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地圖:美食雷達如何帶領我們找到好餐廳(上)

從產地到餐桌通通在這裡 玻璃屋餐廳 De Kas

Louana Chen
接骨木奶昔
7 min readApr 12, 2019

--

說起挑選好餐廳的「雷達」,在 Google 和 Trip Advisor 超級方便的今日,看似毫不重要,其實貪吃的旅人們仍多有幾招獨門祕技,目標是養成一種靈犬一般的神秘直覺,從各種細節推敲,遠距感應這家餐廳和自己合不合拍。畢竟旅日苦短,小資的錢包和脆弱的胃囊都是有限資源,若是扎扎實實被雷一頓飯也是足夠讓人心累的。

作為一個財力單薄又嗜甜的女子,我的雷達精準度排序大約是咖啡店、甜點店、正餐餐廳、小吃店,越後面越是不精準。受益於大量流連咖啡店無所事事的時光,我已經和他們的裝潢風格與菜單語彙建立起默契,通常稍微瀏覽 google maps 的照片和評論都能找到和自己的偏好相去不遠的店,連音樂都令人滿意。小吃店對我而言則最困難,因為培養小吃直覺仰賴對當地街頭飲食的深入了解,通常還需健壯的腸胃與經常外食的生活習慣以嚐百草,我都沒有。

培養雷達要先繳學費

至於正餐餐廳,在台北還行,可距離台灣常見菜系越遙遠的地方,我的雷達越無用。比如說荷蘭,問起荷蘭有何傳統料理,去年的我腦袋是一片空白,偏偏又單槍匹馬,一頭熱直闖古色古香的小酒館嚐鮮,想說在首善之都阿姆斯特丹,排名前幾的傳統料理,能差到哪裡?

27歐的套餐,前菜是雞肉絲豆泥湯,主菜是三坨不同口味的馬鈴薯蔬菜糊與烤得恰好的多汁香腸,調味確是不差,可是很鹹,超鹹!加上大量奶油的基底,幾乎是吃了三口就飽了,勉強加點了(超小罐的)雪碧才又多嚥下幾口,最後還好他們見多了觀光客因此提供打包,才沒有整餐倒掉。

這種花錢傷胃的事情做了幾次之後,恍然領悟正餐守則第一條:挑選風格年輕的餐廳事半功倍。許多菜系博大精深,受限於年歲閱歷太淺,味覺的舒適圈尚未拓展足夠,享譽百年的老餐廳反而可能口味太重,或是菜單如同迷宮,只能碰運氣亂點。可是年輕旅人們的舌頭卻都是類似的 — — 注重口感對比,擺盤時尚,縱然不怕重油重鹹,也偏好點綴而不是油門催滿整頓飯,尤其對於弱胃少女(沒錯!)如我,選擇這種餐廳更是重要,還有當然的,英文菜單和方便的網路訂位。

躲在廢墟公園裡的餐廳

在阿姆的幾天,原本就想選一家中至中高價位的 casual fine dining,一眼看到 De Kas 在 Trip Advisor 縮圖的乾淨攝影風格,我的雷達就逼逼亮起。點進主頁,它說遠不遠的地點、獨特的空間設計和輕快的文字語氣,都讓我暗想這個感覺對了 — — 沒猶豫太多就訂了位。

在阿姆東站下車,拖著小行李箱穿越一大片荒煙蔓草,接著地圖指向街角一處施工中的公園,一邊搜尋著入口,一邊想著這地點也太怪了吧。轉進樹叢縫隙,柳暗花明,溫室的明亮玻璃就安靜座落廢墟之間。

一陣濃郁的鮮魚高湯氣味,越過餐廳四周的水池傳過來,推開門,西歐冬末奢侈的自然光靜靜流滿整座溫室,打著洋紅燈光的整齊菜園、中午剛開門仍空曠的座位區與步調活潑的廚房,構成極開放而有機的空間。午間菜單的價格頗友善,三道菜套餐每人35歐,甜點再加10歐,另外可搭配葡萄酒價錢會稍高。

