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Reference

Ring Shen 沈如瑩
星戰筆記 Notebook of Star Wars
11 min readMay 3, 2023
source: Mapping Luke Skywalker’s Hero’s Journey

參考資料

常用網路資源

武技百科 Wookiepedia
「由粉絲建立、為粉絲服務,所有人皆可編纂的星戰百科全書。2005年成立,目標是建構最精確、包山包海、完美呈現與遙遠遙遠的銀河系相關的所有事物來源。」

每一個角色、每一項物件,只要有任何一點關鍵字,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無數資訊。對我來說最麻煩的是資料真的太巨細彌遺了,加上是英文介面(也有中文版但資訊量相對又太少),有時得花很久時間才能找到(或還是找不到)我要的資訊。

維基百科Wikipedia 星戰相關條目(英文版)
比較初階的資訊其實維基就可以滿足。

網際網路檔案館
我不確定這是否在版權的灰色地帶,但有些在Youtube上不好找的影像都可以在這裡看到,比如還沒被改過頭的正傳三部曲

紀錄片

Empire of Dreams: The Story of the ‘Star Wars’ Trilogy
Edith Becker、Kevin Burns|美|2004|Color|151min
雖然此時前傳已經上映完畢,不過這部片專注在正傳三部曲上。以幕後製作為主,還能看到演員當年的試鏡片段,以及關於拍攝這三部曲的訪談。

星際大戰:傳奇的誕生 Star Wars: The Legacy Revealed
Kevin Burns|美|2007|Color|155min
這是盧卡斯影業製作的紀錄片。邀集學者、影評人、電影工作者、政治人物等,以神話、歷史、宗教、文學等角度,拆解前六部曲的人物和情節元素。IMDb上的片長是155分鐘,但網路上可以找到的版本約90分鐘。看看官方如何詮釋這套電影也是相當重要的。

喬治盧卡拎老師 The People vs. George Lucas
Alexandre O. Philippe|美|2010|Color|93min
這片金馬上映過(才有如此傳神的譯名),而且我還去看了。這位導演專門拍「關於電影的電影」,《驚魂記》、《大法師》、《異形》……都被他一一解析。但因為當時我根本沒看過星戰,對於影迷的憤怒是有看沒懂。看完電影後重看當然知道問題在哪裡了,盧卡斯太愛修改自己的作品,但影迷終歸是影迷,大家還是非常感謝盧卡斯創造了《星際大戰》啦。

光影與魔法:電影奇幻之旅 Light & Magic
Lawrence Kasdan|美|2022|共1季6集
這是D+原創紀錄影集,以六小時左右的篇幅講述ILM(光影魔幻工業)的沿革。雖說是官方視角,仍算真誠地呈現人員來去、理念差異等過往。關於正傳三部曲的敘述篇幅最多,到了九〇年代之後進入前傳、史匹柏、終結者系列等動作電影特效,最後連結到D+開台大作《曼達洛人》運用的最新特效技術。

《曼達洛人》幕後製作花絮(共兩季)
非常推薦這個系列。其實所有在D+上的幕後影片都很好看。《曼達洛人》因為是D+的開台星戰部門代表,第一季的幕後影片竟然做了八集,看了才知道特效早已告別綠幕時代,以電玩引擎等級製作的環形背景,不僅能呈現更自然的光影,演員也更能身歷其境。第二季也有兩集影片。

圖書

關於星戰主題的書,台灣似乎出版不多(不知道更早之前是如何),目前能找到的大約是後傳三部曲上映前後出版的品項;有些電影製作的工具書當中會提到星戰。至於英文的星戰小說和周邊著作可就多不勝數了,目前還不在我的資料庫內。

Star wars: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
How Star Wars Conquered the Universe
Chris Taylor著,林錦慧、王寶翔譯,台北:高寶出版,2015年11月。

