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生活誌

Ori
小小的日子
Published in
3 min readApr 13, 2018
Photo by Alex Loup on Unsplash

大約是 2014 年中,開始對 mindfulness (正念,或譯內觀、了了分明)及相關的治療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為了驗證書本內的說法,自己也有一搭沒一搭地練習著。雖然不是太上心,但在某些福至心靈而認真練習的時刻,都能深刻體會它被推崇的原因。那些舒緩和療癒的感受,確實是繁忙生活中少有的體驗。

再過了一陣子,或許是幾季或幾年後,先是「怦然心動整理術」、「斷捨離」,後有「極簡主義」等風潮大量輸入。身為慣性囤積者,眼睛開始離不開照片中那些明亮的空間、空曠的桌面,也對簡單生活偷偷嚮往了起來(畢竟持有太多囤積物,在還沒有下定決心前、做出些成果前,真是不好意思大聲嚷嚷)。

因為當時所理解的極簡主義新潮而犀利,自己也難過他們強調立即、速效的處理的這一關,所以總是在邊邊觀望著。讀著眾多極簡者的分享,偶爾扭扭捏捏地丟幾樣「心愛卻無用」的物品就自覺跨了一大步。到頭來,就跟正念練習一樣,終究還是個半吊子。

直到當時大力提倡捨棄物品的極簡者們,在從物質的枷鎖中脫出後,陸陸續續進入到身心極簡的階段(註:還是有許多人是同時並進喔,只是我常逛的初學論壇的使用者們經常是以這樣的方向進行)。差不多同一時間,我也對於將 mindfulness 運用在治療中更有心得了,我突然發現,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差別僅在標的而已。

從物質到心靈,從具體到抽象,要收拾的難度漸漸增加。相對於整理需要耗能的內心而言,丟棄物品不只簡單而且非常爽,多數人都推崇「節慶式」的清理,就是在短時間內完成,一步到位。

在我的實踐中,順序則是由 mindfulness 在前端幫助聚焦、看清那些於我而言重要的事物;於是發現,若只是要丟得徹底,擔心的並不是後悔,反而是資源浪費的議題(承認吧,要是想丟得爽,其實不太有時間和心力去好好分類、捐贈或拍賣…)。對自身的狀況有了認識、判斷卡住的點,就可以寬容地允許自己,用自己的步調來簡化生活。而適合我的捨棄,一直都不是劇烈的動作,它慢慢地在後端運作著,讓我得以將人生修剪成想要的樣子。前後端相呼應,讓清理的準則時常在變動、轉換,也很有彈性。

在這樣的動態歷程中,「對生活變得有感」是目前得到的最大好處。經過一次次淘選,留在身邊的是說什麼也不想放手的關係(雖然量還是不少)。因此,反而變得更加戀物,用珍惜的心態來面對我選擇留下的物品/事件/人際線,培養更多屬於我們的感情。

「有感」是選擇的理由,「更有感」則是結果。

沒有數字或任何極簡主義 KPI(一天丟一樣東西?只能擁有 50 件衣物?太可怕了),這裡記錄的是實驗和發現,也是安放我前往簡化生活途中,撿到的各種感覺的地方。

--

--

Ori
小小的日子

喜歡細節,喜歡慢慢來,最喜歡泡茶吃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