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在衰退典範中,尋找制度創新的方向

Y Wu
時代力量
Published in
5 min readJan 16, 2018

時代力量智庫於1月12日晚間,舉行「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 全球制度競爭中的台灣」論壇,作為產業政策系列論壇的第二場次,邀請到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三所林欣吾所長及中研院社會所林宗弘副研究員,分別從經濟社會學及產業分析的視角,探討台灣產業轉型的制度條件及改革方向。

|林宗弘:衰退典範下,創新福利國家可作解方|

林宗弘副研究員首先綜合〈未竟的奇蹟〉一書中的各項研究,指出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中,過去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各項要素,包含:國家威權領導產業發展的角色、中小企業勞力密集的產業結構、國家引導投資的金融市場、創造「頭家」及「頭家娘」的社會流動以及父權的性別及家庭文化,在90年代以及全球新自由主義盛行之後,反而讓台灣逐漸落入「衰退典範」下的國家弱化、企業集團化及家族化、所得分配不均及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不足。

對於台灣此刻面臨的種種問難,林宗弘副研究員提議,政府必須轉型成為「創新福利國家」,透過將產業政策,政府成為長照、托育等社會福利市場的槓桿,讓這些社福產業得以發展。一方面這些產業具有擴大內需、提供就業的效率,另一方面則可以避免國家支出及租稅負擔過於膨脹。

|林欣吾:全球制度競爭下,建構能夠促成Co-creation的制度最為重要|

林欣吾所長則強調「制度競爭」已是近年經濟學界的主流議題,而制度如何促使公、私部門攜手「共同創造」(Co-creation),是最值得探討的議題。林欣吾所長也指出,國際市場競爭中,智財權的戰略佈局極為重要,而以專利品質檢視台灣企業的技術創新能耐,台灣企業其實一直在優勢領域中衰弱。

在台灣研發300大企業中,超過八成的企業只仍停留在防禦性思考層次,雖然投了資源進入R&D,卻沒有戰略目的、沒有成本控制、利潤創造、資源整合等層次的思考,研發成果將無法獲得妥適保護,更遑論讓智財權作為戰略武器。因此,林欣吾所長認為,產業發展新定位應由過往的創新驅動模式進入智慧驅動模式,以製造與工程能耐為基礎,朝經營或參與以智慧技術、無形資產為基礎的數位生態系發展,及培養具競爭力且難以被取代的服務模式。

林欣吾所長也同時舉出幾個可能的方向,例如以物聯網為底層並蒐集數據、切入某領域生態系提供服務,以及運用科技結合傳統製造聚落,形成高度客製化的製成,或是切入5G新趨勢,透過與各種領域的結合在各領域佔有先機。更重要的是,台灣的科技政策必須真的往前看見戰略地圖的能耐,因此審計制度、公部門人事、KPI制定等大幅影響公務體系行為的面向上,必須要有足夠的彈性,台灣的制度才有可能允許這樣的生態系在國內生長出來。

|黃國昌:公平與效率的trade-off,應本實證資料討論而非政治喊價|

在講者對談的環節,黃國昌委員的提問,更與兩位講者有精彩的意見交換。黃國昌委員認為政府能夠發揮的功能應是「建構公平而有效率的市場」,然而在「公平」與「效率」上,似乎總是會面臨trade-off,而此時需要的便是實證資料的研究而非政治喊價。而在智慧財產權戰略佈局上,黃國昌委員認為過去經濟部的「智慧財產戰略綱領」似乎見不到具體成效,若依循著過去的投資模式,似乎是公共資源的浪費。

林欣吾所長則回應,科技和產業政策要追求的是具備遠程視野,可持續運行的制度,而不是追求短期立即的投資報酬率。因此政府的科技計畫管理機制中,公平性固然重要,但需要給予青年世代或業者表達意見的機會,淬煉出他們需求來與政策結合,政府提供新創的測試場域,生態系才能生成。

林欣吾所長也進一步指出,當政府的政策因為政黨輪替沒有連貫性時,行政部門便不可能有細緻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實證資料。就算要推動開放資料,當所有審計制度及KPI設定引導公務人員心態趨於保守時,有多少資料庫可以開放且值得開放?這樣的效應也外溢至私部門,從私人企業到研究法人都依循KPI,以向政府爭取資源時,真正的遠見及戰略便無從發生。

|更多關於時代力量智庫產業發展系列論壇|

本次論壇在宏觀的經濟發展史,以及微觀的企業研發動能上,都指出了當下台灣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時代力量智庫未來將會繼續探討台灣的產業結構及制度變革的方向,從檢討台灣的科技政策制定流程及考核機制開始,尋找在衰退典範下,政府與市場共同前進的路徑,也誠摯邀請您繼續鎖定時代力量智庫系列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