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mo DigitaLIZA Max 第二代。輕髹簡單翻拍底片。分享簡單的翻拍135底片及後期處理流程

LI Sam
攝影二三事
27 min readMar 26, 2022

--

@Lomo 官網照片
官網的介紹影片,已包括所有操作及配件細節,筆者就不多談這樣了…

Lomo 推出了第二代的Digitaliza 底片掃描片夾…今次筆者看到網上的影片後,就即時心動在自費官網購買回來一試…試用了一個多星期,掃描了大約1x 筒底片,主要是掃描135 正片多一些…效果比預期中還要好上不少,是非常值得推介給喜歡底片的朋友使用…

為什麼要使用數碼相機/手機翻拍

過去兩個月的時間,筆者也開始掃描家中2007–2012 期間的正片,有120/135 正片…掃描120 底片,筆者還是主力使用Epson V700 + SilverFast SE9+, 效果還算非常滿意…但掃描135 正片的話,如果繼續使用Epson V700 的話,掃描效果並不算太理想…原因是掃描135 底片要求的精準度比120 高上了不少…其後,筆者在網購了磁吸片夾,可以較為把135 底片壓平整一點,再自行使用A7R3+OM50/2 但翻拍正片,效果還算滿意,但總會覺得還差一點點…

較早前筆者也寫了一篇以Epson V700 掃描底片的經驗小分享文…

可以直接轉動齒輪轉動底片,大大增加拍攝的速度也提升了掃描時的樂趣…
翻拍Xpan 寬景照片還可以拍下底片孔及帶有該卷底片名稱…
如上圖就是以Kodak Ebx (Kodak Elite Chrome) 所拍攝…
這種帶有底片孔的照片是不少底片愛好者所追求的效果之一

直至遇上Lomo Digitaliza Max,它的135 磁吸片夾確實能令底片保持平整,同時又可以掃描底片中的底片孔,對掃描xPan 時帶有底片孔的照片,確實是非常吸引的…上一代的Lomo Digitalize 需要另外購買135 底片孔片夾,但第二代135 片夾已經可以直接掃描底片孔,CP值上提升了不少,當然提及Lomo 配件真的很難與CP 值相提並論,但今次Lomo Digitaliza Max v2 是筆者極少數會推介給身邊朋友購入的產品,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可以改善或追加,但總整來說,已經可見開發團隊極其用心的制作或以這口價錢來說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另外就是使用平台式或專業底片式的底片掃描器一來價錢並不便宜,二來是非常佔用地方,對很多人來說,底片掃描器除了掃描底片外,就是掃描文件,用途其實不多…另外就是,筆者使用135 數碼相機翻拍正片,用的就是現今最新的數碼相機技朮,拍出來的照片,寬容度是非常不錯的,翻拍135底片的效果其實比平價平台式掃描器如Canon 1000F 類般好…起馬使用Lomo Digitalize+ 不用太擔心底片壓得不平整…

左: 使用Epson V700 所掃描的Xpan 影像。右: 使用Lomo Digitalize+ A7R3+OM 50/2
整體來說,使用Lomo Digitalize翻拍的效果還是比較好一點,成象平整得多、細節多一點
其實還有一間有翻拍配件出售的,只是價錢又是另一回事 499 USD 起…
Shop all of the Negative Supply Tools! — Negative Supply

翻拍底片的手機及鏡頭

筆者是以數碼相機A7R3+OM50/2 翻拍為主的…50mm 微距鏡頭,焦距上非常適合拍攝120 底片,如果開啟APSC x1.5 模式,拍攝135 底片也算是適合的,只是有效象數會大減縮減…拍攝時最佳還是使用RAW 模式拍攝,因為多半底片需要大幅更改白平衡、光暗、對比等,以RAW 作修改,後期空間會更為理想…

