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兩個月開始,香港出現第五波的疫情,確診人數突破一萬人以上…由於這個原因,可以的話,還是多留在家中,減少外出的時間…留在家中其中最好的娛樂可能就是留在家中掃描舊的底片,多半留下來就是正片,數量上有兩大盒,約200–300 卷120/135 正片,拍攝時間約為2007–2012 左右…
簡單分享底片掃描常用的工具
- 現在最簡單的底片掃描工具就是燈箱+ 手機APP…這是最簡單易用的組合,只需拍底片套在特定的片夾上再上在燈箱上拍攝,透過手機Apps 轉換即可把底片的影像記錄或轉換成數碼檔案…其好處就是簡單易用、快速,如果只是簡單上網分享或轉發朋友圈的話,可能已經足夠…
2. 燈箱+相機拍攝+後期處理軟件…隨著數碼相機的拍攝功能愈來愈強勁的情況下,透過數碼相翻拍正片、負片又相當的便利…如果你是使用Pentax K1 那些擁有Pixel Shift 功能的相機,可以拍攝多張照片組合成一張擁有更高寬容度、更多細節的RAW 檔案…近年來,即便最高級的Phaseone 相機,也有提供底片翻拍服務,以IQ3/4 翻拍底片,可以擁有一張100MP/150MP 的RAW 檔,不論拍攝的速度、效能也大大提高…另外就是拍攝負片時,現在還有Negative Lab Pro Plug-in 軟件可以大大加快轉換負片檔案的時間及效果…
3. 專業底片掃描器
底片掃描器可分為兩大類, 1. 專為底片掃描而設的, 如已停產的Nikon 5000ED/9000ED 等,只專門針對底片掃描而設計的,掃描底片的畫質是非常不錯,但只可以掃描底片,價錢非常高昂,合攝影愛好者及專業人仕所使用…第二類是平台式的底片掃描器,這類平台式的底片掃描器有平有貴,平如Canon 9000F 也只是1500 左右,價錢上算是平宜近人…筆者手上這台Epson V700 當年也要4xxx ,算是較高檔次的平台式掃描器…
平台式底片掃描器如果拿來掃描120 底片的話或更大篇幅的底片,掃描表現是可以非常不錯,也可以掃描文件、相片等等,用途會更多…但拿平台式的掃描器掃描135 正片或負片效果就未必太過理想,掃描135 底片要求的精度需要非常準確…筆者還是會把大部份的135 底片拿出街讓人掃描,這樣會更節省時間及擁有更好的畫質…
怎樣選擇底片掃描的方式,各人有不同的成本、時間、畫質的考慮,沒有什麼最好,只有最適合自己當下需要的工具…掃描底片最終的畫質,好大程度是取決於你的時間成本、對畫質要求有多大,可以說掃描底片最需要還是時間、時間、時間,其次才是金錢…
說了那麼多前言,今天其實最主要是分享筆者在二月份開始,認真再次掃描了家中約20–30 筒的120/135 底片的經驗…其間,還為提升掃描底片的畫質而購買了掃描軟件及底片片夾…
筆者再次認真掃描底片前,還是前把Epson v700 鏡內的玻璃再次認真清潔起來,這類平台式的底片掃描器,如果長時間不用,很容易會出現發霉的情況,還好的是,只需簡單移去四口羅絲就可以進行簡單的清潔…
掃描底片最重要的是兩個事情就是
- 盡你的能力把底片壓平整,你的底片愈平整,你掃描或翻拍的畫質就會愈好,因為只有底片落在同一個焦平面上被掃描或翻拍,才能得出最好的畫質…基於這個原因,筆者在掃描底片前,盡可能用厚重的書本壓上一兩個晚上,讓底片進一步平整化…同時,筆者最後也購買了磁吸式的片夾,雖然這類可以DIY 的片夾極其簡單,但確實是可以把底片壓得比較平整一點…
- 掃描前,盡你一切的能力把底片上及掃描平台上的塵粒移去…筆者會先用上氣泵吹一篇掃描器,底片上的塵粒也是一用…筆者不會在掃描軟件上開啟數碼除塵功能,因為這樣有機會會讓軟件錯誤地把細節也抹去或讓色塊變得失準,所以手動除塵變得極為重要,前期除塵做得愈好,後期除塵所花的時間就會愈少…
SilverFast — Scanner Software for Mac & Windows
