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即時,我更在意真實的報導 — 黃兆徽專訪

政戰新聞109年班
新聞尖兵第53期-履行家
4 min readDec 30, 2019

「媒體的工作不在挑起社會的對立,而是促進對話、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資深媒體人黃兆徽(圖片來源為新聞系資料照片)

記者吳思靛/台北報導資深媒體人黃兆徽,擔任過記者、主播、製作人、紀錄片導演,曾榮獲許多重大新聞獎項,現職為華視新聞部經理,是華視新聞改革的重要推手。對於當初如何決議將日常的即時新聞減少、轉而增加專題新聞的則數,黃兆徽笑著說:「好像沒什麼決議欸,就我說了就做啊!」他認為,一起事件很難用1、2分鐘說完,但是10、20分鐘的影片製作時間過長,或是願意看的觀眾不多,所以最後決定以4至5分鐘的新聞,並在內容裡加入包括國際、國內的議題,「因為都是在探討社會議題,所以可以嘗試將各種形式的新聞結合在一起。」

黃兆徽提到,華視在新聞報導的比例已與過去大不相同,在新聞播報的後半段,也就是七點半之後,會針對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策劃「打開世界之門」、「真相急先鋒」、「打假特攻隊」等專題報導,帶領觀眾深入了解一個國家或是一個議題,「遇到重大議題時,作為公廣集團,我認為我們有責任提供各種不同角度的切面,來告訴觀眾這個議題可以從哪些角度來討論。」而前半段的日常新聞,華視也減少腥羶色新聞以及由網路瀏覽器、監視器、行車記錄器構成的「三器新聞」,增加大眾需要了解的時事,並期望透過這樣的改變,讓大眾拋開「膚淺新聞」的想法。

過去傳統的電視台做法,是針對議題做10幾分鐘或是1個小時較完整的報導,製作過程十分費時,「我認為那樣太慢了!」黃兆徽認為民眾最關心的還是今天發生每一件事情時該從什麼角度解讀,「當過了一到兩週之後,很多輿論的方向及民眾的觀感就已經確定了」,因此比起過了一個禮拜才讓觀眾重新了解議題,發生事情的當下就提供不同的角度可以帶來更多元的思考方向。

真實性大於即時性 落實查證與平衡

黃兆徽認為,新聞專題是臺灣所欠缺的,而媒體要負很大的責任。以往每個社會事件不管重要與否,播出的時間都律定在1分半鐘以內,讓所有事件都沒有觀點,只有情緒化及較為兩極的反應,臉書、推特等社群平台經常助長這樣的風氣。「這樣的現象是危險的,尤其涉及重大的公共議題討論時,變成只有表象的情緒性支持或反對,」黃兆徽嚴肅地說,「媒體的存在價值,除了監督政府、發揮第四權之外,重要的是要針對事件提供盡可能多元的角度,幫助大眾思考、辯證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臺灣已有太多以報導即時新聞為主的新聞媒體,包括新聞台、網路、報紙。如果要收視即時新聞,觀眾的選擇已經太多了,「華視當然還是有即時新聞,但經嚴格落實查證跟平衡,不管是政治、政黨的平衡,或是社會民生議題的平衡。比如說議題討論到長庚醫院,那報導時至少要讓院方有回應的機會,這也是一種求證與平衡的方式,」黃兆徽說「沒有查證沒有審稿,這則新聞不能播出,因為真實性必須大於即時性的。」

媒體的價值 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而這樣的改革,除了外界有質疑的眼光之外,內部也會有疑慮的聲音。所以黃兆徽在決定將華視的新聞內容做改革之後,同時,也要幫同事們做心理建設,告訴他們「這才是媒體的價值,才是華視存在的價值。」雖然華視相對於其他新聞台大約只有1/3的人力,但他們更可以聚焦在重大議題上,「純粹看熱鬧的新聞到底觀眾為什麼要知道,如果他需要的話就去別台看吧!」

黃兆徽說,很多理念不見得可以在正派的媒體得到完全的落實和發揮,期望可以讓華視新聞變成希望中媒體的模樣,「媒體的工作不在挑起社會的對立,而是促進對話、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黃兆徽堅定地說,「臺灣已經沒有什麼媒體可以期待了,除了華視,捨我其誰?」

黃兆徽小檔案

一、擔任過記者、主播、紀錄片導演、製作人。

二、曾榮獲許多重大新聞獎項,為前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現職為華視新聞部經理、台大新聞研究所實務教師兼任助理教授。

新聞專業 — 延伸閱讀

--

--

政戰新聞109年班
新聞尖兵第53期-履行家

這次是第一次嘗試以網路形式發表文章,希望能藉由我們的視角帶大家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