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業做數據分析的體驗與學習

AdamChang
數據迴廊
Published in
Jun 30, 2024
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今天這篇文章,是一篇自我的回顧與學習,紀錄了我在金融業做數據分析的經驗,也希望這些心得,能對金融業數據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在台灣,金融業非常重視數據分析,且擁有大量分供分析的數據;這得歸因於兩個優勢:

  1. 許多金融商品的開發大多是基於統計分析
  2. 金融交易軌跡大多已數位化

對第一個原因來說,金融業自然形成了重視數據分析的文化,因為這就是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其次,數位化金融交易代表我們能夠容易地透過程式去搜集、處理、利用大量的數據,從而獲得各種商業洞見。

如果是對數據分析有興趣的朋友,金融業是個非常好發揮數據價值的行業之一,我自己也從各階段的工作中,學習到很多寶貴的分析經驗。

以下精選了 10 點我從金融業做數據分析當中,所學到的經驗,希望能對從事分析工作的夥伴能有所幫助。

一、透過分析幫助組織提高縱效,試著對多個單位發揮影響力

『發揮縱效』是我以前數據部門的核心使命之一,也是高階主管經常強調的重點。

縱效的意思是,我們在做分析和規劃時,要盡可能地同時為多個單位,同時產生橫向的效益。例如說,我們能不能建置某個平台或工具,讓多個單位都能使用;或者我們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分析主題,這些商業洞見是能對多個單位都有幫助。

從老闆的視角來看,數據部門應該要對多個單位或事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種從縱效的觀點來看待商業規劃,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視野拓展。

二、透過分享商業洞見帶動組織成長,創造更多可能性

在組織內部,分享與交流是最可以激發創意的方式之一。當我們完成分析專案的時候,經常會被交辦,和其他單位分享我們的洞見,這一點對我來說幫助很大。

從分享者的角度,我們需要重新整理分析結果,以更清晰的架構,將我們的洞見帶給前線單位,幫助他們做出更精準的決策;此外,在分享的過程中,前線的業務夥伴也會回饋給我們許多爆貴的經驗與洞見,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他們的業務。

透過組織內的分享和交流,大家除了學習對方的經驗之外,也可以彼此避開已經踩過的坑,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也可以促進更多單位間的合作機會。

這個分享的行為,為整個企業都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做分析前先考量規模與經濟效益

每一次時間的投資都是一個機會成本。在金融業,大家在進行分析和未來規劃時,通常第一個問題都是:『這件事的效益是什麼?』

這要求每一個從事數據分析的夥伴,在規劃或執行專案時,都要深度的去思考和衡量商業規模和經濟效益。

這樣的訓練對我來說幫助很大,讓我們的分析能夠更貼近實際的商業需求。同時,在每一次時間的投資裡面,都盡可能創造最大的投資報酬率。

與商業接軌,是企業進行數據分析時,最重要的核心精神之一。

四、深度了解你的客戶

每個成功的企業,都致力於帶給用戶更大的價值。

在過去數據單位工作中,規劃分析主題時,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針對你的用戶做分析』。

透過數據分析深入了解用戶,才能更清楚用戶的輪廓和行為模式,並進而推導出用戶所需要的產品及服務,協助公司做策略規劃及提升業績。

深度了解用戶,是我過往在數據分析工作中,時常被強調的重點之一,這個精神也是被我時刻放在心上的重點。

透過分析更了解用戶,進而改善產品或服務,協助企業做增長。

五、允許失敗,目的性的去規劃『失敗的經驗』

大型組織在推動創新時,難以快速向前的原因之一是,大家會害怕失敗所帶來的影響。

根據過往的觀察加上實際執行過的概念驗證(POC) 經驗來看,發現無法與現有業務結合,或不符合投資報酬率的案子可能佔了一半以上,實際上,很難預期每一個創新的嘗試都能帶來成功。

除了成功的創新之外,創新的過程中有另一個常被忽視的重點是:我們要從這次的創新中學習到什麼。

這個觀點對我的思維影響很大,我們在規劃一個創新嘗試時,除了驗證的商業目標可行性之外,另一個重點是我們要從這次的嘗試中,獲得什麼經驗?我發現,領先的企業都會有目的式的規劃經驗學習。

