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比忙什麼

寫寫、跑跑、紀錄接案生活

Follow publication

「假掰」到極致!每件小事,都是成就活動的大事——BFA簡報共同發起人林大班分享社群品牌之道

Debbie Chen
黛比忙什麼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Jul 26, 2019

這場由BFA簡報共同發起人林大班主講的分享,讓人期待已久!在自己過去2年多擔任課程企劃期間,粗估不重複邀約的講師前輩應不下百位,但有兩位前輩一直是我邀約名單上的遺憾,一位是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另一位就是林大班,總是錯過再錯過。

今天除了圓夢之外,複習了辦活動的許多眉角,林大班的分享中提及自己在團隊核心價值和活動細節的堅持,同時也印證了自己的某些堅持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再度喚起一股辦活動的熱情XD

關於林大班

企業溝通諮詢公司寶渥的創始合夥人兼大中華區高級培訓總監,職場溝通社群 BFA 簡報共同發起人,主要負責簡報培訓業務及運營管理工作。他曾在 2013 年創辦 STUDIOBiG 簡報講堂,於 2015 年初將簡報講堂業務全部併入寶渥,並共同創辦了台灣首個創業路演主題訓練營:PitchCamp。

關於BFA在做什麼?

林大班首先簡介BFA寶渥8個品牌,而本次分享將其中在3個品牌活動——分別是Power for Point、Power for Pitch以及簡報小聚。

Power for Point是B2B簡報顧問公司,提供商務諮詢;另一個Power for Pitch服務內容和前者類似,但以新創公司為服務對象,因為新創教育工作者是從授課對象去反映自身價值,有其特殊性,因此特別創立品牌去服務他們。而較為人熟知的「簡報小聚」則是一個B2C的簡報社群,為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線上收集了所有簡報老師的文章授權,包括美國和日本國外翻譯的文章,線下則有每月簡報小聚、雙月全英文簡報小聚、每季簡報塾、簡報學院等等。

品牌如何創造識別度?

BFA的策略是先從品牌思考社群,再談商業獲利。

LOGO到底重不重要?

而在正式討論「何謂品牌?」這個大哉問之前,林大班從「品牌第一步應該先有LOGO嗎?」的問題切入,帶著大家玩了一場讓大家無比挫折的LOGO Quiz,有人把Dove看成twitter,有人把addidas的圖畫反,天天都喝星巴克咖啡但從不知道海女圖的意涵。

於是,答案是否定的,現場觀眾證明了一件事:一個高識別度的LOGO實在太過難生難養而且更耗時!如今能養出具有高識別度LOGO的企業,不外乎Apple、Nike、MacDonalds、Starbucks……若無相當資本投入,幾乎難以與之匹敵。

與其著墨在一個創意好看的品牌LOGO,林大班建議可將「品牌名稱直接設計為LOGO」,例如主辦單位「活動家Host」,較為直覺。

貫徹品牌核心價值

品牌的核心價值決定活動的樣貌。

林大班提出自家操作的核心方法論認為,概念可以切分成「使命」和「願景」。

「使命(Mission)」是「對外說明現狀」;「願景(Vision)」是「對內傳遞未來期許」。

例如,簡報小聚持續對外傳播也不斷執行的「使命(Mission)」是「提升華人簡報功力」,「願景」則是「創造華人世界最好的簡報溝通社群」,比使命再高層次一些,代表持續努力的方向、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不論是組織領導人或活動總召,都應該先想清楚核心價值是什麼,再深植到團隊成員的腦海裡,使團隊產生共同的價值觀,將會讓執行者在應對各種不同情境甚至突發狀況時,能有所依循,藉此避開許多地雷,尤其省下許多上下溝通的成本。

當一個團隊將「好客」作為核心價值觀時,萬一遇到講師臨時攜伴出席的狀況,接待人員能不需提點、不需層層詢問授權,而能自動去照顧講師同伴的需求,例如多買一杯咖啡、多準備一瓶水,甚至超標款待,而不會因為幫買了一個便當而向講師額外收費,「從講師費扣」。

林大班認為品牌核心價值可由4部分去定義。(圖/黛比)

這段分享尤其讓我點頭如搗蒜!心裡是滿滿的認同啊!

