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精緻飲食文化傳入,台灣由於經濟水準的提高,「台灣料理」也成為當時上流階級蔚為風行的選擇。如大正10年(1921年)在大稻埕開業的江山樓可謂數一數二的代表,日本皇室來台都在江山樓設宴。
江山樓:與日本、西洋料理抗衡的台灣料理
「臺灣料理」四字最早在1898年出現,稱作「料理」而不稱「菜」本身就有fine dining精緻餐飲的意味在。
江山樓開幕時創辦人吳江山表示台灣「乏一大酒菜館足與『梅屋敷』、『鐵道旅邸』鼎足相匹敵」。後兩者分別是當時全台灣最好的日式料理、西洋料理。吳江山曾希望江山樓的料理「能與和、洋料理界永遠抗衡」,十分豪氣,也定位了台灣料理獨立特色、精緻飲食的想像。
台灣料理怎麼吃?
完整的台灣料理一共13道菜,上菜順序是「一乾、一湯」輪流。如果只吃7道菜的叫「半席料理」,13道全上叫「全席料理」。
台灣人用點心分開上下「半席料理」。吃到一半時,主人可以先請客人到一旁椅子休息、抽菸、看表演、擦手洗臉,之後才是下半席回到餐桌吃飯。
第七道中場休息是鹹點(蓮花餃[蒸餃]、龍角餃、燒賣、水餃、炸春捲)。最後一道是甜點(杏仁豆腐、馬薯粉糕、蓮子湯、花生湯)或水果。
這些套路都可一窺台灣當時上流社會的禮數。
台灣料理吃什麼?
杜聰明1922年結婚時在著名的江山樓宴客。當天菜色有:百歲團燕(湯圓燕窩)、金錢鷓鴣(蝦)、雞茸魚翅(魚翅雞湯)、脆皮燒雞、如意片尹(筍湯)、半席炸春捲、清燉水魚(鱉)、八寶煎蟳、竹笙雞片、鳳尾仙蝦(天婦羅)、完席炒卵飯(蛋炒飯)。
臺灣日日新報上面有江山樓老闆吳江山的專欄,記錄裕仁皇太子來台行啟所吃的13道菜。他並說:「材料的好壞佔四成,料理方法的巧拙佔六成。」
日本皇太子的台灣料理菜單
1923年(大正12年)東宮裕仁親王皇太子來台,4月24日在行邸大食堂賜宴「台灣料理」:
上半席:雪白官燕(馬來西亞燕窩)、金錢火雞(豬肉切成薄片如銅錢大小,之後兩片豬肉片中間夾上蝦肉、絞肉,塗抹蛋汁、麵粉之後油炸。日治時期宴席菜單經常可以看到。)水晶鴿蛋(醃雞肉、香菇上面放蒸鴿蛋)紅燒火翅(魚翅羹)、八寶焗蟳(蟹肉塞到蟹殼裡,沾上麵粉後炸過)、雪白木耳(木耳、香菇和雞肉)
點心:炸春捲
下半席:紅燒水魚(紅燒鱉)、海參竹茹(菲律賓海參加竹茹)、如意鱧魚(蒸淡水魚)、火腿冬瓜(類似冬瓜封,冬瓜夾火腿蒸)、八寶飯(糯米中有蓮子、銀杏、冬瓜、乾柿、砂糖)、杏仁茶。
裕仁太子每道菜皆食用,特別鍾愛八寶飯,宴後皇太子傳旨褒嘉。
台灣料理重視水產海鮮
台灣料理的特色就是重視水產。一份春風得意樓留下來的帳單裡面有:「清湯鮑魚、炸油水蛙、紅燒鱉、生炒蝦仁、白片大蟳」都是海產類。
《臺灣慣習記事》(1906)裡面也有一份菜單:
上半席:紅燒魚翅、洋豆山雞片、生炒魚片、清湯全鴨、炒白鴿片、生丸蝦捲
即席點心:燒賣、三五湯
下半席:紅燒鱉魚、八寶蟳盒、炒八寶菜、清湯香螺、生拉全鴨、杏仁豆腐
《臺灣日日新報》當時描述台灣料理「油濃重口味、讓舌頭麻痺、但是滋味無窮」,用的高檔食材一定有這14項:燕窩、白木耳、魚翅、雞鴨、鴿子、蝦子、蟳、鱉、鰻魚、鮑魚、鮮魚、海參、菰(茭白筍)、九孔、水蛙、香螺。
與閩菜系的淵源
當時的「台灣料理」其實有些是「中華料理」,幾乎都是由福州、廣東或四川大廚所烹飪的精緻大菜,例如紅炖魚翅、十錦火鍋、脆皮雞、五柳居(紅燒魚)。許多酒樓聘僱來自中國的廚師主炊,多來自福州或廈門等地。像是創辦台南寶美樓的蕭宗霖即為福州商人,在台北大稻埕設立東薈芳的白扁則是廈門人。
百年前流行的咖哩點心名店至今猶存
其他台灣料理還有:腿褲魚翅、姑蘇鴨、金錢蝦、火腿包、雞腳凍、脆皮雞。咖哩酥竟然也是當時流行的點心。
目前最有名的就是基隆李鵠,在清朝以綠豆椪為主,到日本時期由於日本人喜愛咖哩所以發明咖哩酥,到現在還是基隆名產。
參考資料
重現歷史料理的男人! 曾品滄,研之有物
穿越!回到清末、日治時期吃飯局,研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