透過這個視角,我們不會單純把創新的成敗,單壓於結果的可行性,而是將目標著重在:透過小規模的嘗試來獲得商業洞見。

這個觀點,大大改變了我對創新驗證失敗結果的看法。

六、在尋求商業洞見的過程中,大量的溝通是必要的

很多數據分析師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往往在檢視完數據之後,就很快地對外提出自己看到的洞見。然而,在缺乏足夠的領域知識之前,很有可能提出的想法,並不一定符合實際的狀況,我也曾多次犯過這樣的錯誤。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逐漸發現,在企業內做數據分析,很多時候是個大量雙向溝通的過程,反覆的從數據當中,找出不對勁或特別的地方,並時常和專家做討論,確保我們走在正確的分析方向。

缺少溝通和確認的過程,往往會導致分析結果和實際業務狀況大相徑庭,而溝通的過程,往往也有助於幫助我們挖掘到更多的商業洞見,也可以和合作夥伴們培養良好的合作關係。

溝通是在數據分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七、商業價值先於分析技術

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本質在於為我們提供了解決方案,但技術會需要有地方『用得上』,才能夠最大化技術的價值。

在使用任何技術來解決問題前,先思考技術要應用的地方,是否適合使用這項技術,所投入的成本是否有辦法產生對應的效益。透過反思這個問題,可以避免我們陷入「拿槌子找釘子」的情況。

先思考我們講解決什麼問題,再尋找最合適的分析方法。商業價值應優先於技術選擇,這樣才能確保技術的應用真正產生預期的效益。

八、先想著要做多大的事,再來想著要怎麼做

預算先行常常是我們做事的第一考量,尤其是在大公司工作,很常先去估算公司大概願意為某件事情投入多少預算,例如說10萬元。之後再去以根據這個預算去規劃相關的做法,我自己過往也是這樣做的。

直到某次開會時,公司的一位高階主管指導我們說:「你們先去評估這件事有多少價值,如果真的有潛力,預算就不是問題。」

我心裡頓時有種被當頭棒喝的感覺。後來回頭思考,在擬定商業規劃上,我們自己是不是把自己想小了,而這段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想大一點,並證明這件事真的有價值。很多時候限制都是自己設下的,先想著我們要創造多大的價值,再來想要如何實現。

九、在分析之前,思考主題的可行性及商業價值

這個觀點是我在 Gartner 的案例價值矩陣 (Case Prism) 中學到的。 Gartner 通過將數據分析案例依據可行性和商業價值兩個維度進行分類,將不同的分析案例放在矩陣上,以此來評估每個數據分析主題的優先次序。

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思考框架,在數據團隊中,我們常常要思考年度的重點專案方向。這時候案例價值矩陣就非常重要,我們應該要將心力著重在高商業價值且可行性高的案例上,藉此有效的運用時間和資源。

對 Case Prism 有興趣的朋友,考量有著作權的問題,再麻煩大家直接 Google 這個詞了。

以可行性和商業價值來決定數據團隊的策略方向,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思考框架。

十、學習與顧問合作,減少試錯的成本

我發現金融公司很擅長聘請顧問。起初我非常不懂為什麼要聘請這麼多的顧問,直到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學習與顧問合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背後的思維是透過顧問及領域專家的經驗,幫助企業在快速的發展時,減少試錯的成本。

對重大發展及規劃來說,試錯的時間和成本是非常高的。許多團隊會傾向於規劃一定程度的預算,聘請大量的顧問來協助企業進行策略規劃及執行指導,我自己就參與過不少這類的專案,對於第一次執行專案的我們來說,這樣的安排非常的有幫助。

學習如何與顧問合作,是在追求快速發展應用的團隊中,必備的重要技能之一。

總結

以上這十點,是我自己在近期數據工作中,學習到最多的核心體悟,分享給也在數據分析路上的朋友們參考,希望能對相關領域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

--

AdamChang
數據迴廊

探索數據分析職涯、科技趨勢、產業應用、分析技術等議題,長期耕耘數據分析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