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庭深入探討系列7 — 居家設計智慧化,室內設計師是推動要角
在上一次的文章提到,用來組合成智慧家庭的一些基本裝置,包括了安全類的家庭攝影機、人體移動感測器、門窗磁簧開關,以及取代遙控器的紅外控制器、智慧插座與智慧燈泡,這些產品雖然可以藉由方便安裝以及較便宜的價格進入家庭,且由於多半是走區域型的無線協定,所以很適合去賣場或者在電商買回來自行DIY安裝,我們統稱這個叫做智慧家庭的後裝市場,也就是在交屋之後依據生活的痛點與需求,一步步的添加智慧家庭產品進入家中各種情境服務。
但是,以家庭裝潢來做為分界,智慧家庭市場遠遠超過這個範疇,還包括了建商所販售的智慧家庭前裝市場,或者設計師主導的室內裝修半前裝市場。
在對岸,智慧家庭的前裝是個比後裝還要龐大的市場,這是個對於建商、電信運營商、智慧家庭設備廠商而言,三方都有利的一個商業模式。在台灣目前的發展中,也會是類似的狀況。
對於建商而言,在銷售房子的前期對住宅進行智慧家庭系統的導入,可在銷售環節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包括在智慧社區的建置上,除了建物本身的智慧化,還有在整個社區智慧化的經營,建商可以著力甚深。
而對電信商而言,其在通訊層強大的接入能力和龐大的用戶規模,可保證前裝市場的住戶其智慧家庭服務在未來不會中斷且有後續延伸服務的機會存在。
最後對智慧家庭設備廠而言,在目前針對C端的後裝市場並不好推動的情況下,前裝市場無異是一顆大補丸,成套的智慧裝置一批批的在新建案中進入家中,相信近年來想購屋的民眾也逐漸感受到,智慧家庭設備與智慧社區服務,幾乎都快成為新建案很重要的銷售噱頭。
但由於建商多半一味的以銷售建案為前提,所以智慧家庭服務在交屋後普遍開機率並不高,物業管理也由於社區經費普遍不足,無力引進社區生活圈更多樣化的服務,科技廠商也常因為社區委員結構複雜,以及管理費難以調漲,社區對於高科技導入的興趣普遍不高,使得想要勾勒從社區生活圈整合智慧家庭服務的做法,在台灣目前是窒礙難行。
然而,在目前台灣市場就沒有一個介於前後裝特色的服務存在嗎?其實是有的,也就是以市內設計師為主軸的半前裝市場,而且行之有年,但並不是一個很普遍的服務方式。
在智慧家庭的發源地-美國,這種模式其實才是傳統的智慧家庭一路以來的服務方式,不論是Control4、Crestron、Savant、Lutron都是這種形態的大廠,智慧家庭顧問從房屋裝修的一開始規劃的環節就開始介入,一直把案子跟到裝修後期智慧家庭系統的進場佈置,針對燈光控制、終端整合、家電控制、環控、影音系統等情境,做深入的客製化的自動排程與調整,而為什麼要這麼費工?
因為室內裝潢的一大重點就是設計必須融入生活律動,等同家具與軟裝設計(窗簾、壁紙、地毯等),智慧家庭裝置必須融入全屋設計之中,所有的尺寸、顏色、位置都要得當,否則一個沒有設計過的情境胡亂擺設智慧裝置,比如想營造一個舒適的書房環境,除了燈控系統與智慧窗簾搭配之外,音響系統與房內的色調與擺設都息息相關,缺一不可。
而這類半前裝市場的銷售模式可以打造完整情境,但為什麼還沒普及進入主流市場?
主要原因有五:
- 設計師的右腦思維與IT產業的左腦思維有鴻溝存在,需要更多的市場教育推動室內設計朝向智慧設計發展。
- 台灣智慧家庭系統廠商在產品穩定度與服務水平上普遍良莠不齊地雷眾多,導入容易造成售後服務的麻煩。
- 如要進入居家設計主流市場,系統價格普遍還是太高。
- 智慧家庭發展多年但主流市場尚未到來,能夠親眼看到智慧家庭系統的展示廳極少。
- 年輕世代習慣於科技變革,智慧家庭DIY後裝市場在智慧音箱與家庭攝影機等主力產品的帶動下,從電信商與電商通路進入家中。
<總結>
台灣智慧家庭市場的發展上,從前裝、半前裝、後裝都有其發展的困境存在,但是在產業各環節的同業努力之下,以及整個AIoT大環境的時代到來,推波助瀾智慧家庭產業正要跨越鴻溝,各種模式也各有互補,用戶可以從(半)前裝導入使用,再藉由後裝的便利性做產品與服務的擴充,解決生活的問題。
而我個人十分看好室內設計產業將成為智慧家庭進入家中很重要的合作夥伴,因為室內設計師的專長正是在於解決業主生活上的問題,這與智慧家庭必須從用戶的痛點與使用情境出發是一模一樣的,期待「智慧家庭實驗室」的產業社群動能可與室內設計產業做更多的跨界合作。
(本文同時轉載於Maker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