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對教會的不良影響

全包工程師
敬拜筆記
Published in
Dec 1, 2020

其實社群媒體現在是對整個社會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最近大學生自殺率大幅上升,我認為這些現象跟社群媒體是有直接關係。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https://www.netflix.com/tw/title/81254224

Neflix有個很棒的原創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片是以社群媒體公司的前員工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推薦給大家看。紀錄片找了社群媒體已經離職的員工、主管、執行長來訪談,例如臉書按讚的發明者,然後告訴大家不要去用社群媒體,而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樣。

社群媒體與人生觀塑造

在沒有臉書跟IG的時代,個人是怎塑造出「自己的?」對於自我認識、自我形象的塑造,是靠著跟家庭互動、與同儕社交、群體互動、學校教育、宗教、自我探索、自我挑戰、冒險、勞動,這些管道去認識到自己,進而塑造出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數萬年來人類都是這樣成長。

在社群媒體出現後,多數人的互動都到社群媒體上了,這個指標在社群媒體稱為黏濁度(stickiness),這個詞非常的貼切,讓你的眼光去黏在APP畫面上。為了讓你的目光可以一直黏在APP上,什麼樣的畫面容易吸引人?可愛動物、聳動、性、新奇、炫富、食物、獵奇、無論這些東西對你有沒有幫助,甚至有錯誤的影響,這些內容對於現在人工智慧,都只是內容,沒有所謂好壞之分。人工智慧自己發展出來的演算法,目標是讓你可以停留越久越好,所有的內容對演算法來說,好壞的分別就是你看了能停留多久,對於內容好壞是沒有篩選的,也就是沒有所謂的「道德考量」。

對於成長時代沒接觸社群的人來說,通常他們自身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不過現在假消息時在長的太真了,這點要有所保留),但至少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早就塑造好了。

而對於正在成長,塑造自己人生觀的青少年,社群上的互動取代了實際的社交,社群上的內容成了塑造自己價值觀的主要來源,這成了一個大問題。

大問題是這樣,前文說到,還記得社群的自己發展出來的演算法「推薦」給你看的內容是以什麼為目的?讓你可以黏住比較久的,這些內容會是哪些內容?從比較無害的小貓小狗到會塑造錯誤人生觀的炫富影片,如果你成長過程是在看炫富影片中程長塑造,塑造出的人生觀就是拜金。而你知道你永遠達不到這個人生目的,你會憂鬱,人生絕望,這個導致青少年自殺率至少上升150%。

洗腦

再來要提,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紀錄片的精髓了,紀錄片講到,這些演算法設計出來的目的,是去「洗腦」你喜歡某些東西,而不是判斷你喜歡什麼東西,什麼是某些東西?就是廣告主提供的東西,當你被洗腦成功,你的動作會伴隨著分享,甚至實際轉換成購買。

轉成實際購買的指標稱為「轉換率」,指的是廣告主投放廣告到轉換成實際購買流量的比率,而設群媒體怎樣提升你的購買慾望?靠的是越來越精準的洗腦演算法,操縱你的心理,而這些操縱上是沒有任何的審核或限制。

聽起來這樣做很不道德,但我們對社群媒體沒有進行付費,付費的是這些廣告主,廣告投放越精準的平台,越容易得到廣告主的青睞。輕則改變你購買行為,重的話則是影響你的投票行為,讓這個社會更加對立。

社群媒體與毒品

當人快樂,是腦袋會分泌一個物質稱為多巴胺(dopamine),原本上帝設計你體內的這個物質是需要你經過一些努力, 努力的過程會有一點點快樂,得到努力的成果的時候,腦袋就會分泌比較大量的作為獎勵,像是你去運動,學習新技能,創作,或者你跟人說話互動社交,去完成困難的冒險,被讚美,腦袋都會分泌多巴胺會讓你覺得快樂跟滿足。

當然有些動作可以讓你腦袋容易分泌這個物質,像是吃美食、做愛、吸毒、花錢消費、賭博等等。你如果變成習慣很快讓自己做某個動作,去獲得快樂的感覺,這就是稱為「成癮」,如果讓這些變成為你安全感的來源,那你的人生很容易就慘了。

使用社群媒體的效果就像上述「快速得到快樂」一樣,實際上就呈現隨時在吸毒的狀態,讓自己分泌快樂的物質,但因為這樣分泌物質非常的少量,但不會是沒有,久而久之,你追求的就會是更多的刺激,你的行為模式就等於被社群媒體這個毒品給控制住。你不會去做需要花很常時間努力才能得到成果的動作上(可能也不會有成果),是一個非常恐怖的狀況,對吧。

教會的危機-真理碎片化與懶人包化

受到社群媒體影響下,我觀察到教會的對於真理傳揚越來越碎片化跟懶人包化,碎片化表現在我們常把聖經的經文切割到只有剩下半節經文,配上一個背景。這個狀況造成我們對聖經的使用缺乏教導,並且呈現斷章取義的樣子,如果講的嚴重一點,這個狀況很像是重寫聖經。

對於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傳遞到基督徒身上,造成基督徒根本不知道聖經在講啥,如果你問問身邊的基督徒,有沒有讀過羅馬書,他看過裡面的經文,但你問為什麼保羅要寫信給羅馬的信徒?我不知道。這狀況就是瞎子摸象,每次我們都摸到一小個部分,但不知道羅馬書在講什麼。