領導者必須堅守核心價值,清楚自己要做什麼,讓夥伴們都確實明白未來的意義,為何而戰,在每個環節持續以身作則傳遞核心價值,確切落實,給予執行空間,改善作法而不是改變價值,因為「價值沒有特例」

怎麼評估核心價值是否獲得內部共識?不如這樣問:「每一次的活動上,能否保證夥伴之間都擁有共同的應對默契呢?」

線上線下的品牌社群經營

BFA社群經營的4個基柱。(圖/黛比)

接著品牌核心價值之後,林大班介紹BFA社群經營的4大基柱,分別是——Company,創造現金流的來源和商業模式;Academy,教育的渠道或平台;Media是線上媒體,Event則是線下活動。

先談品牌線上媒體(Media)

比起近日觸及率較突出的FB社團,BFA花了較多心思在官網和粉專上。

1、線上媒體(Media)重要性程度:官網>社團>粉專

2、線上媒體的關鍵思考

(1)官網優先

「應對流失的流量紅利,官網重要到爆!」林大班直言自己不在乎一篇文章是否刊登到粉專,「因為上了可能也看不到,我更在乎文章有沒有刊到官網,必須養成用戶到官網閱讀的習慣。」

(2)原生競合

a. 內部原生素材是王道:但若產能不足,可將素材分為「進攻」和「防守」2種,進攻者要能被掌控,隨時可產出;防守者則是搜尋而來、授權合作的競品外稿。

b. 蹭熱點:速效,但須小心兩面刃,蹭錯熱點反受其害。

c. 人物設定:針對TA做Persona設定,越仔細越好,讓各小編的口吻、文風、遣詞用字盡量一致。簡報小聚的TA都是中高階經理人,粉專貼文就不適合出現「~」或過多的emoji。

3、關於命名的3件事

(1)中英都要有:務必要容易傳播,別想求特殊或是太難唸,只會造成TA困擾。例如Starbucks(星巴克)、Subway(賽百威)…。

(2)不言而喻:不需要多作解釋就能理解。

(3).com域名:申請前搜尋是否已被註冊。

分享中較少提到的社團命名原則,可以另外參考以下我的這篇記錄喔!

線下活動(Event)是重頭戲

「活動即傳播,傳播即活動!」

所有線下活動的核心目的是傳播、是行銷、是貿易,而不是活動本身。

線下活動的關鍵思考:就是傳播、二次傳播、後製需求。

BFA線下活動都是為了傳播,所交付的商業物品不是活動本身,而是前述提到的Company。

但要做行銷,最好的方式就是辦活動。

當AARRR模型遇上線下活動

為此,他們將成長駭客原則(AARRR)應用在線下活動上。

當AARRR模型碰上簡報小聚。(圖/黛比)

.Acquisition(獲取)

如何獲取TA?一開始的突破點都是透過線上搜尋抵達官網,BFA便可以由此觸及客戶,進而推播線下活動資訊。

.Activation(活化):

線下活動的暖場機制是關鍵,簡報小聚是透過九宮格進行破冰。九宮格上有簡報相關而且容易開啟話題的提問,例如「最尷尬的簡報經驗?一週做幾次簡報?」

問題設計是為了聚焦「簡報」這個主題,而非讓參與者滿天亂聊,也可作為贈獎的依據。而有效資料也會在年終歲末做成趨勢報告的素材對外公布,統計出常見簡報難題和現象,幫助BFA內部了解參與者,也讓參與者去感受一下「常來簡報小聚的人到底有沒有變強?」

・Retention(留存、回訪):