SilverFast 9 SE+,SilverFast 這個掃描軟件,應該是大部份掃描底片的朋友也不會陌生的軟件,其掃描的功能、畫質非常不錯,只是其操作介面,多年來也沒有什麼改進,可以說是連最簡單的更改照片名稱也可以變得極為复雜,筆者也要一段時間才可以適應下來,甚至乎筆者也放棄適應SF9 的操作,把照片的名稱一次過在Lightroom 上批次處理會更為方便快捷…如果你有使用過Silverfast 的話,你會非常明白筆者的不滿…只可以說,這樣不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只有德國設計師才能想象出來,真正的MIG 呢…
SilverFast9 有著不同的方案,筆者只是選擇了SE+版本,比最基本的版本多了多重曝光功能,價格還算可以接受,但真的有點貴呢…但試用後的效果又確實比Epson Scan 2 好上了不少…至於更高級的SF9 AI stuido, 還具備IT8 色彩較正功能,但還需要配合專用底片檔也能使用,簡單d 說,價錢就是299EUR + 每套底片檔為99EUR…如果是商業使用的話,這點點價錢真的不算什麼,可以具備更專業的色彩較正功能及更快速的掃描效果,可以說是以金錢購買時間及畫質…
VueScan Scanner Software for macOS, Windows 10, and Linux (hamrick.com)
VueScan 也是較多人會使用的進階掃描軟件,只是筆者真的不太習慣其操作介面,就沒有再認真學習…但筆者相信只是熟習其操作方式,也可以得出不錯的掃描效果…
色溫、色彩標準化的思考?
今日很多拍攝底片的朋友,拍攝時也沒有用上什麼色溫濾鏡,什麼81A, 82B 對它們來說可以說是十分陌生的配件,即使要購買一塊品質較好的色溫濾鏡,可能也不太容易…同時,現在多了使用過期底片拍攝,可能底片也過了4–5 年或更長時間,出現不同程度的偏色,偏紅、偏紫等問題非常普遍…掃描後,影像的修正,是以原片色溫為主?還是以現場真實為主?因為正如RDP3 影像色溫偏藍調、E100vs 偏暖調,打從一開始底片的選擇就可能與現場環境色溫不盡相同…筆者覺得今日普遍的底片愛好者已經沒有太在意100%色彩還原或極細幼的底片風格,因為如果要精準的話,可能直接使用數碼相機拍攝會更為方便、快捷…只能說攝影風格、取向其實是與時代有關的…筆者10 年前拍攝底片的標準可能與今天也不盡相同…今天你使用Cinestill 800T 就是為它偏冷調、偏藍的影像風格吧…
掃描的程序:
筆者掃描底片的用途是以應付未有10 年或更長時間的備份用途,多半用在5–8K LCD 上觀看的需要而制作的…如果真的是把照片列印出來的話,筆者可能還是會拿回原正片到相熟的沖印店或專門印相店進行掃描及列印照片…因為以LCD 觀看/列印為目標而處理的手法可能不盡相同…最重要還是留在原檔或正本正片在手,這樣要再作重新處理也會容易得多…
筆者還是以掃描120 正片及135 Xpan 正片為目標,對於掃描普通36 格135 正片還沒有多大信心及時間,看看掃描完手上100–200 筒120 正片及Xpan 照片才再算了…
- 預先把底片放在厚重的書本中壓平一至兩天或更長時間,好讓底片能更有效的扁平化…
2. 帶上膠手套,把底片放片夾上,盡量把底片放在同一焦平面上,把底片上的塵粒盡量除去…
3. 把底片掃描器上的塵粒也畫量除去…
4. 開啟掃描軟件SilverFast 9SE+ , 開啟影像預覽,再畫選底片掃描的範圍…筆者只會開啟自動銳化及輕量的反差處理功能,好讓掃描後的保留最多的細節、後期處理空間…筆者會以2400 DPI , 5000x 7000 左右的影像大小設定,並以Tiff 處理,大約每張影像大約是100MB 左右…
5. 掃描後的影像導入Lightroom, 先簡單的批次更改名稱,再以Lens 替掃描後的影像添加Exif ,如鏡頭資料、使用的底片種類等…方便日常尋找有關的照片…
6. 把掃描後的影像剪材至相對應的大小,及後再進行除塵的工作,筆者會把滑鼠的快捷鍵更改為Lightroom Q 除塵鍵、W 鍵改為白平鍵…因為除塵功能是你掃描底片後,最常用上的功能鍵呢…當然除塵至什麼樣的程度就看你自己要求了…
