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哲學有不斷質問、反覆探討的特性

哲學的研究範疇

Wayne Tsai
教學相長|Learning by Teaching
7 min readFeb 19, 2018

--

既然哲學是整合各個學科的學問,那它到底包含了哪些領域,來整合所有的學科呢?基本上哲學分為五科 — — 理則學 (Logic)認識論 (Epsitemology)形上學 (metaphysics)倫理學 (Ethics)美學 (Aesthetics)。理則學就是邏輯學,是探討正確的思維方法的一門學問。認識論則是探討什麼是知識的學問,從我們已知的、理性的思維法則,來幫助我們正確了解這個世界 — — 或稱為「存在界」 — — 的內容。形上學是在研究超乎肉眼可以觀測的東西,包含宇宙論本體論兩個主要的內容:宇宙論是在探討宇宙的生成變化,其中一部分後來和天文學和物理學結合;本體論則是探討萬事萬物的基本原因,以及萬物之上是否有一個造物主存在。倫理學是探討自我與他者之間行為對錯以趨善避惡,是對行為對錯之價值判斷的一門學問,又稱為「道德哲學」。最後,美學是一門探討美的意義和本質的一門學問。

然而光靠這五個領域,就可以探討完「宇宙和人生的根本真相」嗎?難道所有問題都可以透過哲學來解決嗎?事實上最有趣的問題是,有些哲學問題已經爭議了超過兩千年,至今仍沒有共識,例如倫理學中,常會探討「怎麼樣才能比較正義」等問題,但是正義和每個人自身利益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每個人對正義的感覺也都不一樣,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共識或標準答案了!但是像「宇宙是不是由上帝創造的」這樣的問題,必然有一個答案,因為宇宙不可能既是由上帝創造、又不是由上帝創造的,只不過我們還沒有辦法找到答案而已。但是很多問題無法有標準答案,就代表哲學沒有用嗎?其實不然,只要我們在生活中願意用理性去面對許多問題,或是對很多好像習以為常的觀點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追根究柢地發問,這樣就是哲學性的思考了!就算找不出答案,也對我們的思考很有幫助的。

哲學的次元特質

回顧哲學的兩大問題,我們可以提出很多關於人生或關於宇宙的問題來進行討論,於是可以看到哲學在探討問題的重要特色 — — 詰問。柏拉圖《對話錄‧曼諾篇》中,詳盡地記錄了蘇格拉底和曼諾 (Meno) 一段關於德行的對話,就有這樣的特色。首先,曼諾問蘇格拉底德行的養成,是不是由於教導和練習得來的;但是蘇格拉底卻覺得,在談論教導德行之前,應該要先釐清什麼是德行。此時的曼諾認為自己有能力對於德行提出定義,於是說道:

「男子的德行在於有能力治國安邦,女子的德行在於妥善打理家務;此外,老人、小孩、自由人、奴隸等,都有各自的德行。」

(Let us take first the virtue of a man-he should know how to administer the state, and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it to benefit his friends and harm his enemies; and he must also be careful not to suffer harm himself. A woman’s virtue, if you wish to know about that, may also be easily described: her duty is to order her house, and keep what is indoors, and obey her husband. Every age, every condition of life, young or old, male or female, bond or free, has a different virtue: there are virtues numberless, and no lack of definitions of them; for virtue is relative to the actions and ages of each of us in all that we do.)

如果是你,你會滿意這個對於「德行定義」的答案嗎?蘇格拉底並不滿意,因為他想了解的是德行的本質,也就是為什麼可以被稱為德性的本質、特色有哪些;曼諾的回答比較像問蜜蜂的本質是什麼,卻回答有哪些種類的蜜蜂。

接著,曼諾重新下了一個定義:

「德行是一種管理人類的力量 (Virtue is the power of governing mankind)。」

聽了這個答案後,蘇格拉底反問:「這個定義能夠包含所有的德行嗎?這個定義對於小孩和奴隸來說適用嗎?如果可以,是不是小孩也能夠管理父母、奴隸也可以管理主人了呢?」曼諾的回答違反了矛盾律 (law of contradiction),所以這個定義也是不恰當的。經過一番討論之後,蘇格拉底再次要求曼諾要對於德行提出一個普遍 (universal) 的定義,曼諾於是根據一句古詩提出了他的想法:

「德行就是欲求美好的事物,並且有能力獲得之。」

(Virtue is the desire of things honourable and the power of attaining them. )

接著蘇格拉底針對這兩句話分析。首先蘇格拉底帶著曼諾探討是不是「欲求美好的事物就是追求善,而所有的人都追求善」。曼諾說,有些人是並不追求善,有些人會追求惡,但是蘇格拉底說,即使有些人追求的是惡的,那也是因為他以為這是善的才去追求。既然每個人都有追求善的本質,那就無法以「是否有追求善」來區分這個人的德行是優是劣。蘇格拉底這段話其實並不難理解,有時候我們做錯事的目的並不是因為想要做錯,只是因為我們並沒想到這件事情的後果會這麼嚴重,而是到後果發生了、被處罰了才後悔的。所以我們一舉一動都是為了追求我們心中的快樂,只是方法不一定正確而已。蘇格拉底的這個理念,揭示了他對德行是「知即德」的看法。

既然曼諾前半部的定義失效了,蘇格拉底針對後半句話追問:「你所追求的好的事物,是不是健康、財富、擁有的金銀珠寶、擁有一間辦公室,以及在國家裡有好的名聲、地位呢?」曼諾同意。蘇格拉底問道,如果追求金銀財富的手段是欺騙、說謊,是不是德行呢?那如果把定義改成「以公正的手段追求美好的事物」,那究竟什麼才是「公正的手段」,問題好像回到了原點。最後曼諾只能承認自己沒有辦法回答什麼是德行的問題。

蘇格拉底討論什麼是德行時所用的方法,不外乎就是討論兩個問題:「你指的是什麼?(What do you mean)」和「你怎麼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這樣透由質問和回答來找尋真理的方法稱為辯證法 (dialetic)。曼諾接著問蘇格拉底,對於這些不知道的事物要如何進行討論?蘇格拉底認為,任何事物的學習其實都是一種回憶 (recollection),我們可以運用已知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就像產婆一樣,也就是著名的「產婆法」這個名稱的由來。我們對於任何問題都要努力學習和探究,並且保持開放的態度,不管是什麼答案,只要不違反矛盾律都應該接受。

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家對於基本的概念會進行深入的質問和討論,成為哲學的基本特徵,稱為哲學的次元特質 (secondary characteristic)。其實這樣的探討方式,包括思考、評價、討論、提問、批判、辯論等,都是生為一個人的重要能力。為了要進行哲學的辯論,我們必須廣泛地吸收不同的看法,並且認真咀嚼、消化、吸收,正如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註:《對話錄》之中文引文出自於朱建民 (2003) 《知識論》,台北縣:空中大學;英文引文出自於Benjamin Jowett翻譯之Persons of the Dialogue: Meno原文 (http://classics.mit.edu/Plato/meno.html)

--

--

Wayne Tsai
教學相長|Learning by Teaching

師大地球科學系畢業,目前就讀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領域為氣候變異與預測,興趣是科學教育、科學哲學、數位音樂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