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調降紫爆標準」的誤解

星星與雨
星星與雨
Published in
4 min readNov 25, 2018

2017–2018年,國民黨常常抨擊「蔡英文政府降低紫爆標準」。就事論事,這件事不是事實。我歡迎不同意見者一起來討論。

馬政府時期空汙指標PSI並未參考PM2.5

過去馬政府時期的「空氣汙染指標」(PSI) 沒有納入PM2.5,也就是 PM2.5再差,空氣汙染指標PSI都不受影響。當時,台灣另有「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不過只是參考,沒納入空汙指標 (PSI)。

然而,多國都將PM2.5納入正規的空氣汙染指標,所以台灣也逐步整合納入。因此,在2016年底,環保署將舊版的PSI,和原本放著沒在看的「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整合成新的「空氣品質指標」(AQI)

是誰騙你空氣好?

天下雜誌,幸福城市大調查

所以可以發現納入PM2.5的新空品指標上路後,才確實反應空氣汙染問題。絕對不是民進黨上任之後空氣才變糟。這樣,責任要算在使用真實數據的蔡政府,還是採取落後指標的馬政府?

2014年就發現PSI不採計PM2.5,這個問題直到2016年改善

2016年新版的空品指標AQI首次納入PM2.5

不過,環保署整合的時候沒有採用舊版「細懸浮微粒指標」(較嚴格),改採與鄰近國家相近的標準,所以讓人有「降低標準」的質疑。但是,在2016年以前AQI訂定以前,馬政府執政時期PM2.5根本是「零標準」(不納入空汙指標)

台灣PM2.5和美國、新加坡同標準

網路舊圖,當時環團抨擊馬政府沒納入PM2.5

如果搜尋一下2016年前環保團體對PSI的看法,幾乎都會罵到「沒納PM2.5」,但到了蔡英文上台納入之後,卻被傳成「PM2.5降標準」。長期在觀察此議題的人就知道,從「零標準」變成「和美國同標準」是「光榮的進步」,絕對不是「降低紫爆標準」。

空汙管制可惜無法一蹴可幾,所以標準沒有和世衛最嚴格的標準同步,這是事實。但我們也和美國、新加坡同樣嚴格。

過去沒納入PM2.5並不表示汙染不存在

PM2.5過去一直存在。民眾不知道並不表示它不存在,不代表以前空氣好。Google Trends分析PM2.5的搜尋熱度,是在2015年之後才開始的。

不過比對紫爆天數,其實過去紫爆的天數比較多。但是就是因為舊指標PSI沒有納入PM2.5,所以當時大家並未留意。我再說一次,絕對不是空氣好

為什麼我不相信對空汙的「主觀感覺」

常常會有人跟我說,可是以前我都看得到藍天,可以看到遠方的山。現在真的看不到了。我對數字無感,可是我真的可以感覺空氣變差了。

第一,拿了不同時間來比較。夏天的天空真的很藍,而冬天一直都是灰的。有人在冬天空汙季就回想起幾年前夏天看到的藍天,就誤以為是空污影響。

第二,記憶是不可靠的。《大江大海》裡有提到,龍應台常常聽母親講大陸的水果多好吃多甜,她回去之後發現又小又乾,根本比不上台灣。那只是對童年回憶的美好想像。

在《大腦解密手冊》一書中也有提到心理實驗。實驗者串通受試者的親人跟受試者講4個他小時候發生的事(只不過其中一個是假的)。受試者不但分辨不出來那個編造的記憶是假的,還會為那個假的記憶增添許多細節。比如騙你說有一次你在大賣場走失,後來有個阿姨把你帶到服務台。然後受試者就會自己增添對那個阿姨樣貌的想像。

我們對「以前空氣好」的想像,真的有根據嗎?

時人判斷空汙的方法甚至也站不住腳。鼻子癢、天空灰就說是空氣汙染。這樣可信嗎?是的,我不相信空汙的「主觀感受」。或許有人覺得我是活在數字的象牙塔中,但科學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環保署網頁都有說明空汙如何測量、如何校正,只因為自己不願相信就說別人做假。這不是科學精神。台大歷史系呂世浩也說,「迷不信」什麼都不相信,其實和「迷信」一樣糟。

科學的問題,要用科學解決。科學的看待數據,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