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3 漫步士林老城 找尋被遺忘的過往

文化一周 Culture Journal
culture journal
Published in
3 min readApr 29, 2020

文|彭梓瑜、鍾為騏

經歷了數十年變革,士林如今成為觀光聖地。 攝|鍾為騏

蘊藏職人、老屋及歷史的士林,各式老城小巷數在此地,從清治到日治再到國民政府時期,士林一直都是重要的聚落,直到現在,仍是知名觀光景點。

由士林新城再到現在的士林夜市、商圈,漫步在其中能夠看見不同世代的風采與故事,不僅只是現在大家的娛樂消費文化而已,而是充滿舊城空間、職人精神及文化脈絡的士林城。

承載三代人的故事

在士林夜市裡有棟外觀看似簡樸,裡面實則別有洞天的老屋 — 「食尚曼谷」,是國民政府時期的重要社運參與者郭琇琮的故居。部分內部裝潢仍保留當時的樣貌,在大正時代的巴洛克風格中,且夾雜濃厚的台、日式風格。

其中三樓斗大的壁畫上正在做紡織加工的婦人,象徵台灣在1960 年代輕工業興起,士林紙廠的工人和做紡織的女工在士林這裡相識、相戀並扎根,而這段回憶裡的背景就是即將面臨重建的陽明戲院。

朱義武的復發竹木行角落裡找到職人精神。攝|鍾為騏

藏身士林夜市旁的復發竹木行老闆朱義武是土生土長的士林人。他憶起過去這還是一大片農地,而因緊鄰基隆河,所以在過去士林就已是交通的樞紐。曾經陽明戲院的繁盛光景和現在冷清的夜市,朱義武見證士林的興起和沒落,雖眼前充滿未知,但他依舊相信士林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陽明戲院後面的少年街裡,承載許多年輕人因負擔不起西門町的房租,轉而來到士林創業的夢想,只要具有足夠的特色,絕對不怕客人不上門。但現在因遊客的銳減和陽明戲院改建的衝擊,許多店已無法繼續支撐下去,只留下過去存在的痕跡,卻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繁盛。

在清朝時期,因一場「漳泉械鬥」使士林舊街周遭損毀嚴重,而在地方仕紳潘盛清與潘永清兄弟的集結下,帶領族人重建「士林新街」,以慈諴宮為主軸,向外築隘門以防禦外敵,而後方緊鄰基隆河作為屏障,建造出堅強的「士林城」。而慈諴宮外的圍牆上刻的「唯善呈和」便是極具多元且包容之意義,它代表了人民安居樂業的心境,不再爭鬥、穩定發展,也因此讓士林成為年輕人拼搏夢想、開創事業的基地。

實踐創業夢的基地

隨著2018 年台北市政府公布之「士林再生」實施計畫,士林地區即將面臨大規模的改變,而黃飛霖認為改建後產生衝擊是肯定的,而目前的改變也是應該的,整理夜市周遭衛生及街景,以降低安全上的疑慮。但都更的背後,會有許多青春的回憶不斷被刷新甚至被遺忘。

但舒喜巷創辦人黃飛霖仍相信,士林具發展的潛力,在疫情的影響下及地區整建後,所呈現出的老城、老街文化,將不再只是因遊客銳減而低價賣出的商品,而是真正保有在地特色和歷史,屬士林這片土地的故事。

--

--

文化一周 Culture Journal
culture journal

本報為文化大學新聞系三年級學生的實習媒體,從採訪、編輯、排版以及廣告經費等來源,由學生獨立運作,非隸屬於文大校方或任何財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