吃開胃菜最好玩了

我酒量差,輕鬆略過酒單,點了半公升氣泡水,倒是瞄到菜單上的單點生蠔猶豫了。好想吃可是好貴,好吧,回台灣一定更捨不得吃,就點了。

上菜前餐廳先招待了幾道小菜:米餅(口感像爆米香但無糖漿)搭配香芹醬,層次複雜而新鮮;一株小小的葉菜,似乎剛從一旁菜圃摘下,鮮鮮嫩嫩搭著自製沾醬,樸實清爽。第三道是帶葉的整顆大頭菜,球莖不過兵乓球大,佐著嫩黃的芥末味醬料和碎餅,每道沾醬都很適合配他們的自製麵包繼續完食。

餐廳招待開胃菜之二:米餅佐香芹沾醬

生蠔躺在一碗碎冰上來了,滴上一點黃檸檬汁與紅蔥醋,我和旅伴不約而同把殼輕輕一碰當作乾杯。一如往常,生蠔的味覺之旅極短促卻高潮紛呈,以甜感輕輕收尾。這顆鮮味炸彈一下肚,整路的旅途塵土都被洗去,五感變得靈敏乾淨。

生蠔與紅蔥醋

前菜、主菜、甜點

前菜令人驚喜,生鯖魚丁 — — 想念壽司的舌頭,光是能在歐洲吃到生魚就夠感動了,一嚐浸著魚的湯汁,原來就是剛剛在門外聞到的那股鮮香。風味紮實的清湯,出奇地令人想起中式桌菜裡那道底下燒著火的滑嫩蒸魚,搭配薄片黃瓜與大頭菜球莖,以及點綴的脆米香,平衡了魚和湯的厚實。

前菜:鯖魚、大頭菜、黃瓜、米香

接著是湯汁版本的義大利餃,外皮對習慣追求台式麵食精巧薄皮的我來說,稍厚了些,內餡的ricotta起司和蛋黃則神奇地保持滑嫩的半熟狀態,配著風味強勁的法式洋蔥湯,是飽足的第二道前菜。

主菜的鱈魚表面煎香,內部微帶水分軟嫩得恰好,頂部搭配義式豬油膏(lardo)與兩種不同處理的羽葉甘藍,輕炸者酥脆,爐烤者焦香。吃過幾次這種費心將幾片葉子或根莖分別處理的料理,無論口感或香氣都相應地豐富起來,令人不知不覺吃得飛快。

主菜:嫩煎鱈魚、義式豬油膏、羽葉甘藍

吃完主食對De Kas累積不少信心,見甜點的用料看起來清爽,就和旅伴合點了一份。血橙冰沙、石榴、羅勒和蛋白餅,還撒上現摘紫色花瓣,視覺和味覺都繽紛輕快。雖然蛋白餅烤得稍扎實,失其酥香,仍是舒服的一道甜點。

甜點:血橙冰沙、石榴、羅勒、蛋白餅、季節花瓣

除了幾間相連的溫室,De Kas 還有戶外的花園,五月到十月間提供 garden tour,大部分蔬食都是自耕,肉類與部份食材則向當地生產者購買,沒有單點菜單,依時令提供套餐。De Kas 理念與風格都有點像平價版的丹麥名餐廳 Noma,雖然常聽到有人抱怨產地到餐桌這類理念聽多了,昂貴而無味,我倒是覺得它提倡的不過是一種自然的生產與消費方式。在資本主義全球分工的背景下,當然顯得不切實際,但若有一天當季、當地、小農這些詞彙又能平淡不起眼地再也不能用來賺文青的錢,那麼這場變革就已經完成了。

離開餐廳時飽得滿足且剛好,沒有大餐過後的油膩或是吞下太多肉類澱粉的脹悶,不禁想著餐廳雷達果然是繳夠了學費就會越磨越利啊。

我的旅行經常是以食物建構記憶地圖,於是像這樣的一天,就算立刻結束也是非常美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