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報導 | 2017 科學人講座「三頭齊聚,人終於說話了」會後報導

Munir
貓熊異想 Panda’s Whimsy
Jul 7, 2020
本文為擔任《科學人》雜誌外派小編,為科學不簡單講座「曾志朗教授:三頭齊聚,人終於說話了!」所撰寫的會後報導,原文刊於 2017/02/04 的科學人臉書粉絲團。講座內容主要探究,我們人類與猴猩基因如此相似,他們也擁有相近的發音構造。但為何並未如人類發展出複雜的語言?又是怎麼樣的機緣造化,導致人類演化出各種相異的語言?

原始貼文

https://zh-tw.facebook.com/ylib.sa/posts/1266608433389051

內文

我們都透過語言溝通,卻不知它從何而來。

陰雨綿綿的臺北午後,華山顯得有些默然。
幸虧沙龍並不冷漠,相擠的人各個眼神炙熱,享受了一場語言的知識饗宴。

領頭者是曾志朗教授,只見他活潑逗趣、詼諧幽默,充分運用臉、手部肢體,熱情地引導聽眾一窺語言奧妙的發展軌跡。
爾後講述發聲構造的差異,帶出因語言而革變的人類文明。

曾志朗教授以 3W1E1H 問題,去思考我們從何而來,語言又如何產生,又對文明產生什麼影響。他說:「科學促使思考。」

起初,教授以演講題目開頭,「三頭齊聚」的三頭即是喉頭、心頭、眉頭,組成了當今所使用的語言。
而演化是發展的原動力,教授表示人類與猩猩間的差異是喉頭落下,生成孔洞,聲音辨識度因而大幅提升。

當然,科學的奠基無非來自於理論與實驗。會中也談及了幾個令人忍俊不禁的實驗故事。例如一開始會以簡單聲音分享藏匿香蕉位置的小猩猩,後來學乖轉而引導錯誤地點,顯示聲音對於社會交流的重要。

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 McGurk effect。平常協助判讀的大腦,在加入嘴型的計算後,原本 ba 的音,竟悄悄變成 ga 。多麼詭譎又奇特,直闖佔領下腦海裡一大塊地盤,狠狠刻劃,久久不能忘懷。

而基因、腦神經發展以及社會交流必要性,都形塑現今的語言。從人類祖先的演進、遷移(出非洲說)講述,到後來各國的語言。都可看出語言對共同行為(文明)的傳承、變革,還有重要意涵。知識開始得以紀錄,大腦擴充性倍增。

教授接著補充從手語人士的臉部表情(眉頭),即可微妙一猜,是從小習得的母語,還是後成的第二語言。將空間化成語法的手語藝術,也發展出如同聲音語言般複雜的形式。

教授演講方式相當有趣,學理搭配上他的豐富肢體語言,總能徹底發揮語言最大效能,抓住所有觀眾的目光。我認為教授頗將理論實用在生活中任何觸角。

科技日新月異,我們已有 MRI 等設備窺視腦部血流,得知不同區塊的功能,也革新了知識儲存方式。
面對如此,教授留下一句話:”The tools we used, the world we are in.”

未來必定超乎想像,語言的保留也需要重視,而工具如何得當使用值得我們深思。
最後,教授以一張細長手指的人型圖,化為未來人的想像,替這場的演講下了休止符。而語言的奧妙,人類的好奇心將帶領我們持續去追尋。

以 ET 照片作為未來人的想像。

科學人外派顆小編。生於科博館坐落的台灣中央城市。自高中就讀科學班,對科學有種無以名狀的熱忱,喜好探究一切原委。喜歡科學,類舉生物、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尤以醫學最為青睞。
充滿科青的執著卻也矛盾的迷惘未來方向,現就讀長庚大學呼吸治療系二年級。
同時也喜歡書寫文字,筆尖與紙張交會,記事也化感觸為永恆,偽文青一枚。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

--

Munir
貓熊異想 Panda’s Whimsy

呼吸治療師(Respiratory Therapist)| “ 我只為相信的事物工作,所以晚上睡得著覺。“ — 電影《攻敵必救》|IG: www.instagram.com/cutecute_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