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芳春茶行見證大稻埕榮景「以茶會友」訴說臺灣茶葉歷史

陳宜妗|報導

|新芳春茶行外觀保留舊時樣貌。攝|王怡文

18 世紀末淡水港開港,大稻埕當時成了臺灣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帶動了大稻埕的繁榮,更成為當時臺灣外銷的驕傲,在全盛時期時,當地聚集了兩百多間茶行,「新芳春茶行」曾是臺北最大的茶工廠,在經過改建修復之後,轉型成為「活的茶葉故事館」。

茶行的特色與轉型

新芳春茶行融合中西式的建築特色,為臺北少數被保存下來的混合洋樓,在經 2009 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後,由於茶行至今已有八十幾年的歷史,建築結構有些損毀,過程中為能盡量保存舊時的樣貌,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修復,在建築工法以及建材上的找尋都相當困難,故經過了四年多的工程時間,復原百分之九十的原貌,包括從前製茶工廠所使用的精製茶設備也皆有保存讓民眾參觀。

新芳春茶行的轉型分為三個階段,在建築物經指定為古蹟之後第一個轉型為曾經作為連續劇「紫色大稻埕」的拍攝場景,戲劇播出後開始被一些民眾所記憶。2016 產權交給臺北市文化局後,茶行轉型為以地方文物館的形式,對一般民眾開放參觀的區域,展示地方文物的特色以及籌辦的主題展。在去年轉由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經營為第三個轉型,除了保留此歷史空間的維護,也在二樓的空間委外經營獨立書店。副館長葉世瀚表示,希望能藉由書店中講茶及臺灣建築歷史的相關書籍,搭配自選的臺灣在地的農產品茶葉,讓茶行不只是個看展的地方,也能讓民眾在此處駐足停留閱讀相關知識。

茶對國人的重要性

1860 年英國商人來臺鼓勵茶農擴大茶葉栽種的面積與產量,開始了臺灣茶外銷出口貿易的興盛。1970 年代後,許多東南亞國家開始用更大規模及有系統的方式取代臺灣以往大批的出口量,臺灣本地栽種的茶農開始減少,外銷也逐漸轉為內銷。

而後泡沫紅茶及珍珠奶茶開始流行,臺灣的茶葉由出口轉成進口,需至其他亞洲國家進口茶葉來滿足臺灣人對手搖茶的需求。葉世瀚表示,茶葉的貿易產量是降低的,但國人喝茶的習慣與文化還有普及性反而越來越高也更加重要,原因是取得便利,故雖然栽種的量減少,但國人喝茶的飲用比例是增加的。

同樣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茶行「林華泰茶行」目前以國內批發為主,資深員工康小姐表示,像臺灣有獨特的高山茶葉,並有固定的愛好者,而茶行做的就是將茶葉精製後,將味道保持在一定的水準,現今不管是哪個行業都會遇到通路減少的問題,也有很多人直接上網向茶農訂購,唯有將品質顧好生意才能長久。

--

--

文化一周 Culture Journal
culture journal

本報為文化大學新聞系三年級學生的實習媒體,從採訪、編輯、排版以及廣告經費等來源,由學生獨立運作,非隸屬於文大校方或任何財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