筆者也曾嘗試使用Ricoh GR3x 翻拍底片,輕巧的機身,加上便攜機微距拍攝的優勢…確實是值得一試,效果也是預期中的好…

反而是手機支架拍攝,筆者對此信心不大,哈

筆者多半是使用A7R3+OM50/2 Macro + 腳架連線至Capture One Live Capture 翻拍的…
也曾使用過Ricoh GR3x 40mm 機身 + 鯊魚夾+ Image Sync App 連線翻拍
筆者最近開始使用Batis CF 40mm F2 翻拍照片,拿來拍120 底片是不錯的…135 底片就要開啟apsc 拍攝模式,但勝在有自動對焦功能,解象力也非常足夠應付拍攝
這張是以Lomo DigitaLIZA+ 協助翻拍的照片,成象上筆者已經非常滿意,比V700 掃描效果更佳…
當然要翻拍達至這樣的水平,最最最重要還是把底片壓平及底片夾/相機均要達到水平,同一焦平上拍攝才有最佳的效果…
不要相信什麼拿起上隨手拍就可以得出好照片…
Minolta TC-1 + Kodak 電影底片5285/100D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A+ 翻拍 + LRv11.2
Minolta TC-1 + Kodak 電影底片5285/100D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A+ 翻拍 + LRv11.2
100% 放大時的效果…

拍攝的流程大約如下:

  1. 裝組好Lomo Digitalize 及裝上好底片…
  2. 把底片、燈座用吹氣泵簡單除塵
  3. 把底座及相機設置在水平的位置…
  4. 把相機鏡頭設置在適當的距離,可以開啟連線電腦軟件協助拍攝(調較水平、實時觀看拍攝過程、結果)
  5. 如果鏡頭與底壓呈同一拍攝焦平面上,光圈其實只需要F5.6 已經足夠讓整個畫面保持銳利。F8 或更細光圈拍攝可能會拍下更多微塵,更花時間去除塵,當然最後要看你使用的鏡頭,舊微距鏡可能F8 會好一點,現代一點的鏡頭F5.6 應該已經足夠…最好尋找一張照片是一道牆或呈水平的物件對焦,以持作為整個焦點距離…這樣只需轉動齒輪,確保水平後,就可以繼續使用相同設定值繼續拍攝,甚於乎整卷底片也用上此設定值也沒有什麼問題…

接連電腦拍攝以協助翻拍過程

如果使用無反相機翻拍照片的話,可以選擇以不同的連線方式即時觀看拍攝的過程及結果…如果是使用Sony/Canon/ Fujifilm/nikon 各家也各自也有自家免費的連線實時軟件拍攝支援,可以方便即時簡單控操相機、更準確地構圖…

翻拍底片可以的話,前期預期功夫做得愈好,後期需要大幅修改的時間/功夫就會大大減少…如果前期做得好的話,可能後期只需簡單剪材照片,即可完成所有工作…

由於家中擁有Capture One V22,連線速度、穩定性遠勝Sony 自家軟件,所以筆者多半是以Capture One Live Capture 輔助拍攝…筆者因應不同的照片比例添加框線,以協助照片達至水平,方便後期剪材…

筆者會使用USB-C 連線到IMAC 實時拍攝…
在Capture One V22 上可以直接更改多項機身設定,如測光、對焦模式等
更可以使用滑鼠進行對焦、按快門功能等
拍攝完成後,照片會即時傳送至電腦內,不用再傳回電腦內…
可以設定拍攝後,照片存放的位置、實時更改拍攝照片的名稱等等
連線拍攝時,相機可以設定,只保留電腦上的照片或是電腦+ 相機內的照片…
當然最保險的做法,還是電腦+ 相機同時保存一份照片…
修改完照片後,筆者會把相機內的照片移除
筆者還是直接把A7R3 連線至Capture One Capture 內,實時連線翻拍照片…
實時連線翻拍的好處是,你可以透過Capture One 內的框線協助水平對焦
以上圖的xPan 照片,筆者就是圖中的框線把照片拉至水平的位置…
方便後期再次剪材照片…文中早期的照片並沒有對齊,後期剪材時有點難度…
可以透過4x/11x 放大觀看實時的對焦情況、拍攝後更可以即時看到成品…
大大增加了拍攝時的信心及節省後期處理的時間…

可以的話,遇上光源複雜的照片,不妨使用不同的測光模式翻拍

拍攝完照片後,大約一秒時間內,電腦就會直接出現剛才拍攝DNG 實際效果
在27 寸LCD 上觀看最終影像可以確保照片對焦準確
如有發現有明顯的灰塵可以即時處理,再拍下另一張照片…
更重要的是,可以即時看到不同設定下的照片效果…
就上圖來看,可以看到A7R3 下,同一張照片在 “聰明點測光” 、重點平均測光、全畫面平均測光下的照片分別…
以這張照片來說,使用重點平均測光已可以了…
使用齒輪轉動底片,有機會會讓底片微輕移位,可能需要手動調整底片的位置,才能達至水平…
遇上不明框線的照片,筆者會以前後照片的框線作為輔助,好讓照片維持同一水平上…
左: Xpan 照片,右120 照片…

