動平均擇時策略來看,約31年之間經歷過41次調整,大約每年觸發1.3次配置改變。雖然策略改變頻率並不高,但若是實際執行時仍然是需要考慮的成本因素。相較之下,本次回測裡的買進持有策略並不會産生任何交易成本。

寫在最後

如同上一篇介紹以CAPE作為擇時信號的結論一般,擇時策略要能夠在長期打敗基準投資組合並不容易,特別是在考慮策略產生的交易成本之後。單從報酬率數字而言,本案例的移動平均擇時策略年化報酬率僅略優於買進持有策略,且近10年來看該擇時策略表現有明顯下降。不過,根據整段回測期間策略的夏普比率,以及滾動報酬率變化的結果可明顯看出,相較於單純的買進持有,該擇時策略的報酬率表現有較高的穩定性。

--

--

投資航路上
投資航路上

應用多元、長期資產配置,增加達到人生財務目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