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育成系列分享(二):創造共同生活經驗的「人生轉機計畫」

明怡小編
明怡觀點
Published in
Jun 18, 2024

(本篇文章由明怡與 ChatGPT 協作完成)

繼美善基金會崇美小作所的「智青開模型手創品優化方案」後,這次我們來分享另一個精實育成計畫的案例 — — 乘風少年。他們的故事,同樣充滿了挑戰和感動,展示了如何透過創造與青少年的共同生活經驗,來接住這群青少年。

乘風少年的使命

有些人充滿戾氣和惡意,是因為他們從未被人溫柔相待過。
我相信自己能始終溫柔,因為年少時遇到了善良的人。
── 喬一,《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

「你好,大家好,我是亮佑。」乘風少年的亮佑督導開場時說。「我們是乘風少年,一個專門服務青少年的單位,希望在每一個危機時刻都能陪伴他們。」

每位青少年都有迷惘、受傷、不被理解的時刻,乘風少年相信,青少年的行為背後都有令人感到悲傷、無奈、脆弱的故事存在,需要走進他們的生命脈絡裡,才能理解這群少年是如何長大,陪著他們重新找回自身價值與人生意義。

乘風少年劉亮佑督導分享

陪著青少年找到人生轉機的方向

乘風少年的主要服務對象之一是使用毒品的青少年,「我們發現很多孩子接觸毒品,不僅僅是因為不知道毒品的風險,更是因為情緒和自我價值的問題」,亮佑說道。

在服務過程中,乘風少年的夥伴發現,這些青少年接觸毒品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無知,而是內在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滿足。隨著服務的深入,也發現有些青少年開始濫用精神科藥物,這個問題與毒品濫用機制相似,但還未有專門的服務方案來協助這些青少年。「所以我們也從這個地方開始發想,希望通過精實計畫設計出一個服務這些孩子的方案。」

「不舒服」的共同⽣活體驗發想

從過去的服務經驗中,乘風少年的夥伴發現許多青少年的休閒娛樂就是透過滑手機或使用藥物,來快速逃避那些令他們產生不舒服感受的方式。因此,乘風少年打算設計一個以大自然元素為主的體驗活動,希望能夠幫助青少年們放慢生活節奏,「讓他們可以好好感受到自己的不舒服,以及怎麼樣去適應」。

這樣的體驗活動設計是基於心理學的客體關係理論。這個理論是強調,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會與他們的主要照顧者形成共生關係,所以如果母親笑了,孩子也會跟著笑。回到社會工作層面,不只是人,青少年也會與藥物形成類似的共生關係,所以他們會習慣濫用毒品或精神科藥物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而回到社工的職責,就是要慢慢地引導青少年與藥物分化,「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體驗教育,讓社工與孩子們一步步形成共生,最終幫助他們成為獨立的個體」。

聚焦於「最不確定的」人生轉機計畫

在確立了服務解方後,乘風少年規劃出五個方案的階段:

  • 建立期:讓社⼯和青少年相互熟悉。
  • 高頻率面訪:建立社⼯和青少年間穩定及安全的關係。
  • 活動邀約:讓青少年願意參與體驗活動。
  • 體驗活動:習得不同調適情緒的方式。
  • 高頻率追蹤:活動經驗延續到日常生活。

從中他們也發現到,方案的內容大多是過往就在執行的,唯有「體驗活動」是在這次規劃中特別新增加的環節。乘風少年的夥伴們也不確定青少年們是否會願意來參加這樣的活動?或是這樣的活動是否真的能達到目的?因此,乘風少年將「體驗活動」作為方案主要優化的部分。

騎協力車的「共同」經驗

社工與青少年共同騎乘協力車

第一次的體驗活動,乘風少年嘗試了「福隆騎腳踏車」一日遊。雖然當時只有兩位青少年參加,但活動中社工與青少年共同騎乘「協力車」,抵達沙灘看海,這對於青少年來說,是一個新的嘗試和挑戰。

其中一個參與的青少年有思覺失調和憂鬱症,曾經在精神狀況不穩定時自殘,甚至用生魚片刀刺傷自己。亮佑回憶道:「一開始,我們對他的精神狀況和攻擊行為都特別留意」,也發現那位青少年比較壓抑,騎車時顯得特別小心翼翼。