7.其後,筆者會替影像作修正調整,套用相關的底片風格檔,可能會更為快速,哈…再調整光暗、反差、高光低光等…需要的話,可能會替影像作局部的調整,現在Lightroom 有AI mask 功能,可以快速地尋找天空、同時可以反改尋找陸地,這功能對修正天空、陸地的反差、光暗非常有用的…一卷120 6x6 的影像,雖然有12 張,但認真細修照片可能只有3–4 張而已,其他也只是簡單的調整就算…
8. 及後筆者會替照片加入適當的關鍵字,方便日常尋找或分類照片…導出,以DNG 為本,這樣可以同時記錄所有的修改參數、鏡頭/底片exif, 這樣照片的大小大約會縮減了2/3 大小,100mb Tiff 改為dng 的話,大約只余下30–40mb 左右…
掃描一卷120 6x6 ,12 張的照片需要分開兩次掃描時間,大約需時30–40 分鐘。後期處理上每格底片需要大約3–5 分鐘處理,其中包括除塵、調整色溫、反差、光暗細節等等…最終12 張正片可能需要用上50–60 分鐘,即是說如果認真處理一卷120 底片掃描連同後期處理可能需要花上1–1.5 小時或以上…掃描135 , 36 張所需要掃描及後期處理的時間會是需要大約2–3 倍的時間…只能說底片掃描最終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時間、時間,其次是金錢…對底片的熱愛及堅持你又有幾多愛?底片攝影與數碼攝影本質其實沒有什麼分別,只是媒界不同,所需學習的知識有相似也有不同,但不段追求學習新的攝影知識及技能確是永遠需要的事…
總結:
底片掃描的最終畫質,其實最重要是你採用什麼的手段不斷優化過程,建立自己一套恆常化的標準去處理影像,當中很多細節你可以透過不斷優化把底片的壓平化、除塵、軟件更新去優化過程…攝影其實最終還是一門科學與藝朮結合的美學,只有不斷的檢討優化掃描的程序,才能有更穩定的掃描品質…什麼手機攝影可以媲美數碼相機,其實是手機內部進行了不少的影像處理、疊相等技朮才有更佳的影像質數,是以科技的技朮去改善畫質…
當你覺得一般的沖印店沖掃後的影像品質不能滿足你時,可能自行掃描底片是你的出路…問題是這條路是非常孤獨的,華人地區不太愛分享軟件層面或技朮層面的事…但當你真的分到當中的影像差異或進步時,你又願意為此付出怎麼樣的時間?金錢呢?並不是一到步位買最頂級的器材輕髹取得更高品質不好,只是有時攝影可以有一個過程讓你慢慢進步落去,你所得到的知識或玩味會更多…當然商業操作的話,用錢買時間、畫質可能更為花算呢…筆者只能說,如果你愈是認直看待底片掃描,你會愈清楚你拍攝的風格或取向,這一樣可以幫助你拍攝前能有較佳的前期準備…時間各人也相同的,只是你應用在什麼地方上,攝影前後期、器材同樣重要的,可以在不同時期掌握更多的技朮或認知幾時也要需要…最後筆者覺得自己處理十年前的正片掃描,後期處理的手法、方向也與當年不盡相同,沒有什麼對錯,只是各人在不同時期所關注點也不盡相同,最最最重要是留下原正片或DNG 檔,這樣十年後再怎樣以新的方法或認知去處理,又會有另一番的影像風格出來了…
底片掃描其實是一門手藝、學問,最終還是要看你的用途或要求,自己尋找最適合的方式及工具…
華人社區寫這類底片掃描的文章絕對是沒有什麼市場或收視率的…如果你看到這里,真的很感謝你的支持,可以的話,不妨拍拍手讓我知道你喜歡這篇文章…
以下的照片是筆者十多年前所拍下的正片,經SF 9 se+ 及LRv11.2 修改處理的…
其後,筆者也有購買Lomo Digitalize Max 協助翻拍135/120 正片,有興趣可看:
如果你想多看筆者一些舊的底片記錄,不妨多拍拍手讓筆者知道你喜歡…
如果你也想支持筆者你可以到買杯Coffee 支持筆者繼續創作下去,寫作的熱情總有冷卻的一日,但你的實際支持真的可以讓我走得更遠或尋找一個合理的回報…
站內常用的底片風格檔:
喜歡的朋友可到以下官網購買…
可透過Affiliate links 讓筆者也有一點回贈…
https://theclassicpresets.com/?ref=o71q594tf2
付款時使用Coupon Code “ Rokkorx” 可有85 折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