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要勉強」嗎?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勉強?勉強只會帶來委屈嗎?有沒有哪些獨特美好的經驗,是我們在越過勉強之後才得以看見?

Sasha Chen
抵達,最近的遠方
Apr 1, 2023

--

前陣子開始,慢慢地為《敘事 × 藝術》的線上分享會,進行影片的剪輯,而目前片頭片尾的曲子,是採用免版權的音樂。

昨天老師打來討論,如果我們來跟一位認識的夥伴邀約片頭片尾曲如何?於是我就寫了信,向夥伴進行邀約,也試著強調,希望這樣的邀請不會帶來負擔(我想這是我很常出現的擔心,擔心自己會不小心讓對方感覺「勉強」)。

Photo by Ashley Batz on Unsplash

沒想到今天醒來就收到了回信,夥伴說他願意參與片頭片尾曲的製作,也請我可以先聽聽他之前創作的曲子,看看有沒有喜歡的,如果需要另外製作新曲子,就要更具體地討論細節。

躺在床上的我忍不住放起音樂,一首一首聽著,邊感受音樂的氛圍,也邊在腦中放映過去剪輯過的影片。有的音樂聽了很喜歡,忍不住整首聽完,但又隱隱地覺得不完全適合,而有的音樂放了 2秒,就知道不太適合⋯⋯。

就在聽了十幾首後,開始有些緊張跟擔心,想著「哇~如果聽完後沒有覺得非常適合的,那要怎麼請人家另外再製作一首啊⋯⋯」之後,我選擇不讓自己卡太久,起床後就試著直接挑兩首比較喜歡的曲子,分離人聲跟器樂,拿著器樂聲去配配看之前剪輯的片頭。

然後回信給夥伴時,說了對挑出來的兩首音樂的感覺。也想起自己有個被命名為「讓人好好說話的音樂」的 Spotify 資料夾。從這裡,我也嘗試表達了自己對這首曲子的想像:

我想這首音樂,會像是一首溫柔、穩定,能讓出自己空間的曲子。是一首讓來訪者安心、放鬆地說自己想說的話的曲子。也是能讓聽者慢慢地安靜下來,稍微調低自己的音量,來好好聽見來訪者聲音的曲子。

Photo by Elena Joland on Unsplash

寫信的過程,也不斷地斟酌自己的遣詞用字,希望自己的表達是適當、不讓人有壓力的(畢竟我是個自己工作比較容易,跟別人一起工作就會有好多顧慮跟擔心的人),一封信刪刪改改大概用了 30分鐘才寫完。

但當我寫下最後一句話時,我的心也突然安放下來。我這樣寫道「有一種開心,是有個理由可以跟 OO 聊聊天了。」

這時候,我想起老師曾經說過的「希望心裡不要有勉強。」而我好像打開了另一個面向的理解,想著自己有時候如果感到勉強,是因為自己的心力與狀態並不在那裡。但卻也清楚知道,有幾次美好的經驗與發現,都是在越過勉強之後才能好好看見。

像是我寫完這封信的最後一句話時,似乎覺得無論這首歌最後是否誕生,我都無比期待著跟夥伴的對話經驗。這才發現,我真正期待與關注的焦點,是那「對未來的期待與想像,還有我正在滿足自己旺盛的好奇心。」

或許這也是很重要的提醒,提醒自己當感受到「一點點勉強」時,可以問問自己「這勉強,是想帶著自己往哪裡去?」

我也因著好奇,試著去召喚「勉強」回憶,發現出現好多我敬佩自己的畫面,即使還是有一些曾經感覺難堪跟沮喪的回憶,但當時的我願意這樣擔著、這樣辛苦,肯定也是因為那時的自己,也有著對未來美好自己的想像與渴望。

於是,來謝謝「勉強」,你時常精心地為我準備禮物,但卻要忍受我收到禮物後的嫌東嫌西。也謝謝自己,即便偶爾收到「勉強」的禮物會不知所措,但仍願意三不五時地問自己:

這份禮物如果帶著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對你來說會是什麼?

--

--

Sasha Chen
抵達,最近的遠方

一件事的解答,常在經歷另外一件事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