招生是很多活動人的痛點!簡報小聚獨特的「Before/After一對一Coaching指導」是亮點,一方面對BFA的客戶證明自家的顧問指導有成效,另一方面又成功滿足觀眾想知道「OOO這麼弱,到底有沒有變強」或是「OOO已經這麼強了,還能變多強」的好奇心。

目前回訪率在47%,則隔月的招生壓力就只有一半。

Revenue(付費):

簡報小聚不是NPO!主要來源是簡報塾和簡報學院,前者由小聚上的人氣講者單獨授課,後者則由合作講師傳授簡報技巧。

以獲利程度來說,簡報塾獲利是小聚的3倍,簡報學院則是10倍。轉換率則各佔一半。

Referral(推薦):

活動是為了傳播,更好的傳播是「二次傳播」!傳播的內容要120%上心!

這部分可說是整場分享的高潮之一!所謂的「小事極致化」就在這裡了!為了活動後能發揮極好的「二次傳播」效果,活動前和活動現場的安排配置若能以此為目標去設想安排,處處到位,則活動後會輕鬆許多。

林大班說明BFA如何用細節極致化做到Referral。(圖/黛比)

1、有sense的活動攝影師。

2、無所不在的品牌輸出物(麥克風夾、易拉展、大型背板、員工制服),就要觀眾怎麼拍都拍得到!

3、校正調色、消除雜物,為了畫面更有質感的「必要後製」。

4、平時準備好團隊成員專屬的「情境圖庫」,顯示聚精會神又專注的景深效果是必備。

5、「要不要幫你們拍照?(微笑)」攝影師旁邊安插外表無害、總是適時出現、擅長幫觀眾拍照的小夥伴,讓觀眾當下就有很高的意願上傳照片&打卡。

用教育渠道(Academy)說出品牌價值

在大家被線下活動的細節驚訝佩服到下巴還沒收好的時候,林大班再談到BFA社群經營的第3個基柱——「教育渠道」。他們透過這些教育渠道,整理了資料去呈現社群成員一整年參與BFA之後的成長狀態。

此外,原本用在規劃內容的競合作法,也被應用在教育渠道上。

林大班認為:「你覺得什麼是對的,就藉著活動去傳播這些價值觀。」

3年前,「穿搭」被認為是簡報環節中的形象展現——「職業經理人不應該用自己的喜好選擇穿搭,用自己現在的樣子選擇穿搭是一種責任,用你想要選擇的樣子選擇穿搭是一種智慧。」

因此BFA便邀請穿搭顧問公司Fersonal創辦人擔任簡報塾的講者,並為Pitch Camp的講者量身定做合適的穿搭造型,藉以推廣穿搭專業的精神。而如今也能看到穿搭與簡報搭配的課程。

強調聲音表現,邀請到聲音表達講師周震宇也是一個例子。

4年後經營階段的困境與突破

(此段引述Boky的筆記)對品牌來說,辦活動就是最好的業務展示,要隨時準備好「交付物」。當有人問起你時,你能不能馬上交出殺手級、進入早,且有一群人合作的交付物?

經歷過3次死亡低谷的簡報小聚,過去歷經票價調整後購票人數銳減的困境,如今邁入第4年,又面臨到林大班所說的難題:「如果你是因為創新而將大家聚集,你就可能因為不創新而死。」

於是,結合驚喜製造的「無光版」簡報小聚誕生,還有更多創意講者和簡報小聚的形式,給予觀眾的視覺與聽覺神經更多的挑戰和刺激。接下來,林大班期待找尋更對品牌口味的講師群,將簡報小聚帶出台北。

有人提問「當活動不斷增加導致人力緊縮時,如何維繫簡報小聚的創新及持續營運?」

林大班很大器的回答:「在寶渥創業時,我們就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人人都要找林大班,這間公司就完了。所以,任何提案,通過的前提都是『就算沒有林大班,是否還是可以執行?』」他樂於做一個低調的幕後決策者。