懶人包化則是我們把聖經的真理,變成數張懶人包圖片,有時伴隨著一些心理學作為輔助(教會界很喜歡心理學),這樣子做的優點會比只有一張圖配合一丁點經文好上許多。但是帶出來的問題是,我們逐漸失去自己讀經禱告的能力,我們靠著LINE上的一丁點經文與一篇可能是虛構的故事作為我們的靈修,雖然我們好像靈修了,但實際上我們什麼都沒有操練到,甚至靈性是往後退的。

除了失去讀經的能力,教會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世代對立,社群媒體使得社會更加的對立,這樣的社會氛圍使的教會也走向對立,聖經的話稱為「分黨結派」,小圈圈的形成更加容易與隱密,看看我們怎麼使用LINE群組就知道了,LINE上面要組成各種小圈圈很容易也很自然。以前聽陳興蘭師母講他訓練教會未來的師母,未來的教會師母最害怕的就是教會遇到分黨結派,甚至會遇到小圈圈同時聯合起來抵擋聖工的進行。

使用社群媒體也漸漸的使我們失去判斷能力與行動力,我們習慣於被碎片餵養而缺乏批判性的思考,雖然教會很強調不要論斷人,但我們仍需要查驗那些是討神喜悅的部分,而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到我們的手中,但這些信息就像是鬆軟的沙子,沒辦法為我們信仰打在穩定的根基上面,社群媒體的氛圍也鼓勵我們勇於挑戰權威(受到新興教會運動與後現代主義影響),因此信仰漸漸的變的似乎不是唯獨聖經,像是變的鼓勵創意 — 心意更新變化,但缺乏為什麼要這樣做的聖經根據,導致我們敬拜呈現上只是把很多名詞語象徵放在一起,當我們看見某些新奇的詩歌用在敬拜時,我們找不出來這歌詞內容是承載著什麼真理,甚至我們沒辦法認出聖經經文帶出來的真理是什麼。

基督徒的人生觀也因為社群媒體呈現一團糟糕,我們強調所行的要榮耀神,將榮耀神跟成功連結在一起變成同義詞,而成功的定義怎麼來的?是從社群媒體洗腦所推薦的虛榮炫耀而來,為什麼社群媒體要推薦你這些商品?因為廣告主花錢要臉書洗腦讓你去購買。我們使用臉書後被洗腦成過富裕生活就是榮耀神,進而將拜金與榮耀神劃上等號,對神有錯誤的認識。但我們大部分的人其實達不到這些生活,使我們憂鬱,進而跌倒。

看而不行動,社群媒體因為太方便了,加上海量的碎片信息灌入我們的腦袋,但對於這些大量的信息我們變成記不住,而且習慣沒有行動,面對這些碎片信息,我們只能看一看然後轉傳分享,似乎沒有任何行動的必要,我們看到了一堆半節經文圖,會需要去思考怎麼順服神而帶出行動嗎?絕大多數時候是不會的,我們屬靈生命就在這個環境下變的軟弱無力。

教會怎麼辦?

我看見了問題,其實解決方法也蠻簡單的,以前的基督徒怎追求信仰的?查經、靈修、默想,我們恢復這些傳統就好。但其實不容易,因為我們已經上癮了。我認為這些社群媒體、 LINE不是要不用它,而是要建立界線,不要使用它代替牧養的工作,不要使用它取代我們的見面交流,我們有限度的使用就好,不要被它們綑綁或者取代掉原本寶貴的東西。

可以的話,我們的教導要回到聖經的話語與聖詩,專注在仍願意學習的人身上為他們打下紮實的根基。在兒童主日學,我們可以教聖經與優美的聖詩,除了向兒童講解聖經故事外,我們還要教導基要真理與福音,教導他們認識至聖者,認識罪,學習悔改與罪得赦免。在青少年與成人身上,我們可以開設查經班,培養大家能自己讀經的能力,打下穩固的根基。開設基督教經典書籍的讀書會,在聖經根基上拓展我們的的屬靈視野。既然我們被社群媒體洗腦走了,我們需要把自己接到上帝的話語把我們腦袋給重新開機。然後當教會重新在神的話上面站穩腳步了,我們向外拓展,出發去服事這個世界。

個人戒除社群媒體

要戒斷成癮症狀,其實相當的困難,我們產生了生理上與心理上的依賴,加上它看起來無害,很難有強烈的動機去禁止使用,尤其是成人世界,打個比方,手機沒店就會引起你的焦慮,使你心神不寧坐立難安,那你已經成癮。

要戒斷,不外乎需要 1.動機 2.意志力 3. 外力協助,這部份除了自己要有自覺,我們需要一個好的群體陪伴,不然即使脫離了,容易拿了更恐怖的東西來替代,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定加增。

結論

因此可以的話,如果你願意減少使用社群,去察覺設社群媒體對你的控制,甚至進一步脫離這些控制,那你可以拿回你的人生主導權。

盡量讓你家的孩童,不要在青少年時期使用社群媒體,手機可以拍照,也可以作為聯繫的工具,手機是很好的工具,但社群媒體不是。

教會的戒癮事工

我知道有些教會有專門對於憂鬱症者進行陪伴團契,也許教會機構能開設機網路成癮戒治相關的陪伴團契,若您的教會或福音機構在做網路成癮相關戒斷的工作,請在本文中留言,我會將你們的聯絡資訊放在底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