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日誌(3)-解剖顯微鏡下的視野-刻意練習

從失敗中找到規律

你的大昆陽
昆陽小教室
8 min readAug 19, 2018

--

失敗有兩種,一種失敗是完全不再嘗試;另一種失敗是還沒成功而已。

練習也有兩種,天真練習法和刻意練習,其中的差別在於,是否能夠掌握失敗的經驗,天真練習無法把握失敗經驗,往往只會在錯誤的方法下不斷的重複錯誤,期望自己有所成長,直到無法繼續後,再抱怨自己的天賦不足,而刻意練習,清楚了解學習沒有一步登天,也沒有天賦高低之分,唯有一步一步克服難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常被現代人認為萬卷書不重要,但我告訴你,讀萬卷書很重要,但如果你不把萬卷書裡的道理拿出來用,那真的沒什麼用,知識理論都是從許多研究中歸納整理的,而研究就是需要實踐和技術,所以,我認為理論很重要,但能不能內化成技術更重要。

此篇文章,我想分享我在實驗室練習做螨蜱的玻片標本的心得,也連結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 <刻意練習>的理論,將兩者做一個整合,整合出屬於我自己的「刻意練習」。以下這些環節我認為都可以套用在不同的技術領域上,歡迎大家試試看。

懶人包-理論點
捕植螨標本-捕植螨以葉螨和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具有應用於生物防治的潛力

首先,我先介紹玻片標本的意義,在生物研究中,分類學是奠定生物研究的基本,就是所謂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因為要針對一個物種做研究前,你必須知道他是誰,否則實驗做了很久,卻搞錯別人的名字,連文獻都讀錯了,失敗了無數次,結果才知道原來是名字搞錯了,這個烏龍就像你跟一個女生談戀愛,談了好多年卻不知道她是誰。所以分類絕對是生物研究中最基本,而且重要性很高,沒有前面的物種鑑定,研究後期的應用科學也甭談了。而鑑定的方法有兩種,傳統的型態鑑定和分子鑑定,過去在DNA分子的技術尚未發達前,以前的科學家都是以型態鑑定作為分類標準。

型態鑑定,以蟎為例好了,我們在對照檢索表前,需要把將螨體制做成玻片,以前的科學家就是觀察很多很多的蟎,利用歸納法,將一些適合鑑定的特性作為分類特徵,例如:螨身上的毛有幾對,所以,依循著偉大且值得尊敬的科學家前輩(科學巨人們),我們就可以依照他們的方法,知道做玻片,看他們身上的毛就可以知道他們是誰,當然,事情不是那麼簡單的,你要先學會做「好」一個玻片。

以下,我會順著我玻片的技術來分享

一、 內在的思考

(1) 成功的定義:

前面有提到分類鑑定的意義,在不同技術領域,都有不同成功的定義,而我做玻片要成功的定義就是,最後的成果能夠清楚看到鑑定特徵。而根據不同的成功定義,難度也隨之不同。

(2) 成功的目的

與前者的不同在於,定義是針對研究上,「目的」更多的是思考在於這個技能對自己的意義,還有未來的實用性,畢竟以後標本採集後,往往上面的葉蟎或是捕植蟎(目標生物)可能沒有很多,要在數量不多的樣本作出有把握的標本,就需要好的技術,如果只有一隻,自己能不能把這隻做好,我想要自己的技術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

(3) 有目標的練習

我這次練習的技術專注於製作雄成蟎的正側面,為什麼要做正側面呢?

因為如果要鑑定葉蟎到「種」的分類層級時,就需要看雄成蟎的陽莖器,陽莖器是什麼?其實就是生殖器,那來交配的用的器官,(題外話我都戲稱為「屌」,指導我的學長則稱為「老二」)而同屬不同種的陽莖器都會長的不一樣。

所以,我的目標就是能夠看到雄成蟎的「老二」。

附註說明:鑑定標本的關鍵要看的是軀體上的毛序和足上的構造,所以目的是軀體和足的展平。雄成蟎要看的是陽莖器,而陽莖器在尾部的下方,如果擺背面,經過透化也無法看到,所以需要將體軀擺正側面。而雄成蟎體軀較小,且薄,根據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製作雄成蟎鑑定玻片難度較雌成蟎高。

二、實際的去練習

(4)材料和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準備器材,而這個器材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做調整,因為也許這些工具適合其他人,但不適合你,所以在使用過程覺得不順手,嘗試著找到一個最適合你的工具,或是調整自己的使用習慣,並實際去練習,讓自己能夠讓身體照著自己的指令去行動,而自己可以更專注在面對操作時的變動。

材料:解剖顯微鏡、挑針、何氏液、載玻片、蓋玻片、葉蟎成蟎雌雄樣本;

技能:會使用剖顯微鏡、在顯微鏡底下使用挑針調整螨體

附註說明:操作步驟

1.在蓋玻片滴下適量何氏液(何氏液是為了透化螨體的組織)