書做得爛透了。我都可以想像出版社是如何為了趕在《原力覺醒》上映之前把書印出來,趕到錯字連篇,甚至看得出來兩位譯者各自負責的篇章,因為譯名根本不統一,歐比旺/歐比王、丘巴卡/秋巴卡之類的問題到處都是,完全糟蹋了這本內容極為扎實詳盡的作品。
此書從配了美國原住民語「納瓦侯語」版本的《星際大戰》開始回溯,大致以時間軸順序進行,並談論許多有趣的主題。無論是盧卡斯的早年生涯、美國獨立製片的發展,或是正傳製作的各種細節、前傳又如何造成不同世代星戰迷的衝突,星戰慶典上從501軍團到波巴・費特的扮裝人物背後有何故事……書名恰如其分:星際大戰確實征服了全世界。

原力思辨:哈佛法學教授用星際大戰解析生命中重要的事
The World According to Star Wars
Cass R. Sunstein著,林力敏譯,台北:先覺,2017年12月
跟電影製作沒有直接關聯,而是以文化現象的角度從作品中拆解出議題,例如星戰成功的原因、親子關係、政治制度等。是本輕鬆讀物。

延伸閱讀

亦可參考英文維基條目:Star Wars sources and analogues

電影・影集

飛俠哥頓 Flash Gordon
Frederick Stephani|美|1936|B&W|245min

太空歌劇。同名漫畫改編,共13集(Chapter),目前可在串流平台上找到(分為三部)。我尚未看過這部作品,但據稱此作直接影響盧卡斯拍攝《星際大戰》,他也在電影裡以片頭向上飛升的文字、以劃接(wipe)方式轉換場景等做法向其致敬。另一部重要的太空歌劇影集《巴克·羅傑斯》(Buck Rogers),也早在他的《五百年後》片頭就與之致敬。

黑澤明與義大利西部片
盧卡斯深受日本武士電影(俗稱チャンバラ〔ChanBaRa〕,取刀光劍影的擬聲)啟發,眾所週知,達斯・維達乃至絕地武士的造型都相當具有日本風格。這裡提到的作品都能在串流上找到。網路上也可以看到許多畫面和風格的比較影片:

七武士|七人の侍|1954|B&W|204min
「各懷絕技的高手齊聚一堂,協助當地居民抵抗外侮」這種以小搏大、以少勝多、不畏強權的精神,是星戰世界裡相當重要的精神(戴夫・費羅尼曾提過他得確保團隊裡所有人都看過《七武士》)。動畫《複製人之戰》S2E17片頭直接致敬黑澤明,讓歐比王、安納金等人在菲魯西亞(Felucia)星球訓練一群手無寸鐵的居民抵禦賞金獵人的攻擊。《曼達洛人》S1E4,丁・賈林和卡拉・鄧恩也做了類似的事。真要說有什麼差異,日本武士總是會戰死的,而星戰英雄不會。

戰國英豪|隠し砦の三悪人|1958|B&W|139min
劇中兩個農民主角是R2-D2和C3PO這對搭擋的靈感來源(尤其在片頭一段);片尾公主賜賞的場景也轉化為《曙光乍現》的結尾。

大鏢客|用心棒|1961|B&W|110min
《曼達洛人》的主角丁・賈林,其造型和行事風格都來自於類似的作品,當然也包括翻拍的《荒野大鏢客》(Per un pugno di dollari,1964)等塞吉歐・里昂尼(Sergio Leone)導演的一系列「義大利西部片」,或是更早的《驛馬車》(Stagecoach,1939,約翰・福特執導)。

戰爭場景
星戰攝影參考了不少早期的戰爭片,比較多人提到的有以下幾部(主要是戰鬥機的飛行方式)。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暫譯) Alexander Nevsky
Sergei Eisenstein & Dmitri Vasilyev|蘇|1938|B&W|111min
《帝國大反擊》中霍斯戰役(Battle of Hoth)的拍攝參考。

轟炸魯爾水壩(暫譯) The Dam Busters
Michael Anderson|英|1955|B&W|124min
《曙光乍現》中雅汶戰役(Battle of Yavin)的拍攝參考。以及1969年由蓋・漢彌爾頓(Guy Hamilton執導的)大不列顛之戰(The Battle of Britain)。

其他

大都會 Metropolis
Fritz Lang|德|1927|B&W|147min(修復版)
C3PO的造型靈感來源。

source: (L) (R)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Francis Ford Coppola|美|1979|Color|182min(終極修復版)

