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照護指南

星星與雨
星星與雨
Published in
5 min readAug 12, 2018

腸胃炎是每個人一定得過的疾病,雖然不嚴重,但是又吐又拉,更沒體力養病。到底根據實證醫學的精神,腸胃炎嘔吐、腹瀉的那幾天,到底要怎麼吃呢?最下面有重點整理,先講一些研究證據。

定義:本文腸胃炎指病毒性腸胃炎;又,腸胃炎的研究多集中在兒童,本文許多結論都是參考以兒童為對象的實驗。

研究證實

  1. 不需要禁食過久提早進食不會增加嘔吐、腹瀉的機會。
  2. 提早進食可以幫助腸道修復,進而減少腹瀉的天數
  3. (兒童)應該補充低滲透壓(低張)的口服溶液,滲透壓約在200–250 mOsm/l、鈉在60–70 mmol/l。
  4. 一旦有食慾應該儘早恢復正常飲食,包含醣類、瘦肉、優格、蔬菜。但還是先避免高油脂、高糖份的食物。
  5. 在營養不好的地區,超過六個月的小孩,補充鋅可以減少腹瀉時間;營養好的地區,不需要補充鋅
  6. 幼兒腸胃炎可以考慮使用無乳糖配方奶。
  7. 益生菌可以減少腹瀉的天數。
  8. 益生菌建議採用:鼠李糖乳桿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用1010 CFU/天 (5–7天);布拉酵母菌 Saccharomyces boulardii,250–750 mg/天 (5–7天)。

總結起來~腸胃炎時,要這樣吃:

  1. 時時小口喝水。避免脫水。
  2. 低張的口服溶液:240–250 mOsm/l。運動飲料不適合!
  3. 腸胃休息:若持續嘔吐需要禁食,幾個小時(一說3–4、4–6小時)內不吃固體食物(可以喝水)。
  4. 何時開始吃:鼓勵早期恢復進食(不要禁食太久),先補充完水份(沒脫水)再吃固體食物。
  5. 可以吃少量多餐清湯、稀飯、吐司、麵包、饅頭、飯、蘇打餅乾、白麵條、瘦肉、蘋果、香蕉、低渣飲食。如果想吐就先休息。不需要BRAT飲食(只吃香蕉、稀飯、蘋果泥、吐司)!
  6. 不要吃乳品、豆類、豆漿、運動飲料、糖果、冰淇淋、汽水、咖啡、酒精、重油、重鹹、高糖份。
  7. 補充益生菌: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Saccharomyces boulardii
  8. 多休息:需要休息,不要為家人處理食物;與年幼、年長者隔離兩天。

本節參考資料:NICE歐洲小兒消化學會(ESPGHAN)與歐洲小兒感染學會2014年臨床指引美國CDC(2003)Krause’s Food & the Nutrition Care Process、Mayo clinic、疾病管制署、國民健康署、台大新竹分院、馬偕醫院

運動飲料?NO!

Photo by Andy Hall on Unsplash

值得說明的是有些人以為腸胃炎要喝運動飲料。但是!運動飲料是高滲透壓的溶液,太多糖分、太少電解質,會加重腹瀉又無法補充電解質,很不建議。就算照著網路上說的1:1兌水,電解質還是不夠。考慮多吃其他食物(如水加蘇打餅乾)補充水和電解質就好。

註:不過成人腹瀉比較不那麼忌諱滲透壓,運動飲料和果汁都被Uptodate推薦。

尚有疑問

以下是我看一些醫師、營養師的衛教,沒有單位的背書,不確定證據力如何。(不過還滿直觀的?)

--可以吃白煮蛋、蒸蛋、肉鬆、瘦肉、高鉀水果(蘋果削皮、香蕉)。蘋果削皮(蘋果泥)、綠香蕉可以改善腹瀉、切碎蔬菜。

“A large stack of green and yellow bananas” by Scott Webb on Unsplash

但是還是有些矛盾疑問,目前還無法確認,如:

  1. 優格:有人認為優格含糖量高,會加重腹瀉;國外覺得內含益生菌可以吃。
  2. 產氣:有人認為饅頭、蘋果、香蕉易產氣要避免;有人認為適合腹瀉吃。
  3. 纖維:有人認為可以吃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幫助修復;有人認為會加重負擔。
  4. 果汁:有人覺得太甜會加重腹瀉;有人覺得可以補充營養。應該是沒有嚴重腹瀉的腸胃炎適合喝。
  5. 低渣飲食:國內學者覺得腹瀉停止可以先從低渣飲食開始吃;國外教科書覺得不需要。
  6. 食物順序:國外營養學教科書建議建議先澱粉類、再肉、再蔬果;不過有人建議可以吃蘋果泥。

最前面「研究證實」小節的參考文獻(依序)

  1.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Jul 6;(7):CD007296.
  2. Pediatr Infect Dis J. 2011 Jan;30(1):63–4.
  3. BMJ. 2007 Jan 6; 334(7583): 35–40.
  4. Aust N Z J Public Health. 2006 Oct;30(5):416–21.
  5.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Jun 13;(6):CD005436.
  6. Pediatr Infect Dis J. 2011 Jan;30(1):63–4.
  7.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Nov 10;(11):CD003048.
  8.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4 Jul;59(1):132–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