沒有所謂的直出底片掃描

拍攝後的DNG 檔處理流程:

  1. 剪材照片
如果使用Lightroom 的話,可以直接使用剪材中的Angle , 在照片上直接拉一條水平線出來或者是直接按下Auto
最好就是使用底片的邊線來做協助水平

2. 點選/修正白平衡

左: 原底片的色溫 / 右: 點選路面灰色的地方,色溫變回正常…
很多的135 隨身機鏡頭是不能加添色溫濾鏡
另筆者也使用過期底片,色溫也會偏紅偏紫一點…
需要自行修正色溫…

3. 移除底片上的灰塵

把滑鼠的快捷鍵設定為Q, 點選後即可除去塵粒,可以使用滑鼠的滾輪放大縮小
除塵期間,可使用Lightroom 最下方的Visulaze Spots 把畫面變換成黑白模式,方便觀看什麼地方有微少的塵粒…

4. 套用相對應的底片風格檔 + 選定底片色溫取向+ 簡單的微調細節

即時是使用相同的TCP RDP3 底片風格檔
但在-1EV, O , +1EV 下的表現也有極微細的分別
左: -1ev 下會暗位會少了點,右: +1ev 影像會偏紅一點…中間就正常
有時就是這些極微少的差異讓照片的觀感完全不同…
筆者會把常用的底片風格檔組合在一起,可能整個後期流程只需按下三四個Presets 即可有大約的想要的效果…

筆者簡單剪材照片及調整白平衡後,會套上相應或近似的底片風格檔方便調整翻拍照片…原因是翻拍後的影像是經過相機/手機處理器演繹的色彩管理,即是你翻拍後的影像其實就是蘋果色彩、Sony 色彩,與原先底片上的色彩或許會有一點差異…套用底片風格檔就是節省了自行再調整的時間,因為每種底片也帶有不同的色彩、色溫取向…E100vs 會偏暖調、欠曝拍攝時影像會偏紅。RDP3 欠曝拍攝時影像會偏向藍調多一點…其實使用底片掃描器時,專業掃描軟件如VueScan、Silverfast 也提供了不同底片的描述檔調正色彩…自己使用數碼相機翻拍底片,事前當然不會有底片描述檔可用,但亦可以在後期加上底片風格檔修正…當然你也可以參照原正片的影像作修正調正,沒有什麼錯對,最重要是合乎自己後期處理流程…

筆者習慣套上風檔檔後,再看情況需要是否需要Push/Pull 影像,再套上Frontier/Nortisu 描述檔,最後再簡單調整光暗、反差及其他細節等…最後才看需要,使用後期降嘈軟件…

其實很多時,你去不同的底片沖印店,最終掃描出來的影像色彩有分別是因為它們用上去不同的掃描器,主流商用的Frontier SP3000, 影像會偏綠調冷調一點,另一款是Nortisu HS1800影像會偏紅偏暖調一點…套用這些的設定檔,可以讓你掃描出來的底片影像更貼近一般影友所觀看到的底片風格影像…像不像底片,有時就時差這一點點的色溫設定XD…

左圖: 筆者使用Noritse HS1800 掃描器的描述檔,影像會偏向紅調
右圖: 使用Frontier SP3000 掃描器的描述檔,影像會偏向綠調
使用什麼的描述檔達至自己想要的效果沒有什麼錯對的…
最重要是你想呈現怎樣的畫面取向…
左圖: 筆者使用Noritse HS1800 掃描器的描述檔,影像會偏向紅調
右圖: 使用Frontier SP3000 掃描器的描述檔,影像會偏向綠調
使用什麼的描述檔達至自己想要的效果沒有什麼錯對的…
最重要是你想呈現怎樣的畫面取向…