2.使用挑針將葉蟎從葉片取下並放入何氏液中

3.在顯微鏡下調整螨體,調整到自己所需要的狀態

4.再緩慢的放下蓋玻片

5.最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可用手去輕微調整玻片

6.最後放進烘箱3–7天,待螨體透化

(5)實際練習且專注

在整個過程需要非常專注,因為蟎體是非常小的,成蟎的大小只有400微米,非常細小,挑動時需要很高的專注力,當技術純熟後,身體開始適應後,消耗的能量會越少,專注力可觀察到的細節就越多。

三、學習觀察反饋

(6)找到你失敗或成功的原因

隨著失敗經驗的反饋,我也找到失敗的原因,在製作雌成蟎玻片標本時,主要目的就是要讓雌成蟎八隻腳順利展開,而身體能夠是正的,可以利用何氏液重量將足展開,所以滴下的何氏液的量可以較多,但是雄成蟎正側面標本並不一樣,這個技術非常不符合「蟎體力學」,我一直無法想像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成蟎橫著放,且在蓋玻片放下時,又不會被旁邊的何氏液推倒,蟎並不是正方體,無法用側面穩穩地立在平面上,牠比較像個圓盤形,所以就像立蛋一樣,找到穩定點。

另外,如果太快,就像石頭掉入湖中,會造成漣漪,會產生氣泡,也很有可能會讓螨體傾倒,如果放蓋玻片時的角度不對,就像一個海嘯,會把海上的「小船」傾覆。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蓋玻片時,讓蓋玻片像個鍋蓋一樣,從上方平穩且緩慢的放下。

(7)清楚變動因子是什麼

1.何氏液的量、2.螨體的擺放、3.放蓋玻片的平穩

這三個關鍵的因子

四、操控變動因子的方法就是技術所在

(8)變動目標大小

所以,我可以把能量的焦點放在以下三點

1. 何氏液的厚度:

除了控制滴下去的大小差異,還有學長傳授的秘技-手動攤平展開,就是利用挑針將何氏液展平,此舉可以調整何氏液的高度和寬度,何氏液的厚度影響的是液體的張力,此張力影響的是蟎體在蓋玻片壓下後的展現。依照目的不用目的來調整張力。

可依我主觀大致分為七樓,很大一滴,未展開為7樓,小滴一點,未展開為5樓,小滴展開3樓,展開至極致為1樓,如果要雄成蟎蟎體要放側面且不易倒,厚度差不多為了3–2樓,厚度可將蟎體浮起;如果厚度1樓,較容易傾倒,蟎體容易被何氏液的黏稠度往下拉。(很不科學的敘述)

2.螨體的擺放:

要讓螨體穩定不傾倒就需要利用螨的腳

3.放蓋玻片的穩定度:

蓋玻片放下後,用挑針穩定蓋玻片,緩緩放下,利用針彈性,使

使蓋玻片與何氏液的瞬間是非常緩慢的,此舉可以減少氣泡產生, 減少何氏液波動使蟎體傾覆的可能

(9)操控變動因子的方法就是技術所在

以上這三點,也可以適用於其他螨體的製作,根據不同需求而有所改變。

(10)突破瓶頸

經過不斷練習,試著將錯誤修正,或是反覆重回以上的幾點,試著從錯誤中找出成功的可能性。

五、將過程理論化,條理化

在這個過程,我不斷地調整操作上的細節,不斷地嘗試方法,並嘗試記錄下來,讓思路清晰些

(11)心態調適

在這個過程我蠻幸運有學長的指導,他也告訴我,我選中的蟎(非洲真葉蟎),因為雄成蟎體型較小,難度也較高,失敗是正常的,他自己也很少有成功的,

所以,對我來說,我知道失敗是正常的,但學長都能成功了,他一定有我所沒有技巧,而那個技巧就是我要學的,所以,我就是要不斷的練習,試著用身體去掌握那個技巧。

(12)詢問有經驗的前輩

在過程也不斷的詢問和觀察,我和學長在操作上的差別,還有我遇到的問題,學長都會給我建議

(13)反覆練習、刻意練習、技術化

綜合以上,不斷的練習讓技術內化是必要的練習。

最後,要學會休息和重整思考,一味的瘋狂練習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可能會讓自己的身體更累,更難以持續,適時的休息,並調整步調。且練習的品質很重要,專注的一小時可能比疲勞且分心的一個月的練習效果還有效。

在整個練習的過程,學會謙虛的討教是很重要的,練習的整個過程也受到學長的幫助,有人願意教導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總言之,我認為 — 「每個技術的困難點就是珍貴所在,反覆檢視失敗和成功的經驗,透過反思和內化,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技能。」共勉之每個人在自己學習的路上所得到的。

PEACE AND THANKFUL 2018.8.19

--

--

你的大昆陽
昆陽小教室

一個喜好生物卻不務正業的植物醫學系學生,喜好觀察一切人事物,明知繞遠路,卻愛走自己的路, 是一個固執己見的小子。 農業/心理/社會/自我 已停更搬家至方格子,新朋友可以來新家逛逛 https://vocus.cc/user/5a11f509eceaed97b401db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