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世界裡的獨行者 Glenn Gould

默泉
樂以忘憂
Published in
8 min readJan 12, 2019

--

有一位去世三十多年的鋼琴怪傑,其怪癖之多和琴藝之高,在他生前死後,都是人們熱衷談論的。

Glenn Gould

先說怪癖。他彈琴時總是攣弓蝦米,頭垂得低低的,鼻子幾乎碰到琴鍵。他永遠坐在同一張由父親手造的小木椅上演奏,就算破爛了也不更換。錄音時,他會不自覺地跟著旋律哼唱,所以留下的鋼琴錄音裡,都隱約聽見一把喃喃吟哦的鬼魅男聲。此外,無論春夏秋冬他都會穿著厚大衣。他長期為自己處方各種藥物、經常看醫生、討厭正常社交、絕不與人握手,但喜歡半夜打電話給熟朋友,熱烈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播放新近灌錄的作品給對方聽。

有人認為這些怪癖是刻意經營的,以製造突出形象。已過世的學者Edward Said便認為他是「quite consciously set about making himself interesting and eccentric」(有意識地令自己看來有趣和怪雞)。不過今天回看這位仁兄的怪癖,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心理疾病,譬如阿氏保加症(聰明版自閉症)。所謂「怪癖」,很可能是他無法自控的病徵。

時至今日,他仍是個被gossip對象。但隨著肉身化作塵土,我相信,未來人們念念不忘的絕非其古怪行徑,而是他留下的偉大錄音。就像誰也不會在乎蕭邦曾經因為情傷,傻呼呼地跟情史一大籮的強勢女子George Sand走在一起;我們只記得他和Sand在Majorca過冬時寫下的《廿四首前奏曲》(Op. 28)。(這或許不是很好的類比,因為怪傑認為蕭邦的音樂是垃圾。I don’t think any of the early romantic composers knew how to write for the piano. 他這樣說過。)

鋼琴怪傑的另一「怪」是其叛逆精神。他堪稱「一曲成名」的典範,在廿三歲那年他灌錄第一張唱片,彈了一首乏人問津的巴哈作品《Goldberg Variations》。

當時人們的共識是:巴哈的鍵盤作品,應該用羽管鍵琴(harpsichord)來彈才對,用鋼琴彈是不入流的。但怪傑的唱片推出後大受歡迎,這個共識迅即變得不入流。怪傑的演奏速度驚人,充滿迷人樂思和爆發力,將複調音樂演繹得活潑多姿,一掃巴哈向來的沉重單調;人們更發現用鋼琴彈巴哈鍵盤作品,比羽管鍵琴更好!一個全新的鋼琴巴哈時代於焉誕生。

但故事未完。1955年的錄音成了很多樂迷心中的終極版本,然而怪傑卻不願被「昨日的我」縛死。1981年,即他猝死前一年,他再度走進錄音室,用全然不同的速度和演繹方式,重錄《Goldberg Variations》。

人們在錯愕中聽著兩個迥異的版本,有些人無法接受,有些人十分喜歡,但大家都同意:他確是個叛逆不覊的奇才。

這位特立獨行的鋼琴怪傑,就是加拿大出生的Glenn Gould(1932–1982)。CBS唱片公司推出新版《Goldberg Variations》不到一個月,Gould便因中風逝世,享年五十歲。此曲竟是他的起點和終點,有如畫了個圓。世事的確奇妙。

--

--

默泉
樂以忘憂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