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階段而言,投資人可能最想知道的就是什麼時候才能脫離熊市?特別是經歷了2022年股票與債券齊跌,2023年至今又接連遇上矽谷銀行、瑞士信貸爆雷的投資人,他們可能會好奇究竟要堅持投資多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報酬?針對上述的疑問,晨星的理財分析師Amy Arnott在今年一月底發佈了一篇文章:<How Long Will It Take the Market to Recover?>,其中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給投資人作為參考。
作者首先根據自1990年至2022年各資產類別的歷史資料,統計從單月下跌開始至恢復的期間數量,並計算平均恢復期間,以及最長恢復期間(即自1990年至2022年以來,該資產類別自下跌開始到完全恢復花費最久的期間)。例如假設某資產類別起始值為100,自1990年一月下跌10%,自二月至四月底逐漸累積上漲11.2%,已賺回之前跌幅造成的損失(90*(1+11.2%)=100.1),則1990年一月至四月就是第一個恢復期間,恢復期間為4個月。也就是說,若該資產類別的平均恢復期間較長,代表賣出該資產時處於負報酬的風險就愈高;反之,若該資產類別的平均恢復期間較短,代表賣出該資產處於正報酬的可能性愈大。當然,各資產類別未來的表現未必能完全按照歷史統計結果,但是投資人若能了解各資產類別的平均恢復期間,以及最長恢復期間,有助於對「長期」投資有更量化、具體的預期。
下跌多久才會恢復?
根據下表的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大型混合股票在下跌後平均恢復期間約為半年,但最長恢復期間則超過6年。大型成長股票受到極端事件的影響更大,其最長恢復期間發生在2000年網路泡沫之後,直到13年後才完全恢復。短期債券的表現則較令人放心,儘管目前尚未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的大幅下跌中恢復,但根據歷史經驗,短期債券造成的損失通常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恢復(歷史平均恢復期間約為4個月)。相較之下,高收益(非投資等級)債券的平均恢復期間則較長,與股票型資產接近。值得注意的是,以全球資產配置的方式進行投資通常表現更為穩健,雖然平均恢復期間約為半年,與單純投資股票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其最長恢復期間也縮短至5.3年。
投資應該持有多長時間?
下表計算各資產類別持有期間從1年到10年的損失比率,以衡量各資產類別在不同持有期間的損失風險。以大型混合股票為例,若投資僅一年,約有21%的可能投資結果是損失的。損失比率通常會隨著持有期間的延長而降低,從一年期間的21%下降到十年期間的9%。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型資產的損失比率在持有6–7年逐年下降後又略為上升。這反映某些統計時期橫跨自2000年至2008年這段期間,經歷網際網路泡沫以及次貸金融危機兩大熊市,將會有最差的持有期間報酬表現。相較之下,採用全球資產配置不存在這種現象,其關鍵在於債券資產在2000年與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使得資産配置整體損失有限。根據歷史經驗,以全球資產配置持有3年以上就有約90%的正報酬機會;持有6年以上則是100%投資結果都是正報酬。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投資人對於3年以內確定要動用且無法忍受較大虧損的資金,主要以定存與短期債券因應將會是最穩妥的方式。
資産配置的長期投資報酬
下表展示在持有5年的前提下,以不同股債比例進行全球資産配置最終的年化報酬率表現。在一般情況下,堅持5年以不同股債比例進行配置約能産生5%至9%的年化報酬;即使在表現較差的情況下,也能產生2.5%至5%的年化報酬,充分展現了資產配置的長期投資效益。然而,未必股票比例高的投資結果就一定較好,由於股票的波動程度遠較債券為高,因此當股市表現較好或較壞時,採用股票比例較高的資產配置會產生較大的報酬率差異。以股票80 /債券20來看,表現好與表現差的年化報酬率差距高達8%。相較之下,若採用股票20 /債券80進行資產配置,表現好與表現差的年化報酬率差距僅有2.3%。至於投資人應該採用怎麼樣的股債比例最為合適,主要取決於投資的財務目標,以及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與風險承擔意願。
對投資人的啟示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問題:在現階段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堅持投資多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報酬?答案取決於投資的方式。根據過往30年的統計結果,若是只採用股票進行投資,雖然期望報酬高,但是以高波動作為代價,在極端情況下有可能投資長達10年仍然是負報酬;相較之下,採用資產配置恢復正報酬的平均期間較短,即使在市場表現較差的情況下,以資產配置堅持5年也能產生一定的正報酬。投資想獲取高於定存的報酬就需要承擔一定的市場風險,若遇上熊市時將會增加恢復的期間。基於資產配置的效益,理性的投資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方式進行長期投資,這將會是邁向個人財務目標最具有效率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