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熱點- 【EP09. 設計師的苦衷與確幸】

▂ ▃ ▅ ▆

在任何案件的發包階段,我們都保持開放態度讓客戶採用自己的廠商。
(當然,我們推薦的廠商往往是在市場上累積了一段時間的配合比較,所建議的最佳選項。)

發包廠商的這部分,不同客戶的需求都不同。有時候是親朋好友介紹的,有時候是自己配合過的。站在設計的角度,主要是把關,在這家廠商的技術水平之下,協調討論出最好的製作方式,讓設計最接近我們預想的呈現方式。

在這樣的開放條件下,設計端有一些心得想與您分享:

1. 不同的專業領域的「水」,遠比您想像的深。

有些客戶在找尋廠商的過程中,認為訪價訪的越細,越能分析出廠商的好壞。有時候甚至把各個環節的製作單價都拆出來了。事實是,廠商都會有自己的合理利潤。任何客製的服務,條件都不盡相同,這些細節都會反映在價錢上。

在評估廠商的過程中,基本上還是以廠商做過的實際產品為評估準則。羊毛出在羊身上,合理的報價會對應到穩定良好的品質,這件事情遠比拆報價拆的多細重要。換言之,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廠商的完整成本結構,相對的,之後要賣產品的客戶也是。

就設計師的建議,客戶不妨這樣想:設計師事實上已經走過您接下來可能走的路,也就是「繳學費」。這些發包經驗或製作經驗,都關乎到產品在研發階段所面臨的挑戰與時間成本,重新省視設計師的建議,換位思考,也許會賺到更多。

2. 劣幣逐良幣的市場

回到上述討論的議題,市場最常見的就是劣幣逐良幣的情況。品質優良的廠商往往要排隊,缺案的廠商會滿懷熱情的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

要知道,大部分的業務和服務是兩回事。業務關乎企業形象,服務關乎企業提供的品質或口碑。

有時候如果當報價已經低於市場行情,廠商又可以無限度的「退讓」(被凹),這時候往往要小心,是不是已經掉入交易的陷阱裡。最怕的情況是,配合下去到一半時已經難脫身,被無限追加預算或甚至落入履約糾紛。

3. 企業體本身的體質「軟實力」

前面聽了這麼多,這段落我想來談談比較正面的部分。

客戶的「生意手腕」不盡相同,有時候我們會在這些過程中看到企業體的體質。在配合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客戶端的處事方式:有些可以學習的,我們像是補充了一輪新的能量;有些愛莫能助的,我們也只能默默觀察不便介入。

只能說,所有的配合關係,不論是設計對客戶、客戶對廠商、設計對廠商,這之間都是雙方來來回回的相處。進對應退、尺度拿捏,這些都考驗著成熟度與價值觀。

我想在台灣,還是相對有人情味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若能把持好原則與互相尊重,不要吝於表達善意,多點換位思考,很多合作就能順順利利,協力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