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裡旅行

如果生命就像一趟旅行,活到現在的你,如果可以邀請這趟旅行中不同時刻的自己,坐在一起喝杯小酒,聊聊這一路的快樂與心酸,你會想邀請哪些時刻的自己?十歲?二十歲?三十五歲?你想選在哪種場合相聚?咖啡館、旅店裡,還是森林⋯⋯

Sasha Chen
抵達,最近的遠方
Sep 25, 2022

--

40 歲的我,想邀請 25 歲的自己、30 歲的自己。坐在馬祖的沙灘上,那片沙灘從民宿往下走幾分鐘就到了,就像家裡的後花園,我們就坐在那裡,望向海平面、聽著浪潮聲,靜靜地待在一起。

Photo by Aziz Acharki

先從現在 40 歲的自己說起

8 年前轉職成功(所謂的成功,大概也就是我現在還在這裡這樣活)。這幾年開始用接案的方式生活,彷彿是找到了一種最適合照顧自己的方式。照顧我這種總是苛責自己、總是要求自己要做得比別人好、總是想超越老闆期待的人。但即便常常羨慕自己現在能這樣活,也喜歡自己活出來的樣子,但一遇上接案空窗期,仍然會出現批評自己的聲音,懷疑自己「你是不是過太爽了?你怎麼這麼不認真?」又或是,當心中又出現了另一個喜歡的東西時,就會開始責怪自己「你一定是三分鐘熱度啦!這個也想試試看、那個也想玩玩看,就是個半調子。別人都這麼認真地在打造自己的事業體,你也應該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建構自己的專業系統啊!這麼沒效率。總是想一些有的沒的,根本就是浪費時間!」

「這會不會『又』是在浪費時間?」常常成為了最大的恐懼。

於是我想起 25 歲、30 歲的自己。

25 歲的自己

那時剛出社會工作了幾年,總覺得心中還有一些想要的東西,在當時的工作中無法被滿足,於是去報名了補習班,想準備研究所考試。準備過程中渴望著自己的天賦被看見,渴望著轉變,但即便花了不少的心血準備推甄(補習班老師強力催眠推針對我們這種非本科生比較有利),還是沒有成功上榜。當時不管是補習或考試,林林總總細節都忘得差不多了,唯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面試那天,我站在一排教授面前自我介紹後,有一位教授對我說了「你好勇敢」。從那之後,我便從第一個追夢計畫中撤退了,後來連筆試都沒參加。

「你好勇敢」這四個字,對當時的自己簡直是極大的羞辱,彷彿自我驗證了「我就是沒有能力,我就是自不量力。」

直到幾年後,一直到現在,「你好勇敢」卻出乎意料地成了我想要帶著,走一輩子的禮物。記得自己偶爾會對一些朋友感到好奇,常問「你這些勇氣怎麼長出來的?」但下一秒,有個聲音彷彿在低聲問自己「你呢?你當時的勇氣又是怎麼來的?」

「你好勇敢,是我會帶在身邊一輩子的禮物。」

30 歲的自己

10 年前的自己,開始接觸、學習另一門課題(幸運地就是現在已跨足的領域),那時人在台中的我,若遇上六日在台北的課程,就會搭著高鐵來回,兩天四趟的舟車勞頓。工作夥伴甚至納悶地問我「怎麼覺得你假日比上班還忙?」那時的自己,即便不確定未來要走向哪裡,還是朝著好奇與滿足前進。最近聽到一個說法「快樂在哪,我就去哪。」這樣的浪漫或許正適合那年 30 歲的自己。

那年,同時被渴望與恐懼驅動,除了渴望繼續追求生命中尚未得到的滿足,也擔心著「如果這個年紀的我,還不衝一波、還不試一次,那未來或許就再也不敢想了。」所以「謝謝你當時的不顧一切、賭一把,讓現在我可以活成自己越來越喜歡的樣子。」我想這樣對 30 歲的自己說。

見證這一路上的追尋

在跟不同時光的自己對話後,看見了以前傻不隆咚、眼神發亮,還有只要在生活中有新發現,就會感到身心滿足的自己。也是這些樣子的自己,推動著我,前進著生命。

很喜歡一位陪我對話的夥伴說的「以前當聽到有人換了幾次工作,總是會覺得這樣的人一定是很沒有安全感。但聽你說這些故事時,我卻感覺到你是個非常有安全感的人。並不是覺得自己缺了什麼,才不斷向外尋找⋯⋯」

短短的一段話,讓我長出來一個從來沒遇見過的自己。原來,我也是可以這樣去理解自己的追尋。「是啊!一個人要多麽有安全感,才敢一次次放下本來擁有的東西?」沒想到,我又一次誤會了自己活過的版本呢。

「原來,有一種追尋,是要有很多的安全感才能做到的。」

Photo by Sasha Freemind

那麼,那個「擔心浪費時間的我」又該何去何從呢?我想,可以先讓他坐在這裡休息一下、喝杯水,喘口氣。陪著他一起調整觀看生命的視野,如果我們不再只是站在這裡,往後看五年、十年;而是站在八十歲,往前回看接下來的五年、十年,或許,倒也就沒那麼浪費了。

80 歲的我寫給現在的我的一封信

那麼,80 歲的我,會想對現在的自己說些什麼呢?

40 歲的莎莎你好,美好的莎莎、自由的莎莎、擔心的莎莎,看著你一路走來,即便每一段路都已經走得這麼好看,還是從沒停止過問自己「怎麼樣可以更好?怎麼樣可以活出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或許,就是因為你一直不斷地思考、感覺自己,品味著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所以現在的我常常羨慕著自己能這樣活,這樣有覺知、深刻地活著。彷彿把小時候那些活得不清晰的樣子,像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可以怎麼要、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別人也喜歡的,不知道什麼是自己會開心的⋯⋯都好好深刻地再活了一遍。

雖然偶爾會聽到你的迷惘、不確定,但又隱約知道有個亮晶晶的東西在前方指引著你。像是金蟬脫殼、像是破繭而出,殼裡的你只是想看看從殼透進來的那絲光亮所在的世界長什麼樣。

我猜或許妳追求的,不是活在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極致完美世界裡,而是在一次次地脫殼、一次次地在新世界揚起翅膀時,那種對世界發出的好奇與讚嘆,謝謝你現在這樣活,謝謝你。

最後,為我自己留下《手紙:敬啟者給十五歲的你》這首歌曲,也獻給每一位正在擔心苦惱的你。

《手紙:敬啟者給十五歲的你》Angela Aki 曲 / 詞

後記

這場對話發生在今天參與的敘事治療工作坊,透過《旅程對話卡》裡頭的「對話時光」系列,讓人可以從不同時光中的自己找到資源,繼續發展不斷變化著的生命。

如果生命就像一趟旅行,活到現在的你,如果可以邀請這趟旅行中不同時刻的自己,坐在一起喝杯小酒,聊聊這一路的快樂與心酸,你會想邀請哪些時刻的自己?

--

--

Sasha Chen
抵達,最近的遠方

一件事的解答,常在經歷另外一件事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