5. 替照片加添適當的exif 、鏡頭資料、地理資料等

筆者會使用LensTagger 幫助添加鏡頭資料在照片上…
同時也會添加照片的地理位置,方便下次尋找照片
筆者簡單的底片後期處理流程+ DXO PureRAW2 的應用

說實在,你們看到這些這樣影像是經過簡單的Lightroom 後期修改而成…以VM15/4.5 拍攝或隨身底片機的照片,相信對很多人也說也不會替鏡頭額外添加色溫濾鏡,修改拍攝時的色溫…所以拍攝出來的正片有很多色溫上也會偏藍、偏紫般,其實並不太討好…

使用Lomo DigitaLIZA+ 拍攝出來的DNG RAW ,其實筆者也變身成沖印店的調色師傅,把照片的色溫、光暗、高光/暗位、偏紅偏綠的影像…今日處理的影像其實真的比看原正片效果更接近筆者今日心中的影像效果…同時今日處理的影像也再沒有當日留下來的情緒…可能拍攝時也沒有太多考慮,潛意識中覺得影像、構圖美就拍下來,留待今日再次處理時,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同時你看到的照片,也經過簡單的排版處理,把相關聯放在一起、或有意識地的分類照片,觀看時的體驗還會比原正片好得多…這個手機年代的人人都可以作攝影師的年代,怎樣編輯影像、排版影像可能是攝影愛好者需要學習的課題…

筆者實際翻拍一卷135 底片36 張正片,大約需要20–30 分鐘,多拍一卷135 大約15–20 分鐘就可完成…翻拍時間、畫質其實算是非常不錯,後期36 張照片大約又需要30 分鐘左右,即是大約50–60 分鐘就可以翻拍+後期處理照片…

使用Lomo DigitaLIZA 不能讓你即時可以得出極美的照片…但絕對可以節省你把135 底片平整化的時間及心力…掃描/翻拍底片還是那一句,最需要是時間、時間、時間,其次就是金錢…翻拍底片即使用上相同的工具,最終畫質的差異就在細節上的較量,前期功夫做得愈好,後期處理就會更得心應手,更為簡單快捷…

Lomo DigitaLIZA

優點:

。可以把135 底片透過磁吸的部件,把底片保持平整,翻拍時效果極佳…

。可以拍攝35mm、120、110、全景(xPan)、帶底片孔的底片…

。底片片夾帶有燈箱,可使用2A電池操作或透過Micro-USB 供電操作

可以使用2A 電池或Micro USB 給燈箱供電,確實是非常不錯

。Max 套裝包括了智能手機支架、可滑動的平台支架方便操作…

。帶有可拆晒的水平儀

。整體雖然輕巧,但配件算是極為齊備…

。可以使用手機拍攝或數碼相機拍攝,能在手機或電腦上調整照片的尺寸、色彩、對比度等等,彈性極大…

缺點:

。雖然擁有水平儀設計,但底片平台沒有加上可調整水平的簡單配件,如能在四角加上羅絲調整水平會更佳…

筆者覺得其中一個可以改善的地方是,如果底座可以加上調高配件,可以更簡單控制底片的水平問題會是更好的選擇…
筆者現在是以Blue Tab 把底座放置水平…
另,座坐可以上下快速調整位置,對調較照片的水平、位置極為有用及便利

。智能手機支架帶有水平偏差的問題,也沒法簡單的調整水平…大大影響拍攝照片的質數

筆者已經置中水平下方的底片底坐,加裝手機支架測試時,發覺手機水平相差甚遠…
由於支架本身沒有任何調整水平的工具,最後筆者也要用上Blue Tag 調整水平XD
拍攝前,可以的話,還是運用水平儀或運用手機Level 水平apps 觀看手機位置是否達到水平位置…

。如果可以的話,其實多送一棵水平儀方便在手機上使用會更佳,成本真的極為有限…

。燈箱亮度有點偏暗,筆者使用A7R3 拍攝時,曝光值要用上ISO 640 才有1/30–1/60s 之間…真的只有使用腳架才能保証按下快門後不會出現餘震,影響照片畫質…

筆者以A7R3 拍攝時,需要長期使用ISO 640 , 但快門速度也只是1/30–1/60s 左右…

。遇上底片過短的情況時,需要人手移動底片,沒法使用齒輪轉動底片(但這也不是設計者之過)

