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ie tang
曼谷一滴 วันดี
5 min readJun 20, 2020

--

關於梭羅的華爾登湖經濟學,而我們拿人生大把時間來交換淺快樂要幹嘛?

圖片來源:The Standard

我愛的 Podcast ความสุขโดยสังเกต 在播出四十集結束了,主持人 นิ้วกลม 說打算把內容整理出書,我是一定會捧場的。最後幾集很精采,第三十九集「หรือเราเสพติดเศษเสี้ยวความสุข?(我們是否對淺快樂上癮?)」,是他介紹 Digital minimalism 這本書(中文書名是:深度數位大掃除:3分飽連線方案,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這像是把令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拿來應用於「過度連線」的生活,因為整理家中,改變自己的生活;因為適時抽離數位連線,自己的精神品質可以更好。

「會有人留言嗎?」「有幾個轉推?」「有多少人按讚?」這是現代人生活的常態,像玩吃角子老虎的機制,可以預期之中的無法預期,讓人上癮。而軟體的設計並非中立的,是刻意要你上癮,你的停留提供資訊,提供廣告出現之所,所以並不奇怪,人會對此成癮。

驅力之一,是人在其中被接受。所以每分每秒都像站在舞台上,我們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獲得讚。

減少網路使用是一回事,但在 how to 之前,該從使用的哲學來思考,所想方式改變了,行為才有可能改變。

數位極簡主義,說的是「少至必須」(น้อยเท่าที่จำเป็น)的哲學。可以從以下三點來思索,其一,生活裡的雜亂無章它代價極高,好端端地吃飯,幹嘛拿出手機看誰傳訊息來,或是看有人來對自己的照片留言了嗎?這些事的頻率愈高,只是讓自己的生活更煩亂。這些煩亂是以時間來交換,你的時間被切得零零碎碎。

以前還沒有智慧型手機時,遇到落日,你可以有段時光去感覺、去記住它,現在呢你幾乎無法與它分開,不只會拍照,心急一點的就立刻貼到社群網路上去,然後你面對落日的光景就被碎切了,朋友可能會留言很美啊你人在哪?面前的光景已經不再重要了,因為你心在另一個場域,我們的專注度也愈來愈少。

其二,網路為生活帶來效率。是真的嗎?還是只是藉口。你可以追上新聞youtube,這些是真的,但我們的行為真有效率嗎。你所作的、真正有意義的事有多少。

其三,我們會在人生建立自我滿足度,但有了社群網路,那滿足度多少會來自於別人的評斷,我們感覺的自由可能會消失不見。

นิ้วกลม 說,此書最觸動他的是,關於梭羅的經濟學。梭羅的《湖濱散記》寫著他孤獨自足的世界,讀者大多只看到這一塊,然而,他亦記載下蓋房子及日常開支為何,你生活花費愈低,你愈有自己的時間。

事物種種都有價,交換的,是我們稱之的人生。我們要拿人生去交換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快樂於,有人按讚有人轉了,可是這淺快樂破碎散布,而我們與之交換的是數之不盡的時間。

นิ้วกลม 提及,作者紐波特提出的 how to 是這樣的。停用一些不必要且少用的軟體三十天,三十天後再回來,或許你可以找到你使用的 new noraml。

再者,找一些自己做了會很滿足的實體活動,值得做的事、畫圖、種植物、學語文,去分配自己的時間。每個人的方法也許不一樣,不過你可以把那些零碎的時間拾綴,用自己的時間的方式有好多種。一旦我們開始這樣想了,行為就會開始改變,

1995年後產生了網路原生世代,這也意味著,科技愈進步,人會愈缺少一個人的狀態,愈沒有時間跟自己的想法相處,更無法從別人的想法裡得到自由,想想,若在社群網路上活躍,我們是否一直活在別人的想法與別人的判斷裡呢?

นิ้วกลม 的臉書粉絲頁有九十萬人追蹤,他說自己一直在反省這件事,前一陣子在家工作,每天他會出門散步一段時間,那時他不會帶著手機,一個人也好,跟另外一半一起走也好,但就是不要帶著手機。

忍住別在社群網站上炫耀自己了,做些必須要用專注度及時間的事。快樂可以是消費性的快樂與創造性的快樂,前者吃喝一頓、聽好聽的歌就會有,但它易來也易散,然後就再找別的消費來滿足自己。而創造性的快樂它時間更久更深刻,因為它就在你自己身上,是由你創造出來的。

這些小小的的淺快樂當然可以擁有,但我們可以有選擇,從社群網路得到的快樂,只佔一部分就好了。

我們把這些快速且結束且即時的淺快樂放下,練習己性,把時間用於會為我們帶來深快樂的活動,那可以讓我們的心覺得溫暖,覺得喜悅,這種快樂,不必有任何來按讚。

我來來回回聽了這一集幾次,懶得打,就用聽寫軟體把泰文大致聽寫出來,再把想記的話記下來。不知愛散步又愛孤獨的梭羅或是盧梭若活在這個網路年代,會是怎樣的面貌?而我想起 นิ้วกลม 有次訪問一個心理醫師,也講到網上種種留言的問題,他問要怎麼處理 feedback,心理醫師提到,許多網上留言的人,他們往往是要發洩情緒,而那不叫 feedback。

只好,不來也不去。

--

--

satie tang
曼谷一滴 วันดี

泰語愛好者,興趣是讀泰國新聞,以及曼谷城裡的大城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