盧卡斯視柯波拉為人生導師,他們一起創辦的「美國西洋鏡」製片公司,為新一代的美國電影工作者奠定獨立製片的發展基礎。這部改編自《黑暗之心》的經典巨作本來要找盧卡斯導演的(繼《美國風情畫》後的「越戰二部曲」),不過當時盧卡斯已經投入星戰的製作。柯波拉和這部電影的諸多傳(ㄗㄞ)奇(ㄋㄢˋ)已載入電影史冊,很難想像如果由盧卡斯來執導這個題材,會是什麼模樣 — — 不對,我們已經看到了,就是《星際大戰》。

瓦力
WALL-E|美|2008|Color|98min
瓦力的聲音由班・布爾特(Ben Burtt)操刀,他正是R2-D2(以及E.T.)的配音師。本片中呈現的「二手宇宙」也頗有星戰風格。

圖書

千面英雄:70年經典新編紀念版,從神話學心理學到好萊塢編劇王道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台北:漫遊者文化,2020年6月

此書之所以廣為人知,盧卡斯的推崇可說是最大功臣,在新版由耿一偉撰寫之序文中便引用了以下文字:

一九九五年二月,坎伯獲得全國藝術俱樂部頒發文學榮譽獎章,盧卡斯在頒獎典禮上對坎伯感謝道:「我寫作劇本全部的時間已經好幾年,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我一直在兜圈子⋯⋯不過,在讀過只有大約區區五百頁的《千面英雄》以後,我發現我要的故事就在那裡面。我的終點就在那裡面,焦點就在那裡面⋯⋯如果不是跟喬的偶遇,很有可能時至今日我還在苦思《星際大戰》的劇本該怎麼寫。」

事實上盧卡斯不是真的讀了書之後才動筆的,不過這本書(以及盧卡斯兩位「編劇醫生」好友格蘿莉亞・凱茲〔Gloria Katz〕和威拉德・惠克〔Willard Huyck〕)顯然讓他的故事更完滿。近年興盛的編劇讀物也經常引用「英雄之旅」的邏輯拆解許多電影作品,讀完這本書後再看電影,真的會意識到好萊塢公式如何賦予主角任務,《星際大戰》無疑是最佳範例。武技百科上也有文章談論《曙光乍現》中路克的經歷如何與英雄之旅重合

「基地」系列
Foundation、Foundation and Empire、Second Foundation、Prelude to Foundation 、Forward the Foundation、Foundation’s Edge、Foundation and Earth
Issac Asimov著,葉李華譯,台北:奇幻基地,2021年12月(精裝,影集書腰版)

圖片來源:中央社

去年一度傳出這套書的版權即將到期下架,原本還在猶豫要不要讓這套書擠進我侷促的書架上,這下不買不行了(電子書不齊全)。不過目前看來通路上都還有貨,不知是版權展延還是大家都願意留著慢慢賣。我先讀了「基地三部曲」,這三部曲包括八部短篇小說,出版於1951年。星戰的邏輯跟這套科幻經典並不相同,唯獨一件事不可忽略:銀河的中心。

星戰前傳三部曲的重要場景之一,便是銀河共和國議會所在之處:科羅森(Coruscant)。這顆星球被描述成為可能是人類的母星,全盛時期居民(人類和其他物種)達2兆之多。地表全被層層疊疊的人工建物覆蓋,只留下一小塊岩石(烏美特峰〔Umate〕的峰頂)露出。科羅森的設定很顯然受到《基地》影響。川陀(Trantor)是銀河第一帝國的首都,絕大多數地表都由人造外殼覆蓋,並且深入地底。有著類似地球的客觀設定(例如自轉日的時長),並且是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其他諸如《銀翼殺手》、《沙丘》甚或《魔戒》,據稱星戰都與之有似曾相識之處,無論是真的受其影響或是英雄所見略同,《星際大戰》儘管是原創故事,仍從這些作品中獲得了養分,這也是創作的奧妙之處吧。

--

--

Ring Shen 沈如瑩
星戰筆記 Notebook of Star Wars

理科生、偏食的電影觀眾、書店與出版產業邊緣人,喜歡寫字和手工藝。工作守備範圍:撰稿、編輯、企劃、策展、零售空間規劃,文章散見報章媒體。個人網站|rings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