如果底片過短的話,需要手動調整底片的位置,拍攝完成後,再手動推至齒輪可轉動的位置

。120 片夾無法使用齒輪更換下一張照片,必需手動重新裝上底片,翻拍3 格120 6x6 底片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比翻拍 6 格135 底片時還要長…所以對筆者來說,使用Lomo Digitalize 主要是用作翻拍135 照片,一卷120 底片可能只會精選幾張使用Digitalize 協助翻拍…但以Digitalize翻拍120 底片的效果筆者也是極為滿意的…但筆者會精選一些120 照片以Digitalize翻拍,但就不會所有照片也拿來翻拍,因為拍攝後要每張底片調整,真的很費時…

如果翻拍120 底片時,拍攝每張底片也要手動打開片夾再調整位置…感覺有點費時…
正中間的底片最能夠達至平整的效果狀態
邊位的底片,最好是把紅色底片邊拉回到藍線後,讓上方的藍線夾框可以壓平底片…掃描效果才會更好

總結:

翻拍135 正片時,用上Lomo Digitalize 大大提升底片的平整度,只需調整好底片底坐及相機/手機的水平,就可以擁有一個不錯的翻拍效果…如果只是簡單與家人分享或轉發至朋友圈的話,可能真的用上手機支架翻拍也有不錯的效果…只是如果再進一步改善翻拍的話,就可能需要注意不少的細節…沒有最好的翻拍流程,只有最適合自己時間、器材、對畫質需求之間的平衡點,最重要是建立一套穩定有效快捷的方式翻拍照片…

整體來說,Lomo Digitalize 是筆者近年唯一會推介給身邊朋友購買的產品,如果你有翻拍135 正片的需要的話,Lomo Digitalize是非常值得入手…

說實在,第一次看到這張翻拍的成象表現,確實讓筆者想再次以Lomo Digitalize 翻拍所有Xpan 的照片…
45mm + Xpan + Kodak EBX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e + LRv11.2 + TCP Film Preset
45mm + Xpan + Kodak EBX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e + LRv11.2 + TCP Film Preset
Minolta P’s + RDP3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e + LRv11.2 + TCP RDP3 Film Preset
Minolta P’s + RDP3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e + LRv11.2 + TCP RDP3 Film Preset
Minolta P’s + RDP3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e + LRv11.2 + TCP RDP3 Film Preset
Minolta P’s + RDP3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e + LRv11.2 + TCP RDP3 Film Preset
vm15 第一代鏡頭不能加裝色溫濾鏡,後期處理想需要自行修正色溫…
VM15/4.5 v1 + Contax G1 + RDP3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e + LRv11.2 + TCP Film Preset
VM15/4.5 v1 + Contax G1 + RDP3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e + LRv11.2 + TCP Film Preset
Minolta TC-1 + Kodak 電影底片5285/100D
OM50/2 + A7R3 + Lomo DigitaLIZA+ 翻拍 + LRv11.2

感謝你看到這里,說實在這個年代還堅持寫長文分享,真的自討苦吃,哈…不過,筆者還是覺得寫觀看照片還是以文章的方式呈現會較討好一點,Youtube 上照片經過大量的壓縮,說實在根本就看不到什麼畫質可言,或很難看到當中的差異…當然這個世代已習慣速食,要看上千字文確實是不太討好,非常感謝你看到這里,如果你喜歡的話,不妨拍拍手讓我知道你喜歡,始終寫這麼多字總希望多互動或回應…

這篇文章的Lomo Digitalize 是筆者自費購自官網的,星期日下單,星期二就收到件,送貨速度極快…

如果你也想支持筆者你可以到買杯Coffee 支持筆者繼續創作下去,寫作的熱情總有冷卻的一日,但你的實際支持真的可以讓我走得更遠或尋找一個合理的回報…

https://www.buymeacoffee.com/samleehk
如果你想支持筆者繼續創作的話,透過推薦連續成為付費Medium會員
這樣筆者每個月也會得到2.27USD 會費收入…
https://samlee-hk.medium.com/membership

筆者的中文文章總目錄

--

--

LI Sam
攝影二三事

Leica, GR3, Sony, Minolta & Film user, Street Photographer based in Portugal… 小小的器材控,近年學習放下器材,走進行頭小巷拍攝生活日常的小事小景 https://linktr.ee/samle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