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譬喻

毛祥年
有病供三小
Published in
3 min readMay 9, 2018
們都是化學戰下的受害者,也是倖存者(圖片來源美聯社)

西方在文藝復興後,對肺結核有精彩而深刻的譬喻。在各篇經典文學中經常呈現肺結核是一種慵懶、由內心發出的一種浪漫情懷而使人達到亢奮狀態的疾病,文學家們也大多推崇肺結核對文藝創作的驅動力。然而,這只是反映了醫學不發達時代對疾病的不同想像。

19世紀,多了一種疾病讓人聞之色變,就是癌症。癌症一直以來極不受文藝界喜愛,最直接的原因,在於腫瘤外顯的醜陋不討喜,近似於螃蟹粗糙而堅硬的外殼,因此癌症稱為cancer。所有關於癌症的譬喻,都是負面且不適於人類居多。

與現今癌症治療息息相關的化學藥物,是二戰期間化學戰的產物。二戰尾聲的時候,有一艘裝著氮芥氣的美國船隻在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港被炸毀。打撈上岸後,相關人員對船上的船員進行死亡鑑定。發現,船上的船員不是被炸死跟溺死,而是死於白血球細胞數跟血小板數過低。這樣的死法給醫療人員靈感,所以第一代化療藥就被發明出來了,拿來治療白血病,因為白血病是以發育不全的白血球細胞大量繁殖的病,所以適用於這個戰爭下產生的「藥物」。

因此,癌症的譬喻就此跟戰爭緊緊聯繫在一起。

癌細胞它不是「外來的入侵者」,它是增生於人體內,在身體某個部位推行「殖民化運動」,逐漸變成腫瘤,建立小小的「前哨」,形成「組織」。接著,藉這些前哨進行「陣地轉移」到其他身體的位置。

此時身體的「防衛機制」力量已漸不足消滅自己的供給線、日益增加的癌細胞。

若人體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那麼癌細胞就是犯了「內亂罪」,企圖「顛覆國家政權」。

由於原先「駐紮」體內的免疫系統「軍隊」沒有對策壓制,這時得由外來手術的「外援」介入「猛烈攻擊」,以「干涉他國內政」的程度,對身體進行多次的「掃蕩」,以防腫瘤大軍的反撲。

所用的武器,有放射線、毒藥,目的就是要「肅清」癌細胞。

這些治療,極具有軍事風格。過程中,人的自由意志得堅持「焦土作戰」。也就是,患者得堅持只要能拯救自身的生命,對身體的任何損害都被認為是正當的。

我罹癌,或許還有點無聊,養病期間翻閱疾病譬喻史相關的書。唯獨對肺結核、癌症多加說明,那是因為這兩種病在近代歐洲奪走不少生命,也因為我生過這兩種病,特別有感觸。只是想說,罹癌的我們,都是烽火連天下倖存沙場的老將,更是重生之後的新生兒。歷經戰火,我們將更珍視生命的時時刻刻。

作者 | 毛翔年
1986年生,做過藝術行政、導覽員、演員、助理,參加過幾場社會運動,都失敗收場。曲折又魯的人生,莫名其妙走上抗癌的道路。

--

--

毛祥年
有病供三小

1986年生,做過藝術行政、導覽員、農夫、演員,參加過幾場社會運動,都失敗收場。在曲折又魯的人生,2017年莫名其妙走上抗癌的修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