騎乘的途中,他們遇到一位小孩站在腳踏車道上,「剛開始,他對擋路的小孩非常生氣」,因為他害怕自己身上的刺青,會讓小孩或小孩的父母誤會自己是壞人,「但在我們的鼓勵下,那個孩子終於鼓起勇氣,大聲地對前面的小孩喊道:『借過!』,對方果然讓開了路,他臉上露出了一絲驚訝和開心的笑容」,這是那位青少年第一次為自己發聲,「這個小小的突破,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亮佑回憶道。

然而,這次活動並非全然順利。當社工和青少年抵達沙灘後,亮佑原本期望他們能回顧一天的情緒狀態,並進行情感分享,但因為團體環境的影響,且活動中加入了衛教的內容,向青少年們講解精神科藥物的作用與效果,導致青少年們依然有所保留,難以真正敞開心扉。

「非日常」的夜釣體驗

夜釣活動的暈船產生不舒服感

在第一次活動的基礎上,乘風少年設計了第二個活動 — — 「基隆夜釣」。他們希望在更具挑戰性的環境中,幫助青少年們學會調節情緒,克服內心的恐懼和不適感。

劉亮佑解釋道:「我們在設計這個活動時,考慮到如何讓情境更具挑戰性,因為我們覺得騎腳踏車有點太簡單了。這次的夜釣活動從早上十點在台北集合,前往基隆出海,一直到晚上六點回港,中間有更長的時間讓孩子們體驗暈船的不適感」。

活動開始,孩子們在船上感受到海風迎面而來,逐漸放鬆下來。然而,隨著船隻駛向深海,暈船的感覺開始襲來,挑戰也隨之而來。在釣魚的過程中,一位社工表現出了對魚的害怕,「當孩子興奮地釣到魚,拿給社工看時,社工卻因魚的甩動而嚇得叫了一聲,孩子臉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

後來,這位社工在和青少年聊天時,坦誠地分享了自己的恐懼:「其實我也有害怕的東西,但因為認識你,我覺得自己也需要變得勇敢」。這句話讓那位青少年重新露出笑容,並感受到自己勇敢的重要性。

另外一位孩青少年,一開始非常好強,誓言一定要釣到魚。但隨著活動進行,他開始在社工面前示弱,這對他來說是一次重要的突破。「這次活動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在不舒服的情境中表達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進步,」亮佑分享道。

而在活動後的高頻率追蹤階段,這位好強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對社工說:「我覺得其實我沒有什麼超級好朋友。因為我在跟朋友活動的時候,總是要表現得很好,照顧別人。但在跟社工的關係裡,我可以自在做自己,就算不好也沒關係。」

潛移默化的轉變

在經過這兩次的活動,青少年們逐漸產生改變,原本沒有病識感的青少年們,開始慢慢有了病識感,並且逐漸嘗試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進步,讓乘風少年的夥伴們感到非常欣慰和鼓舞。

亮佑總結道:「在活動中,我們也對社工提出了更多要求。為了讓社工更快上手,我們後來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指引,讓他們知道每一步該做什麼、為什麼要做。例如,當孩子釣到魚而無法取下魚鉤時,社工需要評估是否該幫助孩子,或是讓孩子自己挑戰並學習。」

透過騎協力車和夜釣的活動經驗,青少年們不僅體驗了大自然的奇妙,更在不斷的嘗試中學會了調節情緒,逐步建立起自信。「雖然精實育成計畫結束了,但我們會繼續努力,將這些成功的經驗應用到更多的服務方案中」,亮佑最後用堅定地語氣,述說著乘風少年將持續乘風飛揚!

— — — — — — —

想瞭解更多精實影響力的資訊,歡迎參考精實育成計畫網站 !

延伸閱讀
精實育成系列分享(一):擁抱失敗經驗的「智青開模型手創品優化方案」

--

--

明怡小編
明怡觀點

明怡同仁組成明怡小編群,帶著高度熱忱,持續摸索學習。我們把和NPO夥伴交流,網友指教,前輩請益等心得寫下,期許幫助彼此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