而關於創新,林大班認為這涉及組織是否給予創新的空間和機會,簡報小聚也確實在近年嘗試邀約了與以往不同領域的講者,例如SM女王。人力的問題則有部分志工協助。

PFP CIRCLE的 3件事:物件、儀式、人

1、物件(Parts):創造活動中的記憶點與二次傳播的可能性。

2、儀式感(Formula):活動為何雋永、為何產生口碑、為何使人津津樂道?都是因為擁有了「儀式感」,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規則和特點,例如TED 18分鐘的短講、簡報小聚Before/After的設計、Pitch Camp創業營「不給你睡」的規則。

3、漣漪人(People):活動中的人是最重要的!多和參與者聊聊,找到能為活動創造火花和波浪的那些人。

讓活動更完美的小細節(部分QA整理)

1、員工訓練,活動從開始到結束,人員都是活動的一份子,桌面、儀容要隨時維持整潔,確保活動品質,並設定明確的活動結束時間,讓人員待命。

2、避免電腦轉接時出現藍頻中斷觀眾情緒,推薦購買KVM。

更多關於活動電腦、器材的設定眉角,可以參考這篇 @Chi Lin 的大補帖:

3、音樂定調活動的質感,用音樂做內部溝通和控場。

這點真的超級實用!進場、暖場、用音樂帶領觀眾情緒轉換,記得音樂轉換時要漸弱轉強,不能突然斷掉。

參與活動的夥伴是透過「音樂」在現場彼此溝通,聽到A歌該停止手上雜務、聽到B歌要全體就定位、B歌8拍後要關燈準備開場。別讓「現在全體就定位」、「大家請安靜!」這類的指示語打擾了觀眾的情緒或交談。完全是我心目中的現場狀態!

補上簡報小聚慣用的開場曲”Best Day Of My Life.” 連選曲的歌名都假掰的好有調性!

簡報小聚的背景音樂不僅用來做內部溝通,也是氣氛營造的要角。(來源/Youtube)

4、從線上、線下在眾多活動之間做出識別性和差異性。線上用視覺設計上搶佔識別色,選色邏輯則需考量品牌調性;線下則把活動細節做到最好。

5、如何做到人脈的積累?沒事多吃飯,有事打電話。

簡報就是送禮(Presentation is Present.)

越聽就越覺得林大班真是個細節控,如同他所說的:「絕對沒有所謂的臨場反應,臨場反應都是生命的積累。」

雖然一開始他自謙是第一次非簡報相關的主題,但整整兩個小時的分享如同行雲流水,段落分明,口條清晰,不疾不徐,非常順暢!開頭處提示重點,引起動機,結尾處給予關鍵字,為聽眾總結複習,每一次簡報切換都有其意義,並穿插自己與簡報互動的小橋段,用音樂、影片製造些許亮點和笑點。

整場分享切實體現了他所希望透過BFA傳遞的信仰:「簡報就是送禮。」

把細節做到極致,讓每一場活動都是極致化之後的迷人盛宴。

他說:「永遠要對世界好奇,用故事去交換。」長期保持這樣對活動的堅持和熱情,真的讓人非常佩服!

活動後非常重要的大合照。(圖/活動家Host)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辦活動有熱情、有興趣、有嚮往、有需求,或根本就是個「活動人」,
歡迎加入本次活動主辦單位【 活動家 | 專為活動人成立的交流社團】,
分享活動經驗,關注各類活動知識與資訊。
📍活動家社團傳送門:https://pse.is/GE77N

感謝您走過路過看了我的文章,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幫我『拍拍手』鼓勵一下👏👏👏
希望您有收穫,也歡迎留言交流喔!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黛比忙什麼
黛比忙什麼
Debbie Chen
Debbie Chen

Written by Debbie Chen

陳黛比,以採訪的身分向生活採礦;以有趣的企劃讓品牌發光。陸續在教育、新聞、出版業、UX、電商新創圈闖蕩,現為全職接案,主要合作項目為:品牌網站內容規劃、SEO、口碑宣傳策略及各式活動企劃及執行。合作請寄 yuzuochen010@gmail.com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